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

6月15日,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 孙虹 摄

中新网福建德化2023年6月15日电 (记者 孙虹)以“弘扬匠心,致敬传统”为主题,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15日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举行,119万元人民币的总奖金花落各家。

  本届双年展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宁表示,“以创新为梦想,瞩目未来;以情怀系传统,心怀先贤。这是我们倡导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的初衷和动力所在。本届展览将成为传统陶瓷艺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陶瓷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作为立足传统继承、对标国际艺术高端赛事而搭建的传统陶瓷艺术竞赛交流平台,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也是国内首个以“传统陶瓷艺术展览”为概念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用艺术为社会赋能,以艺术推动人类创新进步,激励陶瓷艺术家勇于探索,创造既有深厚的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倡导工匠精神,传递创造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为传统陶瓷艺术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当天,德化县人民政府还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帆、中华文化促进会古玩城联盟举行签约仪式。

  “希望广大陶瓷艺术家能够借助双年展这个平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艺术高峰,努力创作更多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独特艺术价值和富于创新精神的精品力作,共同把‘中国白·德化瓷’推向新的高度。”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如是说。

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颁奖仪式。 德化宣传部供图

本届双年展作品自2021年3月份启动征集,来自我国各地以及俄罗斯、瑞典、捷克、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共1465人的1946件作品(雕塑类790件,器物类1156件)报名,较首届分别增加550人、616件。

  作品经网上初评、现场复评等专业评选,最终从265件入围作品中评选出47件,分别是特等奖1名、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10名、优秀奖30名,为鼓励传统陶瓷艺术的推陈出新,活动还增设技艺传承奖、工艺创新奖、评委特别奖等奖项。本届双年展奖金总额高达119万元,其中特等奖奖金28万元。

265件入围作品展在德化会展中心集中展出。 孙虹 摄

  据悉,265件入围作品展即日起在德化会展中心集中展出,将持续至7月5日。参展作品类型涵盖所有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品类,呈现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它们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同时又带有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化特征。同期举办的特邀展汇聚国内各大院校教授、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49件作品。

  此外,双年展期间还将举行“弘扬匠心致敬传统”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海南大学、广东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专家将进行专业分享,从文化、艺术、产业等不同角度探讨传统陶瓷的艺术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国驻华使节参访江西景德镇 感受千年陶瓷文化

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近日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

2023年6月17日,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综编自中新社)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左)在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交流。

景德镇被誉为“千年瓷都”,有着2000余年的冶陶史、1000余年的官窑史、600余年的御窑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

驻华使节在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内参观。(图片来源:中新网)

多国驻华使节在参观景德镇御窑厂南麓遗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6月17日晚,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参观邑空间、周末市集、陶瓷艺术工作室等地,感受古老陶厂和当代艺术相结合的魅力。图为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右一)在陶溪川邑空间内欣赏一件瓷器。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左一)在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与来自法国的女艺术家(右一)交流。

驻华使节在游览陶溪川周末市集。

6月18日,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意大利、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图为外国驻华使节在观看展品。

6月18日,驻华使节在欣赏陶瓷文创产品。(图片来源:中新网)

扩大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京启动

新华财经北京8月4日电(记者董道勇、张斯文)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4日,“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京启动,旨在全面打响“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德化白瓷”“德化窑”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助力德化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启动仪式现场(王吉如 摄)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我国重要陶瓷产区,以烧制白瓷而闻名天下。启动仪式上,德化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经济信息社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拟用五年时间,在国内6个城市以及全球与福建省贸易往来频繁的26个国家(地区),以“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为载体,增强贸易联系、技术交流、文化交融,让德化瓷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传播中国品牌好声音 助力文化产业出海

德化县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

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称号。瓷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最悠久、交流最广泛的文化标识之一。福建省德化县推进瓷文化活化传承,以匠心烧筑技艺,在固本开新中彰显闽人智慧。

“本次‘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希望借助这次国际巡展契机,让一件件温润如玉、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人文桥梁。”该负责人表示。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表示,新华社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品牌文化建设,近年来发起“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持续举办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今年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牵头发起“中国品牌全球行”系列活动,为中国品牌出海赋能助力。

“本次‘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是中国品牌全球行的重要内容,将推动以德化瓷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景如月表示,新华社将充分发挥全球布局的新闻采编优势、多终端多媒体的渠道优势、专业信息服务优势和高端智库优势,“护航”文化产业出海。

追寻丝绸之路底蕴 德化瓷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

自古以来,瓷器便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德化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输出产品之一,是中国陶瓷出海先行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张明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值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启动“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对于推动德化白瓷品牌更好“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次国际巡展大力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着力拓展贸易合作新空间,精心擦亮陶瓷新名片。”张明表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李春江表示,质量品牌建设是德化瓷经久不衰的关键。瓷器精品既要有美的造型,也要有精湛的工艺。德化将历经千年的传统制瓷技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相结合,让德化瓷立足于东方,立足于世界瓷器行业。

“德化瓷产业和企业要认识和重视质量认证,用好质量认证的工具箱,助力和赋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春江说。

德化县委副书记、县长方俊钦介绍了德化及其陶瓷产业发展情况。他表示,德化的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以悠久的陶瓷历史和精湛的陶瓷技艺闻名于世。2022年德化陶瓷产值达502亿元,拥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陶瓷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茶具、花盆生产基地之一,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

“我们正在深入实施‘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工艺创新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三力引领’,到2027年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方俊钦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推介会作为今年首场国际巡展活动,将于8月28日到30日在法兰克福举办,展示德化陶瓷“白、润、透、雅”的美感与神韵。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将追寻丝绸之路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扩大世界瓷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以“瓷”为媒增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德化瓷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火泥成器 大美无言 中外陶瓷艺术家用陶艺对话东西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古国,有着近万年的陶艺烧造史,并曾长期占据瓷器生产销售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回眸历史,聚焦当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世界的陶艺家们有哪些新探索?

2023年7月12日,艺术家及嘉宾参加展览开幕仪式。当日,“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在北京清华艺术博物馆开幕。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86组件当代陶艺精品,展览将不同形态、观念和制作技术的作品并置展出。众多来自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为观众呈现当下陶艺作品的个性化魅力与独特风格,借此让观众在观赏和思考中获得差异性或均质性的认识,以展现陶艺如何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谱写独特的艺术乐章。(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大鹏 摄)

12日,“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86组展现不同形态、观念和制作技术的海内外当代陶艺作品亮相现场,讲述了“火泥成器”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谱写出的独特艺术乐章。

2023年7月12日,德国艺术家彼得拉·毕特尔的作品《水果对半切、无籽、微甜》吸引参观者好奇。

2023年7月12日,法国艺术家达尼埃拉·施拉根霍夫·埃斯考福耶的作品《凝固的时间之六》吸引参观者驻足拍摄。

走进展厅,法国艺术家达尼埃拉・施拉根霍夫・埃斯考福耶(Daniela Schlagenhauf Escoufoueyre)创作的《凝固的时间之六》便呈现在眼前,这也是展览主海报上的陶艺作品。艺术家巧妙地用陶土烧制成像丝绸一样的流线型作品,体现了陶艺的流线型美感。“陶艺本是固体,这件作品又通过艺术形态展现出柔软和流动的美感,表现了陶瓷脆弱易碎的特性。”策展人白明介绍。

白明表示,此次展览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为基础,联合浙江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和中国当代陶艺家的作品共同呈现。这些展品风格鲜明多样,涉及到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工艺、原料与烧制方法。“和而不同、精彩纷呈,更能体现出中外陶艺家对于‘陶瓷’这个传统媒介的当代表现方式。”

“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美国现代陶艺大师皮特·卡拉斯(Peter Callas)的作品,也有日本当代陶艺大师寄神宗美的作品。有的艺术家用青花材料创作,如美国陶艺家朱迪特·瓦尔加(Judit Varga)的作品《我记忆中的船》和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华金·詹切(Joaquim Chancho)的《上虞系列》等;还有的艺术家用古陶瓷的碎片为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作,连接组合一起烧制而成,整组作品既有当代的陶瓷语言在其中,同时也是在向古典实用陶瓷致敬。”白明强调。

2023年7月12日,中国艺术家邱耿钰的作品《不是马踏匈奴》吸引参观者拍摄。

2023年7月12日,意大利艺术家玛塔·帕姆特丽的综合材料作品《泡沫》亮相展厅。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馆长刘吉也表示,透过这些作品,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陶艺家们基于传统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一切新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存在,一切新的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成就也无法替代传统,新艺术的日新月异恰恰构成了传统艺术与人类文明史在今天的活力。此次展览将世界艺术家的作品置于一堂,同与异、源与流、东与西的发展面貌一览无余。

2023年7月12日,参观者被荷兰艺术家艾伦·范·德·伍德带来的瓷器作品《紧密相连》吸引驻足拍摄。

刘吉说,上虞是世界青瓷的源头,“上虞青”就是在这个瓷源之地建立起来的国际陶艺中心。自2015年建立以来,中心共迎来22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位陶瓷艺术家入驻创作,收藏艺术作品1600余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最年轻的团体会员。

2023年7月12日,参观者在展厅内欣赏来自各国的艺术精品。

“除了当地的青瓷原材料外,中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原材料都可以在这个陶艺中心找到并使用。”在刘吉看来,海外艺术家在中国的陶瓷环境和中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里使用中国的泥土与原料,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感受和创作产生影响。“泥与火,成为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个体精神创作的媒介,他们一起创作形成了难得又神奇的联通与对话。”

来源:欧洲时报

“宋韵龙泉青瓷展”在布鲁塞尔开幕

新华丝路布鲁塞尔2023年4月4日电(记者潘革平)“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3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和夫人杨青等近50位中外嘉宾出席开幕活动。

本次展览展出的55件青瓷作品均由龙泉市当代艺术家、手工艺人设计烧制,包括摹古经典器物、艺术青瓷、现代日用青瓷等,既展示了中国工匠对青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传递出中国人的审美品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4月3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潘革平 摄)

曹忠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历史上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载体。在中国浩瀚的瓷海中,龙泉青瓷是最闪耀的明珠之一。

龙泉青瓷是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月3日,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观看“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郑焕松 摄)

曹忠明强调,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历史上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比利时位于“一带一路”欧洲方向的最西端,人文交流是中比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将有助于比利时民众了解欣赏中国龙泉青瓷的文化底蕴和精湛工艺,进一步增进中比民众相知相亲。


4月3日,参观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观看“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郑焕松 摄)

开幕式后,曹忠明大使和现场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嘉宾们对龙泉青瓷丰富多样的器型、温润如玉的釉质和典雅青淳的色彩赞不绝口。其中,名为《太平有象》的作品最受关注。该作品呈天青色,为青瓷经典釉色之一,荷叶形象代表善念和谐、端庄清廉,三只小象在河中戏水,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意。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并表示将邀请家人和朋友再次来到中心共同感受瓷之韵。


这是4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的“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上拍摄的“太平有象”笔洗。(郑焕松 摄)

“听瓷语 观世界——宋韵龙泉青瓷展”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将于4月4日至28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
来源:新华丝路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法兰克福站即将启幕

2023“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法兰克福站展览及推介活动,将于8月28日至3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

本次活动是“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北京启动后,举办的首场国际展览。活动将于2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宫启动,内容包括德化白瓷展览、产业推介、相关项目签约等。

活动将邀请德国政商界人士、陶瓷业专家、企业代表出席,旨在扩大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国际影响力,以“瓷”为媒增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德化白瓷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德化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泉州市的下辖县。德化陶瓷是中国海外贸易的先行者,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崛起,德化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陶瓷产区之一。在明代,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最高水平,大量进入欧洲,被赋予了“中国白”(Blanc de Chine)的美誉。

2015年,德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选为首个“世界陶瓷之都”。2021年7月,德化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批瓷窑类的世界遗产。

德化白瓷胎釉纯白、瓷质致密,温润如玉、典雅明净,迎合了西方人对白色的审美喜好。随着欧洲兴起“中国热”和“东方想象”,德化白瓷在欧洲广受欢迎。同时,德化白瓷雕塑人物形象与欧洲人所钟爱的白色大理石雕刻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白瓷对话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化白瓷。今年以来,德化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展会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深受当地人们欢迎。因此,德化县统筹布局“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

按照国际巡展计划,德化将用5年时间,选取中国国内6个城市及全球与福建省贸易往来频繁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白瓷展览,为“中国白·德化瓷”提供国际展示舞台,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法兰克福是“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的第一站。

来源:新华丝路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最负盛名。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涨海声中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千百年间,清雅澄明、纤尘不生的德化白瓷,虽朴素淡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2023年8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等机构共同举办“中国白——德化白瓷展”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位于国博北1、北2展厅,展期3个月。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除了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而且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体现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一脉相承的传承创新。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上对瓷器按造型功用和历史演变进行分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白”的特殊视角出发,结合白瓷的艺术特性,通过色谱分析,把德化窑传统的“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等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归纳,以对应的展品加以呈现,让观众在感受德化白瓷艺术韵味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白”的独特魅力。

白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认为,白色是化育天地万物的基础,白立而五色成。第一单元“一白独秀”分为青白、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建白、高白六个部分;第二单元“百技争艳”则分为自在观音、众神之境、人文风骨、民风百态、羽衣霓裳、花团锦簇、云歌露饮七个部分。

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的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有温润的手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从而风靡世界。

德化白瓷的行销足迹,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再到欧洲,并深入欧洲大陆地区,引发了欧洲人民对中国陶瓷的极大追捧。德化瓷塑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化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

德化白瓷品类多样、题材丰富,既有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工艺的本土元素,也有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互鉴、相互交融的外销特色,形成了自身独到的器物谱系和艺术风格,时至今日依然历久弥新,在熊熊窑火间焕发着不可磨灭的神采。

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在新时代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推陈出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雕塑技艺逐步得到发扬,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潮流和趋势。(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