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郎窑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有一个在位60年的康熙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明代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康熙时期郎红中的厚釉器(也称为呆釉),色如牛血,称为“牛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窑红中既有厚釉也有薄釉,薄釉器又被称为亮釉,色如鸡血般鲜艳被称为“鸡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但是古代郎红以铜为着色,与现代的铜元素为着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工原料跟原矿原料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原矿材料烧成的郎红,颜色与肌理中会有细节的体现,如俗称的牛毛与兔毫,颜色更深,化工原料烧出的虽然也红,但层次难以凸显。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

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

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界耀眼的黑珍珠–吉州窑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丰富的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创烧与断代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这些器物多满釉,碗釉色晶莹润泽,开冰裂细纹。

元代乳白瓷设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卷唇、深腹、外黑内白釉碗、盘、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壶、鼎、杯和器盖等。芒口、底足矮内凹.为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

类别与纹样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木叶、玳瑁、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堆塑和绞胎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青瓷类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和开创性的开光手法

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施一“化妆土”,再烧一层酱褐釉。釉不及底,碗内衬贴五六块高岭土,以免叠烧时搭釉。这些产品的烧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黄釉瓷器在尹家山岭、上蒋岭、茅庵岭等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较坚,数量很少,与吉州窑的胎质相同。主要器物有莲瓣纹高足杯、刻画缠枝暗花碗、浅腹盘、鼎炉、圈足盘、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开冰裂细片。盘、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红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莲瓣纹高足杯似五代期间烧造,其他器物均见于江西省南昌、清江、东乡和新干等地宋元墓。从胎釉分析,应是吉州窑烧造。有的如仿龙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釉色青中泛黄。乳白釉瓷类。

绿釉瓷类

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吉安市该县把“保护和开发吉州窑”列入2004年该县21件大事之一,将其建设成为赣中历史文化名镇名窑游览区,让更多人一睹千年古窑的风采。

位于吉安市永和镇西侧的吉州窑是宋元时期国内外著名的民间烧瓷窑场,窑场内遗存的24座窑包如山似岗,文物丰富,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2001年,吉州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买卖全球 共襄盛“景”!景德镇国际陶博城正式开业

10月17日,景德镇国际陶博城开业仪式举行,市委书记刘锋宣布陶博城正式开业。曹雄泰、俞小平、韦情、廖良生、胡春平、崔素香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及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叶观荣出席开业仪式。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林蓉主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邓永翔致辞。

景德镇国际陶博城正式开业。(全媒体记者 刘定远 摄)

致辞中,邓永翔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陶博城开业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乘着第二十届瓷博会即将开幕的东风,共同见证全球最大陶瓷文化贸易综合体——景德镇陶博城的盛大开业,这是景德镇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邓永翔表示,作为国家试验区建设的标杆性项目,陶博城集成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众多“国字号”政策,涵盖了会展交流、跨境电商、仓储物流、文化旅游、国际研学等多元化功能。希望陶博城以此次开业为新的起点,发挥好主平台、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标国际一流市场标准,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营理念,唱响一城“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品牌。希望各级各部门树牢“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力往一处使,支持陶博城、助力陶博城、赋能陶博城,为来景投资兴业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稳定透明、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也期待国内外产瓷区更多优秀企业来景德镇走一走、看一看,选择陶博城、投资陶博城、扎根陶博城,成为国际瓷都的“最佳合伙人”,共享国家战略的巨大红利,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随着推杆启动,彩烟燃放,包括交易中心、文旅研学中心、国际云仓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在内的陶博城一期64万平方米四大中心全部开业。陶博城的建成运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600多家知名陶瓷品牌入驻,一大批专业电商平台和物流、文旅企业建立合作,标志着我市贸易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声明:本文为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责任编辑:武新

来源:中国商报网

2023瓷博会陶瓷 精彩火“出圈”

前来观展的嘉宾欣赏陶瓷。(全媒体记者 付裕 摄)

10月18日,景德镇陶博城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高朋满座,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上午10时许,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盛大开幕。会展中心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前来观展的嘉宾和观众们一边品鉴欣赏陶瓷佳作,一边用手机摄像记录现场氛围,更有观众现场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外地亲朋好友分享瓷博会盛况,可谓是热闹非凡、人气爆棚。

  本届瓷博会以“瓷行天下、贸连全球”为主题,会展展览面积达13万平方米,整个展陈分为会展中心和交易中心两部分。行走在全新的陶博城国际会展中心,一批批高精尖的新兴先进陶瓷令人眼前一亮,一件件极具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陶瓷佳作令人惊讶赞叹……今年瓷博会的一个新亮点,就是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会展中心分为“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3个展馆,每个展馆关注点不同,从历史到当代,从国内到国际,是对陶瓷的一次全方位展现,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景德镇“瓷越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陶瓷文化盛况。

  走进一号“文化创新”展馆,先进陶瓷展区格外引人注目。全市60余家先进陶瓷企业集聚,均拿出了“看家本领” 进行展出,全面展现全市先进陶瓷产业发展成效,进一步加强商贸往来,促进交流。同样在一号展馆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展区更加接地气,众多青年创客和各地陶瓷商家的陶瓷制品纷纷陈列展出,有仿古瓷、陶艺茶具、古典美食等展品,得到了现场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

  吉州窑、磁州窑、德化瓷……二号“文化交流”馆集聚全国各大产瓷区的精美陶瓷佳作,嘉宾参观时一边欣赏陶瓷作品,一边互相交流陶瓷文化,共同探讨陶瓷制作方式与形态特点。作为二号展馆的“重头戏”,“丝路辉煌”展区讲述了景德镇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国的历史,成为了所有国内外嘉宾的“必逛展区”。“丝路辉煌展区特别有意义,不仅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历史辉煌,更是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非常棒!”前来观展的群众自豪的说道。

  来到三号“文化传承”展馆,一群俊男美女身穿青花瓷服饰,用陶瓷制作的瓷瓯、陶鼓等乐器演奏,现场观众纷纷围观拍摄,领略景德镇“瓷越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展馆结合景德镇陶瓷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名瓷、国瓷、非遗、景德镇四大名瓷等展品,展现陶瓷技艺的精湛和传承。同时,展馆还设置互动区,观众可现场体验制陶的乐趣。把陶瓷文脉展示,技艺传承以及观众体验有机结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瓷博会期间,陶博城还将举办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高标准、高品味的展览与活动,精彩不断、亮点多多。陶博城国际陶瓷交易中心更是“全天不下线、全年不落幕”,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来源:景德镇日报

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

10月18日拍摄的瓷博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区。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0月18日,演员在瓷博会现场演奏陶瓷乐器。

10月18日,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江西景德镇陶博城开幕。大会展览面积共13万平方米,主要分为“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三大板块,除陶博城近600家入驻企业之外,还吸引了400余家中外参展商。本届瓷博会将持续到22日,其间还将举办招商推介会、陶瓷文化论坛、陶瓷艺术展、艺术市集、专场拍卖等活动。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0月18日,一名参展商在瓷博会现场进行网络直播销售。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0月18日,在瓷博会瓷都工匠技艺展示馆,一名“瓷都工匠”在展示捏雕技艺。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人们在瓷博会汝窑展台参观。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参观者在瓷博会现场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瓷器精品展上拍摄展品。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参观者在瓷博会现场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瓷器精品展上观赏展品。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两名外国参观者在瓷博会上欣赏陶瓷艺术品。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0月18日,人们在瓷博会现场欣赏展品《瓷造大观园》。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0月17日,人们在瓷博会配套活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游览购物。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参观者在瓷博会现场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瓷器精品展上观赏展品。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10月18日,一名外国参观者在瓷博会高校展区拍摄陶瓷艺术品。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来源:新华网

第31届深圳礼品家居展开创展品直播带货一件到家模式

亚洲领先的第31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居用品展览会将于2023年10月20-23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线下隆重举办。这一享有全球盛誉的展会展览面积今年达到26万平方米,分为13个大展馆,共计有超过5500家优质供应商和100万种产品参展。

众所周知,该展会主办方励展华博展览(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励展华博”)为全球领先展览公司励展集团旗下子公司,在中国连续数十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礼品家居行业展会。

这一日久弥新的展会长期成功秘诀,正在于其不断创新办展技术以及对服务供销客商的孜孜追求。第31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居用品展览会将携手抖音电商在展会期间举办主题为“新生态、新厂牌、新买家”的首届抖上家居展播节。

新生态玩法多样

随着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化不断深入发展,礼品家居行业消费渠道及宣销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引发行业线上线下产业格局不断革新。深耕礼品家居行业30余年的的深圳礼品家居展,已经在传统的礼赠、广告促销、代理、终端集采、分销等渠道建立了细致全面深入的对接通路,30余年持续帮助展商拓展经营业绩,为专业买家节省采购成本提供采购便利。迎合市场需求,抓住直播行业风口引进直播电商、达人带货等新兴渠道,携手5500家优质全球供应商打造直播电商选品新阵地,为广大礼品家居产品终端消费者提供购买便捷、产品集合、价格实惠、品质保障的一站式销售平台。

为助力展商应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趋势,开拓新增量渠道,第31届深圳礼品家居展首次与抖音电商及众多头部MCN机构合作,以“首届抖上家居展播节”形式在展会现场搭建多元化营销场景,帮助展商更精准地对接直播电商和带货达人渠道,能够让广大礼品家居消费者通过线上直播形式精品看展,也可以让行业买家生动形象地了解展商优质展品,最终实现“达人现场带货+终端顾客购买“的B2C模式和“达人现场商务配对+精准对接商家”的B2B模式双通道,让展商和买家线上线下融合高效参展。

新厂牌好物直播间

“直播+电商”的新零售业态已进化成当下炙手可热的流量风口,预计2025 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1373亿元。而成功电商的基础是足以吸引消费者和专业买家的优质产品。

在本届展会现场,将有超过5500家优质大厂携带他们畅销国内外的数百万好物参展,覆盖小家电、餐饮具、厨房烹饪用品、3C数码、食品、杯壶、个护、家纺……爆款云集,将吸引千万终端消费者和数十万专业买家网上抢购和商洽。

专业买家可以通过直播间深度细致了解商品,展商也因此获得了视频互动宣销窗口。专业买家可以在直播间下单便捷购买产品作为样品,为大批量采购做好产品调研,也可以在直播间方便咨询。终端消费者则可以获得“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直购机会。

新买家网红达人现场种草

包括维拉、清子生活、点子姐等在内的超过100名头部达人亲临现场,利用各自人气在展会现场开启展播模式,线下逛展线上种草,为本届深圳礼品家居展展商展品带来新的C端消费群,与展商一起在展会现场打造爆品。

展会现场将设置专属的抖音直播带货达人配对区域,达人与商务团队一起在现场与展商面对面对接洽谈,深度链接优质资源,为展商的优质产品打通爆品通路。

本届深圳礼品家居展首次针对直播电商群体举行首届抖上家居生活展播节,是礼品展破圈到电商渠道的一大重要举措,能够为展商积极拓展增量买家,以新时代的宣销商洽形式深度激活主办方拥有的百万专业买家,实现线上线下展会渠道强强联合,扩大传播礼品家居行业资讯和交易机会。

这一创举充分体现了励展华博创新服务企业文化,秉承励展华博“引领行业发展,创造客户价值”价值主张,服务展商企业利益,最大化满足行业买家和终端顾需求,全方位、全渠道打造产销对接活动搭建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商贸洽谈的新生态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

第15届北京茶博会开幕 北方茶展盛况再现

2023年8月17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拉开帷幕。琳琅满目的茶叶、茶器具、紫砂、茶服等展品与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吸引了众多茶消费者与行业专业人士前来参观。

“秀”出品牌魅力 提振北方茶市场

作为老牌北方茶叶大展,北京茶博会是全国茶品牌云集、展示品牌魅力、挖掘商机促成合作之地。近500家茶相关品牌汇聚一堂,近20000万平方米的展厅中茶香四溢、热闹非凡。

活动当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活动区,安康紫阳、甘肃文县等茶区相继登台推介,展示产区茶品牌与茶品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品鉴、采购、洽谈。

北方茶展盛况再现 现场观众热情依旧

在第15届北京茶博会展会现场,展商们为观众冲泡着杯杯香茗,尽情展现自家产品的色香味。同一种茶,现场可以喝到不同产区、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的茶品,众多观众时时举杯品茗,沉醉于自己喜爱的茶品之中。

与茶香四溢的茶叶区相比,在茶器具、茶服展区,各式各色的茶服、银壶、茶杯、盖碗、茶具、茶装饰品等同台竞技,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本届北京茶博会将持续到20日,持续打造“中国风茶博会”品牌,后续将举办“2023中国茶文化与空间美学论坛”“唐煎宋点非遗茶文化盛世之旅”等活动,是观众学习、体验茶文化的好去处。

(总台记者 刘天思 魏雨彤)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艺术陶瓷大赛颁奖和作品展在杭举行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童笑雨)10月14日,第三届“中国白”国际艺术陶瓷大奖赛结果在浙江杭州揭晓,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据悉,此次大赛共有来自50个国家的747名艺术家参赛,收集参赛作品943件/组。

  本届大奖赛评委会由9位来自不同国家、享誉国际的知名博物馆馆长、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学者、艺术评论家等组成。经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后,共有来自33个国家165位艺术家的165件/组作品入围进入现场终评环节。最终,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终评现场。英蓝供图

一等奖 Tinne Debruiine|比利时《联结》。英蓝供图

 17世纪,中国白瓷由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一路踏浪到达欧亚大陆,以其“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风靡欧洲,广受赞誉。法国人将明代德化白瓷称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

  随着时代流转,如何让“中国白”从一个地域的品牌成为全球化品牌?

  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回忆,当时他请教了国外一位博物馆馆长,对方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办大赛”,这样就能把全世界的艺术家汇集到一个平台,也能把“中国白”带向全世界。

  就这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应运而生。

  据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推动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推动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举办至今,三届大奖赛共吸引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500余位陶瓷艺术家参与。

  作为本届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明表示,这一国际性赛事,跨越了东西文化的历史殊途和语境差异,使公众以当下视角重新审视源于中国审美的陶瓷艺术。

  “借助本次大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艺术家,竟然也能使用类似德化白瓷的材料,创造出无与伦比、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让人惊艳的作品。”白明认为,每一位参赛者都对“中国白”这一品牌进行了新的价值诠释,也为品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表示,“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不仅推动全世界陶瓷艺术的当代生发,也为中国艺术家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他提到,陶瓷文化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无不陈列着中国瓷器。今天,我们领略文化传统,同时也应着眼当下和未来。陶瓷作品应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传承好传统材料、工艺、技法,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符合当代审美。大赛的举办不仅为“中国白”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增进中西艺术家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据悉,本届大奖赛颁奖典礼将于2024年举行,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将于10月15日在杭州英蓝中心对外开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昆举行

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开幕式现场

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开幕式现场

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现场

10月13日,以“绿色云茶·天下普洱”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昆明滇池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茶博会在昆明滇池会展中心4、5、6号馆举办,规划展览面积30000㎡,设置展位1600个,汇聚600多家来自云南省十大名茶、云南省各地州市的茶企业,向社会集中展示云茶产业的绿色发展成效。

现场,云南“10大名茶”、八个州市名企名品和全茶产业配套,展品囊括普洱茶、红茶、绿茶等,以及茶具、茶器类、紫砂、陶瓷、工艺品、茶食品、茶服、新式茶饮等茶产业链衍生的上万类,精品咖啡展区首次亮相。

茶博会期间,将举办“三茶”统筹引领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茶咖对话、招商推介、茗星茶艺师大赛、人文美学空间等系列活动,为广大观众打造一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饕餮盛宴。在“三茶”统筹引领云茶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全国茶界重量级嘉宾将共话云茶、共商对策、共谋发展,为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此外,老九好茶、小尹有好茶、康康茶庄、屈屈有好茶、曲靖老村长、姗姗茶叶、云南张嬢嬢等网红将全程直播带货,通过电商直播,助推云茶网络销售渠道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茶博会设置了“茶和天下·共享非遗”展区,集中展示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各级与茶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将进行展示交流,与茶相关的非遗工坊和非遗企业参加展示展销,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和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据了解,作为宣传展示云茶产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茶博会已成功举办14届。多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标准化种植生产、品牌打造、茶文化挖掘、边销茶供应等重点工作,推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茶叶面积、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普洱茶、滇红茶品牌驰名中外,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茶公用品牌第二名,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380亿元。

本届茶博会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承办。(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来源:中国日报

一场重要会议之后,总书记到千年瓷都看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前几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次来江西,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总结当下,启迪未来,引人深思。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先后两次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又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殷殷嘱托,一字一句,既是为千年瓷都擘画的发展蓝图,也蕴含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邃思想。

保护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镇有冶陶史2000多年,官窑史1000多年,御窑史600多年。光阴流转,千年窑火渐渐熄灭,瓷都该往何处去?

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瓷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考察调研中,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谆谆告诫。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尊崇,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翻开《福州古厝》一书,可以看到习近平作的序:“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在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科学理念引领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发展

如何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宏阔的思想,也有具体的方法。

2013年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2020年在广东潮州考察时强调,“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2022年在山西平遥古城考察时要求,“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3年在江苏苏州考察时强调,“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今日的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被“活化”,为千年瓷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明互鉴

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一件件耀古烁今的精美瓷器,凝结着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和载体,瓷都景德镇因此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金名片。

“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2019年孟夏时节,面对来自“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精美文物,习近平主席的妙喻,给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同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各方宾朋一起观看唐朝传统迎宾礼,邀法国总统欣赏古乐《高山流水》;参观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埃及卢克索神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既展现一个亘古亘今、日新月异的中国,又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带来的底气,我们正昂扬自信走在自己的路上。

策划:杜尚泽

撰文:施芳

编辑:韩文鋆

校检:朱利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视觉:虞东升 徐亮 李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