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武汉1月16日电 (记者 梁婷)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16日正式揭晓,荆门钟祥边畈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荆州楚纪南故城、襄阳宜城王家岗北墓地、襄阳菜越墓地、荆州龙凤庄遗址等考古项目获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此次新发现涉及文明起源、青铜文明以及汉三国历史文化,对推动长江文明研究和传播展示具有重要价值。多个项目体现不同时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甚至与域外的交流、共融,实证湖北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2024年12月,湖北襄阳菜越三国墓出土象鼻流提梁铜壶,具异域风情。

  位于湖北荆门钟祥的边畈遗址,2024年度发现遗迹较为丰富,包括房基、烧土堆积、灰烬层堆积、陶片堆积、瓮棺、墓葬等,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对于完善汉水以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明确文化谱系,理解文明化进程等有重要意义。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中游商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城市聚落。2024年,确认杨家湾北坡存在大面积石头垒砌的人工遗迹,年代属于盘龙城城市聚落最晚阶段,其与杨家湾南坡的贵族居葬核心区形成关联,表明盘龙城城市聚落晚期遗址具有较高社会等级,以及中心区域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格局。

  荆州楚纪南故城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一座都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首次发掘到具有较为完好垮塌堆积和建筑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存,为研究纪南城内宫殿格局提供了线索。

  襄阳宜城王家岗北墓地出土湖北省内首例西汉纪年漆器漆耳杯,其造型及纹饰与甘肃、湖南,以及朝鲜等地出土的纪年漆耳杯相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八方文化已融为一体。襄阳菜越三国墓出土象鼻流提梁铜壶具异域风情,专家推测此壶器形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

  此外,荆州龙凤庄遗址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陶瓷,器种类丰富、来源广泛,彰显荆州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湖北荆州古城考古获新发现 出土大量唐宋瓷器

武汉1月13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13日从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获悉,荆州唐宋考古获新发现,共发掘唐代以来遗迹145处,出土3000余件类型丰富、材质各异的器物,其中包括大量唐宋瓷器。

湖北龙凤庄遗址出土的唐代青釉褐绿彩瓷碗。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龙凤庄遗址位于荆州古城公安门西侧。2024年,荆州博物馆在龙凤庄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揭示了自唐代以来的7个文化层。

  据悉,龙凤庄遗址南部文化堆积最为深厚,主要时代为唐宋。其中,唐代陶瓷器以青釉瓷为主,典型有长沙铜官窑瓷器,多为青釉褐绿彩、绿釉,器型有碗、盘、执壶、盂、水注、灯盏、瓷塑等;五代陶瓷器,典型有湖南衡州窑、长沙铜官窑青釉瓷;宋代陶瓷器有较多的茶具、酒器、文房用品和汲水器,瓷器以白釉、青白釉为主;明代陶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器型包括碗、盘、碟、高足碗、杯、盆、罐、壶等。

湖北龙凤庄遗址出土的宋代青白釉盘口执壶。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本次发掘的唐代以来遗存中,包括水井、房址、道路、墓葬、窑、灶等。其中,宋代道路L3始建于北宋并沿用至明代,其使用材质、铺筑方式、附属建筑、路旁基址、内在构造等,为认识和研究荆州古城的城市布局和建筑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发掘出土遗物数量众多、特征明显、价值重大,尤以唐宋时期陶瓷器种类丰富、来源广泛,体现了当时荆州城商品经济和物流交通的发达,彰显了荆州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首次亮相广州

广州1月11日电 (张璐)1月11日,“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以下简称“展览”)在广州市员村工人文化宫悦·艺术馆举行。据悉,这是敦煌主题瓷画展首次亮相广州。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主题“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现场展出的60件套敦煌主体瓷画和2个敦煌瓷窟,吸纳敦煌元素,汇集巧匠新意,将敦煌壁画的神秘色彩展示在温润的景德镇瓷画之上,以高温颜色釉传承续写敦煌美学。

图为“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现场。 (广州市总工会 供图)

  岭南美术出版社名编工作室主任李斌表示:“敦煌壁画做到形似很容易,真正难在神似。创作者利用景德镇材料的特性和釉色的流动性,呈现出肌理的斑驳感,是真正走进了敦煌,同时又走出了敦煌,给我们展现了敦煌神秘庄严的气象。”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范敏祺透露,多年前他得知,敦煌壁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退化消失。为了保存这份艺术瑰宝,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敦煌文化,作为景德镇制陶人,他创新性地使用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作为绘画语言和技法,巧妙地将敦煌壁画的风采完美呈现于瓷画之上。

  范敏祺表示:“从陶瓷的特性来看,在绘画阶段是无法预知最终颜色效果的,只有经过烧制之后,作品才能展现出绚丽的色彩。”为此,范敏祺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封闭式创作和试验,严格把控颜料色彩、创作材料、烧制温度等关键因素,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最终才成功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敦煌瓷画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表示,此次敦煌主题瓷画在广州的首次亮相,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世纪对话。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总工会指导,广州市员村工人文化宫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港澳台侨人士献智献策助力福建泉州产业发展

泉州1月7日电 (吴冠标)“建议以展会为桥梁‘走出去’,探索在巡展所在地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海外仓中心,展示德化陶瓷文化、讲好泉州故事。”在7日召开的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上,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日本分会执行会长刘爱平如是说。

  刘爱平的家乡泉州德化有“世界瓷都”之称。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走进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互鉴、人文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 吴冠标 摄

  如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刘爱平建议,以陶瓷为桥梁,通过缔结友好城市的方式,与国外知名陶瓷城市形成常态化互动,共同举办陶瓷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澳门福建青年联会理事长蔡思伟则指出,近年来泉州与澳门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他建议借助泉澳合作平台,推动泉州、澳门与台湾的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

  “可以结合泉州制造业优势、澳门旅游金融优势、台湾高科技优势,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打造两岸多元示范地。”蔡思伟说。

7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举行。 吴冠标 摄

  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也吸引了一批台湾青年来追梦、筑梦、圆梦。泉州市政协台商特邀嘉宾、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俊杰关注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并建议针对两岸市场需求,精准引进台湾特色中药材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两岸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当天,港澳台侨人士、异地商会代表还围绕时尚产业发展、建设“世遗之城”、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积极发言,为家乡泉州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邀请展亮相景德镇 一展艺术学子再成长历程

景德镇1月6日电 “艺术生长:毕业之后,你还好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邀请展”于5日在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表示,展览现场可看到毕业生们最新的艺术创作状态,以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在当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迅速、自媒体不断更新的时代,出现了“艺术热”现象,这给毕业生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压力,所以母校和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关切刚踏入社会、面对新环境的艺术学子的再成长,助力其发展。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作为该展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吕品昌教授强调,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术研究、观察历程和变化的学术展览,通过展览可以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轨迹。展览不仅呈现现象,也同时去追问本质的东西,也许这些本质的东西没有答案,但它们会促进我们关于人才培养、艺术教育和未来的思考和思辨。

  毕业生代表、2013届雕塑系硕士毕业生张楠在毕业之后,由于作品材料的缘故从北京来到景德镇,至今已超过十年,亲自经历并见证了景德镇这些年艺术业态的繁荣发展。她发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手工热爱者纷纷涌入景德镇,呈现出极其立体、多元且丰富有趣的综合态势。

据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研究中心主任秦建平研究员介绍,此次邀请了30位艺术家参展,选取近十年来荣获“千里行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成长案例,展出作品包括传统架上绘画、书法、雕塑、装置、影像、交互艺术、艺术设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其中还不乏在毕业展期间广受关注的“网红”作品。这些鲜活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真实呈现了艺术青年的成长状态。更重要的是借此次展览寻求毕业生与社会链接的“一个路径”,为艺术青年再成长打造更有效的平台。

  据悉,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主办,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承办,将持续至4月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珐华复兴成果首次海外展出,于山携朝元窑 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技艺

(周梦鸽)日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珐华技艺复兴发起人、朝元窑创始人于山携“朝元窑”珐华器首次亮相海外,参加巴黎名媛舞会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双向奔赴·中国高平非遗见面会”。这一系列亮相,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将中国浪漫传递给了海外的观众,与世界共赏这一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珐华凤鸟牡丹纹剔刻贴金大罐

作为首位中国珐华传统技艺复兴发起人,于山在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战略格局下,首次提出了系统复兴珐华技艺的构想,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的推动下,珐华技艺得以从民间零散的烧造走向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复兴之路。

匠心绽放:珐华技艺闪耀国际舞台

珐华彩,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饱含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东方瑰宝。珐华萌芽于元代,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在历史的长河中,珐华器物和烧造技艺经历了明代的繁华盛大,后因其烧造技艺复杂、审美观念更迭等原因,由盛及衰,至清雍正基本断烧。

如今,在于山等艺术家和匠师的努力下,古老的珐华技艺重获新生,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珐华技艺复兴成果首次在国际平台的发布,是“朝元窑”珐华亮相2019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仪式,在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揭幕。

“朝元窑”珐华器赴法国亮相巴黎名媛舞会

2024年11-12月,于山携“朝元窑”珐华艺术品参加巴黎名媛舞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巴黎圆桌会议等活动,是珐华技艺复兴成果的首次海外展出。这标志着珐华技艺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进一步推动了珐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于山表示,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以及各大国内外博物馆中,均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珐华珍品。当朝元窑的作品再次呈现在法国和各国友人面前时,他们并未感到陌生,反而充满了喜悦。这是人类共通的一种向美的心愿,不受国籍或文化差异的影响。期望未来能创作出更多珐华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朝元窑:于山与珐华技艺的传承

于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作为一名从事设计行业的北京人,他因热爱文化而关注山西,因收藏而接触珐华,并被其独特的美感所吸引,从此踏上了探寻和复兴珐华技艺的道路。

自2010年起,以于山为代表的艺术家和匠师们因探寻失传的技艺而聚合,以珐华的复兴为己任,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尝试并逐渐掌握了珐华技艺的精髓。为了实现珐华华美的釉色,甚至仅一轮实验过程就能让200㎡的厂房被数十万只如火柴盒大小的试釉瓷片铺满。

为了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于山多年间往返北京山西数百次,并于2016年创建了“朝元窑”品牌。朝元窑位于山西高平,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珐华技艺的原生地之一。朝元窑的建立,为传承和发扬珐华技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17年,“朝元窑”成功烧制出珐华器。于山表示,当你看到作品时,你不会感受到创烧它的艰难,只会感受到珐华应有的那种繁盛和美感。希望“朝元窑”烧制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陶瓷艺术品,也期待更多人参与到珐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中。

匠心感悟:传承文化,促进交流

于山强调,在传承珐华技艺的过程中,区别于民间珐华工艺品烧造,“朝元窑”珐华是首次由艺术家创作并指导的当代珐华艺术品的实践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珐华技艺的传统精髓,更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使得珐华艺术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量的摸索和尝试,不仅让他们触碰到了很多遗失的密码和技艺,更为拓展其他门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解决珐华低温釉彩难以烧造金色的问题时,团队采用了贴金方式。这一做法竟与近期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中首次发现的珐华瓷器主体纹饰贴上的黄金金箔工艺不谋而合。

“这意味着我们在研究和恢复的过程中,可能与古人有了相通的地方。这也和我们十几年来的积累有关,当时直觉就觉得应该这样做。后来看到新闻的那一刻,觉得仿佛跟古人有对话了。”于山说。

对于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青年艺术家们,于山建议在研究和汲取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珐华技艺的生命力更旺盛。

珐华技艺的复兴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珐华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这不仅为珐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也为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于山和他的朝元窑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用匠心打造的作品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珐华技艺的魅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浪漫情怀。在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于山这样的匠人涌现出来,共同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技艺贡献力量。

来源:信阳新闻网 

“青瓷之都”吸引全球艺术家 技艺为媒促文化交流

丽水1月3日电(傅飞扬 吴琪琪)“2024年我最大的收获几乎都和中国有关,我在龙泉完成了3个月的艺术实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月3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来自奥地利的陶瓷艺术家乔尔吉·梅尔尼科夫受访时说。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的美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作为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龙泉青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龙泉将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客厅,使其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4年年初,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启动了“候鸟计划”(即国际艺术家驻场计划),吸引了100余位希望探索、体验龙泉青瓷技艺的中外艺术家前往驻场创作。

  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3月28日,“厚德秉贞——2024望瓯·陶溪川龙泉青瓷国际创作营暨国际青瓷艺术作品展”在龙泉举行,展出由3位特邀艺术家及24位中外驻场艺术家的作品组成,共计138件(组)。

外籍艺术家欣赏龙泉青瓷作品。龙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夫妇戴夫尼·科里根和吉尔斯·隋夫伦的作品,以大胆、夸张的表现风格,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

  “因为釉色和材质不同,一开始融合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去看了各种龙泉青瓷作品,并与很多艺术家进行了交流互动,逐渐得到启发,才完成了作品的呈现。”戴夫尼·科里根表示,龙泉这座城市很美,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他们未来还会来龙泉创作。

  此次展览的驻场艺术家中也不乏龙泉本土青瓷手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忠仁便是其中一员。

  “无论是展陈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次展览与我们以往对龙泉青瓷的认知都有很大不同,对造型的呈现也不再局限于罐子、杯子等传统造型。我认为这有利于未来龙泉青瓷的创新,为龙泉青瓷从业者的创作带来更多参考和选择。”汤忠仁说。

  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表示,放眼全球,才能吸引世界目光,“希望通过国际创作营和中外作品展等形式,海纳百川、融会中西,加强龙泉青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良性交流,让海内外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亲身体验陶瓷艺术在龙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眼下,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2025“候鸟100+计划”第二期正公开征集全球驻场艺术家,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龙泉青瓷文化传承创新,加快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在福建泉州展出

泉州1月2日电 (记者 孙虹)“一白独秀 瓷韵同源——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2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幕,167件精品陶瓷从两岸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于此间集中展出,尽显中华瓷韵之美。

  《雀羽生辉》《神话》《悟空》……本次精品展分为“瓷韵同源”“匠心独具”“瓷艺新章”三个单元,通过细腻的制作工艺、精美的雕刻以及生动的造型,完美演绎了白瓷千年匠心之美,充分展示两岸精深的陶瓷文化。

1月2日,“一白独秀 瓷韵同源——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在福建泉州展出

 “两岸陶瓷艺术虽各具特色,但根脉相连。”在台湾陶艺家赖智忠看来,德化白瓷温润如玉、洁白如雪,既有观音、弥勒等佛像造型的经典之作,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雕塑;台湾陶瓷则风格多元,既有传承传统工艺的古朴器物,也有结合现代审美与创意的陶艺作品,体现了台湾陶瓷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探索。

  “陶瓷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陈明良告诉记者,本次精品展汇聚闽台两地精品,为两岸陶艺工作者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希望两岸陶瓷工作者能借此加深交流,携手共进,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据悉,本次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将持续至2025年3月1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雅集、社教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到陶瓷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乡愁是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

过了元旦就是年,每逢佳节倍思亲。2024年12月,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远在美国的95后陶瓷艺术家王家琳非常兴奋。

  她已经和所在城市的一家艺术中心约好,春节前夕,为当地儿童及家长举办一场介绍中国春节起源和习俗的文化活动。她说:“在贴春联、包饺子中表达团圆和祝福,中国春节文化寄托着人类共同的情感。”

  对她而言,春节给远在上海的外婆打电话拜年更是必不可少。

  在王家琳的记忆中,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洒在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上,年迈的外婆从远处缓缓走来……这是她对家乡上海印象最深的画面。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她,将这些记忆一点点融进泥里,塑进坯内,填进釉中,用东方陶瓷艺术向世界讲述她的乡土故事,在东西文化融汇中,不断探寻陶艺的世界化创新表达。

  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大号圆框眼镜,王家琳说起中国陶瓷艺术如数家珍。她感叹于陶瓷的无限包容性,惊叹于陶瓷“柔软又坚硬”的特质,在她看来,陶瓷“是器也是气”,能历经风吹雨打站立几千年。

  王家琳和陶瓷的故事始于大学。本科时,凭着对陶瓷的热爱,她从营养科学专业转到陶瓷专业,先后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雕塑陶瓷系学士学位、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作品《春深、萱草和牡丹》。受访者供图

  26岁的她对陶瓷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在她眼中,陶瓷是有生命的。“我觉得陶瓷不仅是器,也是气,艺术家的一呼一吸都能通过它体现。陶土可以抓住所有的细节,你的指纹,你的呼吸,都会非常鲜明地烙印在陶瓷的形态上,肉眼可见,呼吸可闻。”令王家琳沉醉其中的是,自己那些或深沉或细腻、或张扬或含蓄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陶瓷表现出来。

  在她的作品主题中,乡愁,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融在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中。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家乡为灵感,通过陶瓷这一媒介,将个人情感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她的作品《东安路》,从家乡辗转而来的梧桐叶叶脉清晰可见,用陶瓷做成的“梧桐叶”釉色细腻真实。片片“梧桐叶”悬挂在展厅中,盈盈摇曳,仿佛正在等待一阵从故乡吹来的风。

  东安路是她从小在上海居住的地方,路上金色的梧桐叶铺满了她的记忆。而在“梧桐叶”的背面,写满了思乡的中文古诗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这些文字和诗句前,参观者纷纷驻足停留,久久凝视。

  “我把对家的思念嵌入了陶瓷。”王家琳说,起初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游子”,希望像她一样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看见这些作品时,唤起对家的思念。

  随着驻足观看的人增多,她发现,不少外国人对这些东方陶瓷和背后的诗句也很感兴趣。他们认真倾听,深受打动,频频点头。“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王家琳说,陶瓷和诗句成为一种媒介,激起人们思乡的共鸣。

  王家琳在上海东安路长大,也从东安路走向世界,用她的陶瓷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将中西文化加以融合进行世界化创新表达。

作品《朱一琪与我》。受访者供图

  在王家琳眼中,中国山水和中式园林,是体现中国含蓄美的元素,在系列作品《自我沟通》中,她将中式山水的自然形态与西方艺术中对人体结构的美学相结合,以人体形态和肌肤质感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在材料和形式上,王家琳尝试加入彩色玻璃、铁制品、铜制品等不同材料,将它们融合在陶土的素坯里,尝试进行不同温度的烧制。表面裂痕与开口的设计,象征着与内心情感的对话。而假山元素的坚硬与人体肌肤所展现的柔软,映照着陶瓷“坚硬而又柔软”的特质。

  王家琳时常感叹,“陶瓷是特别有意思的材料,它可以从柔软的泥、水中成型,从无到有,又在干燥后变得坚硬,直到完全干透的时候,轻轻一抱便化为齑粉,从有到无”。

  在王家琳心中,陶瓷是表达爱与情感的媒介,借由艺术所传递的情感是世界通用语言。她希望通过这个媒介,向更多人传递这份真诚与善意。

  2022年,在波士顿的一个公共公园里,王家琳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行为艺术。如茵的草坪上,她将自己制作的像手掌一样的陶瓷碎片铺开,寓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邀请公园的游客近距离观赏。

  陶瓷的形状正是她手掌的一部分,每一个前来交流的观众,都能获得她制作赠送的陶瓷片。一些外国人把陶瓷片放在掌心里,细细体会与品味。温润的陶瓷片被握在不同肤色人的手中,就像隔着陶瓷与她握紧了手。

  后来渐渐有人拿着不同的东西和王家琳交换,有刚从海边捡的贝壳,还有在鹅卵石路上拾到的漂亮石头,也有很多人在她的本子上写下留言与祝福。“他们来了解我的作品与故事,我们彼此尊重,于是有了交流与沟通。”在她看来,这种互动不仅是艺术的分享,更是情感的交流。“后来有不少人来问我,说能不能把掌心里的陶瓷片分享出去,我很开心。那一刻我感到陶瓷成了传播爱与尊重的媒介,在无声传递着温暖与感动,那种感觉很美妙。”

  说起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王家琳眼中闪着光,她期盼着有机会去景德镇,在那里与千年陶瓷来个亲密接触,“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我会一直热爱下去。”王家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金代河津窑枕入藏仪式

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国家博物馆24日在京举行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和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入藏仪式。

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 田雨昊摄

 2021年3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一件;2024年9月,深圳望野博物馆再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一件。

  望野博物馆三年内先后两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的河津窑珍珠地枕、河津窑三彩枕,皆产地明确,有考古信息可做对应,且都保存较为完整,纹饰清晰生动,型制独特。经专家研究,前者纹饰有葡萄叶的轮廓,是古代晋地葡萄流行的佐证,也是中西文化物质交流的体现,后者则具有宋代文人画风格。

  据了解,国家博物馆宋金时期的陶瓷收藏,主要集中于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等,而河津窑瓷器的收藏属于空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右)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 田雨昊摄

  入藏仪式上,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对其捐赠义举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这两件河津窑枕的入藏,对丰富国家博物馆馆藏体系,提升藏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社会人士能够积极向国家博物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好中华文化优秀成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