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剑瓷“闪耀”大上海

“十五年来,龙泉青瓷非遗文化底蕴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不断被传颂和发扬光大。”今年是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十五周年,一开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王建中和龙泉青瓷大师李震登台,娓娓分享了15年间的发展成果,感受龙泉青瓷在守正创新中绽放的非遗荣光。

为了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市近几年也在不断借助大师、工匠的力量,开展“国宝重光·再现经典”龙泉青瓷大系复刻工作。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作为专家代表,系统介绍了首批龙泉青瓷大系复刻的过程和成果,大屏上闪过一件件成功复刻的传世经典名瓷,仿佛跨越时光再现“天下龙泉”盛景。首批复刻的103件器物,由132名青瓷匠人参与制作,器物时间线涵盖五代至清朝。

“一次性创业补贴,免费的场地,免费公寓……龙泉的政策真的很给力,让我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龙漂”青年创客王森、“95后”女铸剑师邹琦用自己的创业案例,向大家讲述了龙泉这座城和在龙创业这群人的双向奔赴故事。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龙泉宝剑行业协会会长郑国荣、丽水职技院龙泉分院学生刘芷慧则以对话的形式,让人深刻了解了剑瓷产业发展现状和蒸蒸日上的美好未来。

据介绍,目前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人才队伍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仪式上,龙泉市委常委、副市长孔金峰介绍了“一所两院”的科研成果。去年,龙泉市复建运行龙泉青瓷研究所和落地运行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三大核心,针对性纾解剑瓷产业发展难题。

一年多来,“一所两院”通过开展系列项目研究,解决了许多关键共性难题,特别是在青瓷酒瓶泥的标准化、龙泉黑胎青瓷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化生产、高铝—莫来石质龙泉强化青瓷产业化技术研究等项目上取得标志性成果,有效助力龙泉青瓷创新性继承、科技性转化、现代化生产。

从“国之礼器”,到“日用美器”,龙泉剑瓷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圈粉”世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在仪式上宣布:全国首个手工技艺标识认证体系暨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手工技艺标识认证工作正式启动。

这也是国内首次针对陶瓷领域、刀剑领域开展的手工技艺标识认证工作,该体系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层级化的管理,为每件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手工艺品赋予一张专属标识,能为消费者提供直观、可靠的产品信息,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更能进一步保护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品牌价值,激发手工艺人的创作热情,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在产业推介环节,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陈阿金、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武率先登台,他们通过剖析百寿百福剑、青璧等“国礼”作品的灵感来源、制作过程等,与大家分享龙泉剑瓷成为“国礼”背后的故事,展示龙泉剑瓷匠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艺廊陶瓷总经理汤俊文、尚唐瓷艺主理人蒋俊杰、土人斋主理人陈燕波,则从日用瓷产业化和品牌拓市场的角度,生动分享了如何凭着“多一点创意”,将原本艺术化的剑瓷产品通过科技性的转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打造成新潮时尚的日用美器,“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世界各地”。

活动现场,龙泉市首次公开了剑瓷“出海”规划布局和海外新拓展计划。今年,龙泉市与浙江省二轻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借助二轻集团的资源平台优势,进一步畅通龙泉剑瓷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

据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华介绍,自双方开展合作以来,通过布点以美、意、德为主的海外展示展销点,以及海外注册商标、龙泉青瓷编入海关编码等系列组合拳,推动剑瓷产业由“商品贸易”向“文化贸易”转变,在第136届广交会上首次试水就拿下不少海外订单。

接下来,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将持续开发外销产品、深耕海外市场,以文化为媒,以贸易为纽带,通过“线上+线下”“海内+海外”“创意+渠道”“会议+展览”“平台+人才”的“5+”理念联动发展,携手龙泉企业创造更多的出口实绩,共同见证龙泉剑瓷出海的辉煌未来。

吆喝和推介文旅资源,也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一剑钟情·从瓷开始”旅游发布环节,龙泉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前来领略龙泉青瓷博物馆、宝溪乡溪头村、中国青瓷小镇、宝剑博物馆、沈广隆剑铺、宝剑小镇、望瓯·陶溪川、西街、龙泉山等自然文化美景,享受灵芝、安仁鱼头、茶丰泥鳅、城北牛肉、龙泉粉皮、查田馄饨、龙泉黄粿等美食体验。

龙泉市文广旅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为了迎接更多游客畅游龙泉,龙泉市还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龙泉市内外旅行社为龙泉带客引流,其中,组织游客前往3A级以上收费景区的,在过夜游奖励上进行叠加奖励,境外组团游客还要加倍奖励。

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