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开展

11月10日,“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

展览由河南省文物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承办。

展出百余件巩义窑陶瓷

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之间商品贸易、技术传播、文化交流和人员和平往来的大通道。巩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与文化的杰出典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巩义窑兴于北魏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其主要烧造区域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大小黄冶和白河村一带。巩义窑不仅是唐三彩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唐青花的故乡,是一座彰显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窑场,其产品与工艺在陶瓷为媒、海路畅通的时代背景下远走四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展人王斯宇表示,此次展览共展出河南、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131件/套,包括三彩鸭衔梅花杯、三彩雕花杯等国家一级文物及巩义黄冶窑、白河窑出土的白瓷、唐三彩、唐青花等,这是巩义窑专题文物首次集中在广州亮相。“通过此次展览,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陶瓷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延续,丰富而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匠心独运、辉煌灿烂的唐代陶瓷工艺与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特质。”

此次展览是“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成立后,广州与河南两地携手推进考古成果阐释与展示的开篇之作,旨在借助文物展览,将最新考古成果分享给参观者,增进社会公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

同时,本展览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共同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揭秘巩义窑陶瓷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在陶瓷逐渐成为海贸商品大宗的唐代,广州扮演了各地窑口产品集散枢纽的关键角色。历年来,广州考古发现了各地窑口的陶瓷器,其中有一些来自于巩义窑的蓝釉、三彩、白釉蓝彩和白釉绿彩器。此外,1998年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巩义窑陶瓷以及用广东罐包装的长沙窑瓷器等,表明广州应该是巩义窑陶瓷器扬帆出海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展览从“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巩义窑产品切入,分“器韵万千”“匠心冶陶”“彩器盈途”“东西汇融”四个部分,主要讲述巩义窑纷繁众多的产品,是为谁而作、作何用途,又如何自中原出海、驶向远方,从行为考古学的角度系统展示巩义窑陶瓷器生产、使用、流通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器韵万千”直观展示巩义窑产品的釉色与装饰,突出白瓷、三彩、绞胎、白釉绿彩、青花等纷繁的陶瓷器类,重点阐释巩义窑制瓷工艺的三大变革:白瓷的生产、唐三彩的兴盛、唐青花的创烧,体现巩义窑“斑驳灿烂 变化万千”的特点和非凡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匠心冶陶”展示陶模、素烧器、窑具等,从器物成型与烧制工艺两个方面诠释巩义窑如何烧制出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的陶瓷器。同时,借助窑炉体验区、唐三彩制作工序手绘、视频和陶模互动等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引导观众走近窑火的炽热世界,感受古代匠心与智慧。

第三部分“彩器盈途”探讨巩义窑器物的使用。以用途讨论较广泛的唐三彩为例,通过考古发现揭示三彩器既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供奉,亦作为明器,陪伴逝者安息。

第四部分“东西汇融”呼应前言,尝试回答“巩义窑产品如何自中原出海,登上‘黑石号’驶向远方”这一问题。通过展现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追溯巩义窑作为北方陶瓷重镇,自中原腹地出发,远渡重洋的贸易航线。随着商品贸易、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与深入,巩义窑陶瓷器也成为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载体。

云南曲靖千年潦浒陶“变身”乡村振兴“新产业”

曲靖11月10日电(胡涛 马清高)“这是我们家主打的一款潦浒陶柴烧产品,颜色非常好看,是一种落灰釉的工艺。”10日,“00后”姑娘王海瑞像往常一样在网络直播间与网友侃侃而谈,向大家展示自家设计制作的陶艺产品,引来千余名网友关注。

  王海瑞来自潦浒村,一座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村镇,素有“土陶之乡”美称。该村地处滇、黔、桂三省区接合部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当地即开始用瓷土制作土陶器,以“猫猫石的缸”“潦浒的碗”为代表的潦浒古陶产品,是彼时云贵地区的“名优产品”。

图为刚出窑的潦浒陶。胡涛 摄

  潦浒陶瓷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传统手工陶艺品需历经采泥、揉泥、制坯、成型等近20道工序才能完工。近年来,随着潦浒陶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加,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千年潦浒陶摇身一变,成助推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潦浒村也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的新高地。

  作为村里年龄最小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海瑞2023年大学毕业后从湖北回家跟随父母一起做陶器,其哥哥王光辉从江西景德镇研学陶瓷工艺后也选择回家创业。“如今,已经有10多个大学生回村从事陶产业。”王海瑞说。

  “家里两个孩子都是读完大学回来跟我们一起‘玩’泥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带回来很多新东西。”王海瑞的母亲海霞介绍,与以往烧制粗糙的花盆、瓦罐相比,自从两个孩子回家走文化创意路子,家里生产的产品更精致,销路也更广。

  对出生于烧陶世家的海霞而言,支持两个孩子返乡创业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传承了几代的烧陶事业能被发扬光大。

图为潦浒陶匠人海霞在直播间介绍潦浒陶文创产品。胡涛 摄

  王海瑞的父亲王云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制陶艺人,夫妻俩因制陶结缘。凭借各自所传承的烧陶技艺,2015年夫妻俩创办两家公司,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批量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日用陶瓷产品,另一方面则探索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集文化、艺术、体验等为一体的潦浒陶品牌。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为当地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

  在潦浒村,像王云昆一样的制陶人有很多。截至目前,村里陶瓷生产企业、陶瓷大师工作室和制陶专业户已达69户,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大家抱团取暖成立陶瓷协会,规范行业管理。如今的潦浒村已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彩云雁归”劳动者返乡创业园,入选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旅游名村。“潦浒陶瓷工”于今年11月认定为云南省劳务品牌。

  走进潦浒村,陶瓷商铺林立,烧陶龙窑随处可见。除围绕陶瓷产业打造线下“游、购、娱”综合旅游体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开窑节、陶艺比赛等活动,打造网红元素,引入网络流量,开通直播间20余个,让土陶通过网络走向更多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