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京启动

新华财经北京8月4日电(记者董道勇、张斯文)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4日,“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京启动,旨在全面打响“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德化白瓷”“德化窑”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助力德化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启动仪式现场(王吉如 摄)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我国重要陶瓷产区,以烧制白瓷而闻名天下。启动仪式上,德化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经济信息社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拟用五年时间,在国内6个城市以及全球与福建省贸易往来频繁的26个国家(地区),以“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为载体,增强贸易联系、技术交流、文化交融,让德化瓷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传播中国品牌好声音 助力文化产业出海

德化县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

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称号。瓷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最悠久、交流最广泛的文化标识之一。福建省德化县推进瓷文化活化传承,以匠心烧筑技艺,在固本开新中彰显闽人智慧。

“本次‘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希望借助这次国际巡展契机,让一件件温润如玉、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人文桥梁。”该负责人表示。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表示,新华社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品牌文化建设,近年来发起“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持续举办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今年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牵头发起“中国品牌全球行”系列活动,为中国品牌出海赋能助力。

“本次‘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是中国品牌全球行的重要内容,将推动以德化瓷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景如月表示,新华社将充分发挥全球布局的新闻采编优势、多终端多媒体的渠道优势、专业信息服务优势和高端智库优势,“护航”文化产业出海。

追寻丝绸之路底蕴 德化瓷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

自古以来,瓷器便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德化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输出产品之一,是中国陶瓷出海先行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张明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值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启动“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对于推动德化白瓷品牌更好“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次国际巡展大力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着力拓展贸易合作新空间,精心擦亮陶瓷新名片。”张明表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李春江表示,质量品牌建设是德化瓷经久不衰的关键。瓷器精品既要有美的造型,也要有精湛的工艺。德化将历经千年的传统制瓷技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相结合,让德化瓷立足于东方,立足于世界瓷器行业。

“德化瓷产业和企业要认识和重视质量认证,用好质量认证的工具箱,助力和赋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春江说。

德化县委副书记、县长方俊钦介绍了德化及其陶瓷产业发展情况。他表示,德化的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以悠久的陶瓷历史和精湛的陶瓷技艺闻名于世。2022年德化陶瓷产值达502亿元,拥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陶瓷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茶具、花盆生产基地之一,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

“我们正在深入实施‘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工艺创新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三力引领’,到2027年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方俊钦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推介会作为今年首场国际巡展活动,将于8月28日到30日在法兰克福举办,展示德化陶瓷“白、润、透、雅”的美感与神韵。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将追寻丝绸之路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扩大世界瓷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以“瓷”为媒增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德化瓷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火泥成器 大美无言 中外陶瓷艺术家用陶艺对话东西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古国,有着近万年的陶艺烧造史,并曾长期占据瓷器生产销售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回眸历史,聚焦当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世界的陶艺家们有哪些新探索?

2023年7月12日,艺术家及嘉宾参加展览开幕仪式。当日,“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在北京清华艺术博物馆开幕。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86组件当代陶艺精品,展览将不同形态、观念和制作技术的作品并置展出。众多来自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为观众呈现当下陶艺作品的个性化魅力与独特风格,借此让观众在观赏和思考中获得差异性或均质性的认识,以展现陶艺如何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谱写独特的艺术乐章。(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大鹏 摄)

12日,“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86组展现不同形态、观念和制作技术的海内外当代陶艺作品亮相现场,讲述了“火泥成器”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谱写出的独特艺术乐章。

2023年7月12日,德国艺术家彼得拉·毕特尔的作品《水果对半切、无籽、微甜》吸引参观者好奇。

2023年7月12日,法国艺术家达尼埃拉·施拉根霍夫·埃斯考福耶的作品《凝固的时间之六》吸引参观者驻足拍摄。

走进展厅,法国艺术家达尼埃拉・施拉根霍夫・埃斯考福耶(Daniela Schlagenhauf Escoufoueyre)创作的《凝固的时间之六》便呈现在眼前,这也是展览主海报上的陶艺作品。艺术家巧妙地用陶土烧制成像丝绸一样的流线型作品,体现了陶艺的流线型美感。“陶艺本是固体,这件作品又通过艺术形态展现出柔软和流动的美感,表现了陶瓷脆弱易碎的特性。”策展人白明介绍。

白明表示,此次展览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为基础,联合浙江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和中国当代陶艺家的作品共同呈现。这些展品风格鲜明多样,涉及到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工艺、原料与烧制方法。“和而不同、精彩纷呈,更能体现出中外陶艺家对于‘陶瓷’这个传统媒介的当代表现方式。”

“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美国现代陶艺大师皮特·卡拉斯(Peter Callas)的作品,也有日本当代陶艺大师寄神宗美的作品。有的艺术家用青花材料创作,如美国陶艺家朱迪特·瓦尔加(Judit Varga)的作品《我记忆中的船》和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华金·詹切(Joaquim Chancho)的《上虞系列》等;还有的艺术家用古陶瓷的碎片为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作,连接组合一起烧制而成,整组作品既有当代的陶瓷语言在其中,同时也是在向古典实用陶瓷致敬。”白明强调。

2023年7月12日,中国艺术家邱耿钰的作品《不是马踏匈奴》吸引参观者拍摄。

2023年7月12日,意大利艺术家玛塔·帕姆特丽的综合材料作品《泡沫》亮相展厅。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馆长刘吉也表示,透过这些作品,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陶艺家们基于传统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一切新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存在,一切新的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成就也无法替代传统,新艺术的日新月异恰恰构成了传统艺术与人类文明史在今天的活力。此次展览将世界艺术家的作品置于一堂,同与异、源与流、东与西的发展面貌一览无余。

2023年7月12日,参观者被荷兰艺术家艾伦·范·德·伍德带来的瓷器作品《紧密相连》吸引驻足拍摄。

刘吉说,上虞是世界青瓷的源头,“上虞青”就是在这个瓷源之地建立起来的国际陶艺中心。自2015年建立以来,中心共迎来22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位陶瓷艺术家入驻创作,收藏艺术作品1600余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最年轻的团体会员。

2023年7月12日,参观者在展厅内欣赏来自各国的艺术精品。

“除了当地的青瓷原材料外,中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原材料都可以在这个陶艺中心找到并使用。”在刘吉看来,海外艺术家在中国的陶瓷环境和中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里使用中国的泥土与原料,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感受和创作产生影响。“泥与火,成为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个体精神创作的媒介,他们一起创作形成了难得又神奇的联通与对话。”

来源: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