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正式贯通。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铁器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运往西域,胡乐、胡舞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扁壶,留下了这段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这件北齐黄釉扁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别具一格,而壶腹两面还模印着西域乐舞图案。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土于中原地区,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乐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种翻帽,穿的是那种圆领或者是翻领的长袍。当时的人称为胡人的形象,跳的这种舞蹈,包括使用的乐器,可能最主要是来自中亚。

专家介绍,胡腾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独舞,黄釉扁壶上一名舞者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顾,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动态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横笛、铙钹;还有一人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历史乐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这种题材实际上在传统的中国陶瓷上是没有的。北朝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它的一种崇尚或者一种喜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题材,整个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发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创作者,根据黄釉扁壶定格的舞乐图,复原出了“胡腾舞”,作为常设剧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欣赏互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员 王璟:我们也是依据一些文献记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动作是提臀动胯,是当时的一个胡人的舞蹈形象。还有扬眉动目是我们扁壶上形象的最后一个。

观众 张琳婧: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现象。

来源:央视新闻

走进文艺殿堂,共筑文化桥梁 ——紫荆文化集团“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圆满结束

中国日报香港12月1日电 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由紫荆文化集团精心筹划,紫荆文化集团旗下SUPer青年营主办的“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在深圳、广州、珠海三地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围绕“走近文艺与文化”、“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主题,旨在引领香港青年亲身体验并深刻感悟国家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深两地青年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活动首日,50名来自香港各界的青年代表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忱,齐聚深圳博物馆。在“吉金春秋”铜器展厅,古铜器以其沧桑而神秘的风采,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青年们或静心聆听讲解,或热烈探讨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无不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随后,在“问陶心旅”陶瓷展厅内,从青瓷的温婉到白瓷的纯净,从唐三彩的斑斓到青花瓷的雅致,每一件展品都彰显著中华民族在陶瓷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参观结束后,香港青年代表赖小姐分享道:“我来自香港,但小时候在内地生活过。看着眼前这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图片一一呈现,彷彿记忆拉回到了曾经上历史课的日子,特别感动。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活动。”

广州之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青年们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文学馆”的经典著作、“非遗馆”的民间技艺、“鲁迅故居”的文人风骨以及“饮和食德”的饮食文化,无一不让青年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广州大剧院的座谈交流会上,青年们与剧院负责人就文化创新、艺术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对文化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会后,香港青年代表何先生说:“平时我很难接触到艺术,但这次访问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们的热情与活力,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次日,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参观让青年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里珍藏着众多珍贵的文化版本,每一份版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青年们在馆内细细观赏这些珍贵的版本,与同伴们探讨着它们的意义与价值,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

而在珠海金湾艺术中心,“观潮·澳门当代艺术25周年”展览则为青年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展览系统梳理了澳门当代艺术25年的发展历程,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为载体,展现了澳门艺术家们对当代艺术的创新与演绎。金湾艺术中心总经理助理刘畅在受访时指出:“此次开展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青年们在此时间节点参访,弥足珍贵。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在祖国更多地方、在世界更多地方与澳门艺术相遇。”

此次活动,不仅让香港青年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活动尾声,青年们纷纷表示,此次文化行受益匪浅,更结识了一众好友。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未来的文艺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香港青年搭建了一座深入了解国家文化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场馆布局的桥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间的交流与合作注入了全新活力。活动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民青局、香港中联办青工部、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菁英会、香港华菁会、香港青年协进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拾壹慈善基金会以及华润集团、招商局、港中旅、工银亚洲、亚文集团等相关机构、团体的鼎力支持与协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启动

11月30日,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在四川省邛崃市启动。

本届柴烧艺术季紧扣“崃”的主题,分为“崃创”“崃享”“崃鉴”“崃学”“崃耍”“崃劲”“崃炫”七个子活动,涵盖了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主题分享会、特色展览、模拟考古研学、非遗手作体验、藏羌绣技艺、漆扇、文创市集展销、传统拉坯比赛等内容。

开幕式上,中国古陶瓷学会与邛崃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为“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设立后,邛崃市将借助国家古陶瓷研究顶级平台,整合各级专家的力量,开展邛窑考古调查,加大力度收集整理海内外有关邛窑的资料和信息,逐步建立研究信息库,编辑出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表示,此次邛窑主题分享会是时隔40年后全国古陶瓷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邛崃市再次聚首,期望通过此次盛会,邛窑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探索符合邛窑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邛崃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邛崃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邛窑十方堂非遗文化城市特色片区,全力推进文物资源的价值转化,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特征、邛崃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为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提供重要文化内涵支撑。

据悉,此次活动将延续到12月5日,后续还将陆续呈现开窑仪式、线上直播柴烧艺术作品品鉴活动等精彩内容。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专家学者发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

  11月30日,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从出土瓷器、玻璃器、动植物遗存等不同角度,发布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研究成果。

 据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021年10月以来,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面积已达约9000平方米,发现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码头、沉船、干栏式建筑、木质栈道、瓷片堆积带等一系列重要遗迹。

  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介绍,目前共整理了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至2023年间的出土陶瓷器总计104781件(片),其中产自浙江龙泉窑的青瓷产品是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产品,总计55285件(片),超出土瓷器总数的半数,按器类特征划分主要有碗、盘、盏、碟等。

  沈岳明认为,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巨大且种类式样重复率较高的龙泉窑青瓷,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贸易瓷属性明显,证实温州港是龙泉窑瓷器外运的重要启航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考古人员对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玻璃发簪残件进行分析发现,出土玻璃发簪主要分为钾钙玻璃和钾铅玻璃两大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成倩认为,这两类玻璃产品随着航线的扩大,与陶瓷贸易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海外。

  此外,朔门古港遗址还发现大量动植物遗存。考古人员通过浮选的方式,在92升土样中收集到53个种属的13748件标本,均出于宋代地层。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姝说,在南宋地层中出土大量棒锥螺的壳顶可观察到食用行为造成的损伤痕迹,即人为去除螺顶尖部便于食用螺肉,浙江等南方地区至今仍然延续着这种食用传统。

来源:新华社

“最佳旅游乡村”之浙江溪头村: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

 新华社杭州11月30日电(记者段菁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徐夤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传承地,坐落在浙江西部山区的丽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以来,至今“窑火”不灭。

  不久前,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溪头村成为中国入选的7个乡村之一。

初冬,漫步于溪头村,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不在述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不熄,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依托青瓷文化,当地建立了“不灭窑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传承空间、现代艺术创作基地、瓷艺特色文化节庆等旅游品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很多在外烧制青瓷的师傅也纷纷返乡制瓷,这个偏远小山村慢慢热闹起来。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克萍是第一批回村复兴村庄的青瓷大师,她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溪头村不仅把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恢复光大,而且还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如今,溪头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溪头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古龙窑、青瓷作坊勾勒出溪头村底蕴深厚的传统人文风貌,那么竹建筑群、当代青瓷艺术馆等则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文意境。

  对溪头村村民来说,2016年10月1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灭窑火”活动在古龙窑边举行。而在村庄的另一头,“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启幕。

2013年初,策展人葛千涛带着11位建筑师来到宝溪乡。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乡村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

  “眼下,城市化带来的‘千城一面’现象正迅速蔓延至城镇乡村,而事实上中国的农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葛千涛说,漫山遍野的毛竹,是溪头村的特产,也是取之不尽的建材,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

  紧接着,设计师们联手用竹子打造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竹艺村落——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

在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志华看来,这些竹建筑用“最乡土的材料、最前卫的线条,在山乡作了‘最世界’的表达”,展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也成了该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爆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在这个浙西小山村,“青瓷”与“青竹”交互生长、和谐共融,构建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来源:新华社

北京推动大遗址考古 金中都首次发掘城门遗迹

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徐婧)“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30日举办。今年,北京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在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北京长城、明代皇室墓地、京西御道遗址等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布局研究增添新坐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介绍,本次发掘的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金中都外城相关遗迹,包括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等13处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

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介绍,北京怀柔箭扣长城考古取得新收获。图为箭扣长城东段120号敌台。(资料图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怀柔箭扣长城考古取得新收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介绍,本次考古发掘弄清了箭扣长城东段120、121号2座敌台及119-122号敌台间3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作法特征。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建筑构件、生活用品3类文物,数量300余件,以及大量炭化物遗存。

  其中,120号敌台出土明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一方,明确了120号敌台的建筑年代,为长城建筑形制和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标尺”,这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为研究箭扣长城的建设过程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材料。

  香山脚下,三座明代皇家墓园被科学揭露。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香山脚下四王府村,内有墓园三座。三座墓园布局清晰,形制完整,墓葬及享堂结构基本完好,出土有珍贵的五供、石几、宝座、梅瓶、木俑等;级别仅次于明代帝陵,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科学及艺术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古老陶瓷遇上现代科技 河北内丘邢窑白瓷古韵匠心展新姿

邢台11月30日电 (牛琳 孙珣)白瓷是水、火、土三者完美融合的嬗变,它有着破茧成蝶的神奇,更需要一份匠心独运的功力。由邢窑文献馆创新研发的文创作品《太行千里茶具》近日精彩亮相,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设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研学学生展示着邢窑白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

  走进邢台市内丘县邢窑文献馆,这套由盖碗、公道杯、八只茶托与茶杯组成的“太行千里茶具”呈现在笔者眼前。其线条流畅,造型典雅,胎体通透,类雪似玉,似将太行山的雄浑与灵秀蕴藏其中。

11月22日,中外宾客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观邢窑文创产品。 智静 摄

  “公道杯以出土于邢州新石器时期三足鼎立的陶鬲为原型,是太行山文化带上五千年的陶瓷文明符号,融合了邢窑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茶托之上设有一座微观的太行山,营造了在巍巍太行山水之间品茗的意境。”邢窑文献馆馆长杨松岩介绍说。

  杨松岩说,这套茶具在刚刚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大放异彩,深受国内外嘉宾赞誉。它采用的是手工描金工艺,经1350℃高温烧制而成,釉色温润如玉,上手自然舒适,聚气聚香。

  邢窑是世界白瓷的发源地,创烧于北朝,发展于隋代,兴盛于唐代。内丘是唐代邢窑白瓷烧造的中心窑场,并在当时与越窑形成“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两大窑系,素有“世界白瓷源中国、中国白瓷源内丘”之美誉。2012年,内丘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1月28日,航拍内丘县邢窑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殷胜辉 摄

  内丘县主管县领导、县三级调研员葛建敏表示,近年来,内丘县依托“中国邢窑文化之乡”优势,不断挖掘、研发、传承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丰富艺术陶瓷的表现载体,打造邢窑现代文化艺术品牌,邢白瓷产业蓄势待发。

  “新一代匠人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白瓷作品。”葛建敏说,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瞩目,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内丘县圣唐白瓷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邢窑文房——盛象·四君子’,成功入选《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2024-2025年度推荐产品目录》,喜获国家级IP殊荣。”

11月27日,小学生们在内丘县邢瓷文化体验馆体验拉坯。 刘继东 摄

  据葛建敏介绍,目前,内丘县邢白瓷产品从传统的白釉罐、翰林罐等10余种仿古器型,快速发展到现在的养生壶、养生杯、刮痧板、茶具系列等100余种康养产品和现代文创产品,颇受市场青睐。

  官方统计显示,近年来,内丘县从仅有的4个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以邢窑文献馆等为代表的10余家邢白瓷企业,年产邢白瓷产品从1万件套增至4万余件套,年销售收入由500万元增至2100余万元,年均增长50%以上。

  葛建敏表示,为加快推进邢白瓷产业发展,内丘县着手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成立了邢白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专业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搭建专业展销窗口等,推动邢白瓷产业快发展、见成效。

  “相信邢窑白瓷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葛建敏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

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高凯)“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本届展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作为主办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为支持单位。全国20余个主要产瓷区1000余家陶瓷院校、企业、个人展商参加此次展会。展览会现场,全国十大窑口、行业标杆50多家企业同台展示,通过首都窗口,向世界展现陶瓷大国文化魅力,将国际陶瓷艺术引入国人生活。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展会同期举办“成就与辉煌”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联展,充分展示中国陶瓷工业近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开展中国现代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创作高峰论坛、陶瓷工业创新发展和新媒体营销战略专家讲座,探讨新形势下新市场的新潮流、新趋势。

  展会设立高科技先进陶瓷专区,演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陶瓷魅力;多家产瓷区政府、国内陶瓷头部企业和陶瓷院所将在展览现场组织产品推介和新品发布会等活动,以期进一步盘活精品陶瓷资源,打通陶瓷市场交流通道。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展会还举办“景德镇百家名壶展”“景德镇百家艺术创作赏盘展”等专题展览,集中呈现中国陶瓷艺术家们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开展陶瓷大集、寻宝集印、亲子陶艺等活动,让公众零距离感受陶瓷的无穷魅力。

  据悉,此次展会将持续到12月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