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揭示中华文明早期形态

早在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发源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完整计时系统,陶寺先民们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

这些考古发现在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出。该馆于11月12日对公众正式开放。

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铜器和漆器等各类器物,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表示,博物馆不仅为全面展示陶寺文明提供了一个平台,还通过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具有空前规模的城址,功能分区多,宫殿和陵墓等级分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高江涛从2003年开始参与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他说,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观象台。

该观象台由13根呈半圆形排列的夯土柱组成。站在特定的观测点上,观测者能够通过日出时分太阳的位置来判断节气。例如,冬至时,太阳会从柱子间的第二道窄缝中升起,而春分和秋分时节则以第七道窄缝为标志。

此外,该馆还展出了其他的天文仪器,包括铜齿轮形器——专家推测它可能用于观测月相;“圭表”仪器的实物——其原理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度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时间;还有五个彩绘的木制“沙漏”装置——据说也是用于计时体系。

所有这些工具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先民们种植小麦、玉米、大米和小米时所使用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各种农具和储存剩余谷物的地窖,竹鼠和鳄鱼的遗骨则表明这里曾经是温暖潮湿的气候。

1980年出土的一件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博物馆亮点之一。陶盘上刻画了一条浑身鳞片的双耳盘龙,龙方形的嘴里叼着一根松枝。

高江涛说,陶盘上的龙形图案是多种灵兽的组合体,帮助我们追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的起源。

他补充说,展出的乐器中,如磬(编钟)、陶寺铜铃和鼍鼓(一种覆有鳄鱼皮的彩绘木鼓),反映了当时礼乐文化中高规格的仪式。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他说:“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