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到南宋300多件古陶瓷!龙腾千峰—龙纹龙舟古陶瓷特展在宁波开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源远流长。2024年6月8日,正值端午节小长假第一天,龙腾千峰—-龙纹龙舟古陶瓷特展在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西江古村的宁波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开展,免费对外开放,有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前去参观,该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

本次展出该馆馆长陈国桢先生收藏的300多件流散各地的古陶瓷,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南宋,器物窑口以越窑为主,也有巩县窑、长沙窑、建窑、湖田窑等窑口产品,器型以罂瓶为主、器物纹饰以龙纹为主,涵盖其他中国古典动物纹饰、刻划莲纹等花草纹,讲述古陶瓷罂瓶制作技术、器型、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流变,生动展示中国陶瓷美学。

罂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当时罂的器体开始由矮胖向瘦高发展,肩部变为四系或六系,器身装饰以网格带纹、联珠纹、铺首为多。隋唐时期,颈部继续升高,四系演变成双股柄,上端贴于颈的中部,柄上堆塑蟠龙。唐越窑罂出现了喇叭口、长颈、长圆腹、平底或圈足、有盖或无盖的罂瓶。

此外,罂瓶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在古代,它不仅是一种酒器,还与粮食储存有关,例如粮罂瓶,流行于五代至宋,又称“四鋬壶”,盘口,筒形颈,圆肩,口沿下至上腹置四整,矮足,有的有盖,主要用于储存粮食。这种器物在当时非常流行,越窑、婺州密均有烧制。

罂瓶不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器形,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实用功能。 其中,带有龙纹、龙形动物纹饰的展品有108件,其中,不乏东汉至唐五代、北宋年间的孤品、国家级瑰宝。

越窑青瓷被称为”中国瓷器之母”。东汉年间浙江宁绍地区成熟青瓷器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纪元。绍兴上虞与宁波余姚成为举世公认的瓷器发祥地和早期制瓷工艺的传播中心。在东汉至北宋的近千年间,越窑青瓷的制造历史从未间断,先后出现了三国西晋的繁荣期和五代北宋的鼎盛期,然而到宋朝时,因各种原因曾繁盛一时的越窑青瓷失传于世。

展览现场,宁波市民刘先生说,对于国内非国有博物馆,能展出这么丰富、多姿、器型硕大、奇特的古陶瓷罂瓶感到欣赏和惊叹,特别是龙罂部分,或贴塑或刻划,栩栩如生,古代劳动人民对工艺制作的精益求精而留下的文化瑰宝,于我们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激励。

 来源:潮新闻

景德镇陶阳里迎来“文化新生”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2019年以来,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雕琢历史街区修复更新,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使老街焕发新生。今年以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已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砖的新与旧 绣出古城肌理

走进陶阳里,穿行在东司岭街,发黑的红砖、发黄的白灰、绿色的苔藓交错,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几年前,这里的路面还是坑坑洼洼,墙面破败不堪。街巷里弄展新颜的奥妙是,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发掘及搜集到的每一块旧窑砖。窑砖,成为恢复古城旧貌的重要载体。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团队采用“传统-现代-传统”夹心构造做法,对墙体中间层采用现代技术处理,内外墙面已经缺失的部分通过旧窑砖填补,这样修缮的部分与原墙体别无二致。

“整砖上墙、碎砖落地”。除了墙面,路面也同样使用大量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平均每平方米大约铺设了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除了用旧窑砖雕琢古城,中建一局还运用旧砖及仿古砖造就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蛋形窑,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组成,是全球首个采用复杂双曲面的建筑。

项目团队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制成了190万块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再加上搜集到的90万块老窑砖,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用280万块窑砖打造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传统与科技 绣出古建新貌

走在御窑博物馆里,旧与新,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感尤为明显。“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在御窑博物馆的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保证御窑博物馆双曲面结构精准度,项目团队基于BIM+MR、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双曲面拱体施工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基于BIM的智能放线机器人宛若“蜘蛛侠”“飞檐走壁”,实现每100米误差从1厘米降低至5毫米之内。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查看异型拱体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

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引入四足机器人、混合现实技术、GIS云协同平台和BIM等智慧建造技术,构建了一套适应古城改造特性的高效作业流程,显著提升了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保护与传承 绣全历史记忆

在御窑博物馆的旁边有一片御窑遗址。在御窑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发现此处土地土质不同、有瓷器碎片,立即停止施工上报文物主管部门,最后此处被鉴定为明早期御窑厂北墙。为保护此处,博物馆的建设方案立即进行了更改,将原有的道路断路、改桥。

陶阳里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但此处不仅仅是遗址,这里窑火不断,每半个月徐家窑都要开窑一次。徐家窑在修复前是停火状态,窑炉墙体存在破损。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寻找砌窑的老师傅,按照最传统的技法修复了窑体。徐家窑最终实现点火复烧,百年前的光彩重新面向世界。

活态与融合 绣出文化新生

陶阳里街区内1000余栋建于明朝、清朝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数量庞大、各有特点。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既不能“一刀切”全部拆除重建,也不能像套模板一样制订施工方案,必须根据每一栋民居的特点,为每一栋制订专属的修缮方案。更新改造后,民居升级有了更多的功能。在这里,有书屋、餐饮、民宿,有陶瓷手艺人的工作室,也有展示陶瓷产品的直播基地。

陶阳里目前各片区功能齐全,多业态有机融合,焕发着新机。据陶文旅集团总经理熊洪华介绍,短短数年,陶阳里已经成为景德镇热门的网红打卡点。由中建一局建造的御窑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全球十佳博物馆,俨然是博物馆界的新顶流。今年以来,陶阳里组织了陶阳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带动集团的文化旅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有320万人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参观陶阳里,总接待游客达到了511万人次。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世界职教发展大会:世界的“中国白”艺术呈现新风貌

2024年11月21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职业教育行业的盛会,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品牌、教育集团、科技领先企业以及国际知名的职业院校等约100家参展单位,77个国家和地区超600名外籍人士参会,观众人数超过15万人次,引发千万关注度和曝光。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展会中,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承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惊艳亮相,用艺术为展会带来特别的风景。

“瓷 — CHINA”是器物、是商品、是工艺、是艺术,是中国的名字。中国是“瓷”的国度,“瓷”是中国的象征,“瓷”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当它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当它在海浪声中穿行于“海上丝绸之路”、在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中国名字的时候,它已承载了这个国家广博而深厚的文明和魅力。

福建德化是中国最早的制瓷地之一,有3700年历史,早在宋元时期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世界文化遗产——泉州乘风万里,大量销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明代的德化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何朝宗“何来观音”为代表的瓷塑艺术风华绝代,法国人赞誉其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

自清末以来,德化陶瓷艺术发展停滞,缺乏国际视野,产品附加值偏低,没有形成地域品牌,瓷土资源日渐枯竭。

为改变清代以来德化瓷艺面临的困境,推动德化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爱国华侨于志强的倡导下,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其英蓝集团捐资创立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从为德化搭建与世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入手,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辉煌历史为背景,将“中国白”与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法语词“Blanc de Chine” 作为西文译名结合,以“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重塑德化陶瓷地域品牌,艺术赋能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包括“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已举办三届,共迎来近6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位艺术家的2243件作品;并先后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法国多维尔方济各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大奖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由博物馆、美术馆、学术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国际著名陶艺家组成。参赛要求以不低于50%的白瓷材料进行创作,鼓励跨界,旨在汇聚全球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通过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具有当代陶瓷艺术前沿水准的、具有创新性的白瓷艺术作品并予以奖励。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第三大国际性陶瓷艺术赛事,改变了中国作为陶瓷起源国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赛事的历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

“中国白 · 再出发”也是一场新思想观念的“启蒙运动”,“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至2024年已有美、英、法、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艺术家来泉州德化创作。国际最前沿的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趋势及艺术理念在论坛、交流、讲座、展览中被分享传播,拓展了学生、青年艺术家和当地从业者的国际视野,并以此为载体向全世界推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火焰摇曳千年,“中国白”有阳光、时间、色彩、有温情,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岁月涤荡中的蜕变与丰盈。

展览位于专题展-深化产教融合区域,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有着3700年历史的“隹鸟”,德化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大师之作,亦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和驻地计划的当代艺术作品,观众们纷纷表示对展览的喜爱,从中感受到“中国白”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德化县县长方俊钦表示,“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推动了德化乃至全国的陶瓷艺术观念与国际接轨,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实实在在提高了德化陶瓷产业的附加值,产值从2015年的237亿元到2023年的577亿元。众多国内国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十年的不懈支持与无私奉献,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从一段辉煌的历史演绎成为德化地域品牌,重新与世界对话,实现了从物质品牌、文化品牌到精神品牌的递增和升华。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德化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传承与创新并举,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世界舞台中央。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造陶瓷名片 广西千年瓷乡续写丝路新篇

“这款产品以墨青色为主色调,搭配缥缈的山水画,瓷质晶莹洁白,素雅中带着奢华,让人一眼心动。”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23日参观广西北流市陶瓷小镇,对展示馆里的陶瓷作品《千峰叠翠》爱不释手。

  当天,20家海外媒体参访千年瓷乡广西北流市,领略当地陶瓷文化魅力。

11月23日,20家海外媒体参访千年瓷乡广西北流市。图为媒体代表在参观当地陶瓷博物馆

  北流古有“陶瓷陪都”之称,今有“中国陶瓷名城”之誉,是中国岭南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繁荣时期,北流每年有上千万件精美瓷器下西江、出广州,借“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大洋彼岸。

  走进陶瓷小镇的陶瓷博物馆,一条演示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有序展开,这里展示着各朝代的陶瓷古董和北流现当代陶瓷精品,讲述中国陶瓷的发展脉络以及北流陶瓷发展的历史。

11月23日,广西北流市陶瓷小镇展示馆里展出精美的瓷器产品。

  历史上,陶瓷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如今,中外陶瓷贸易往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流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和日用陶瓷四大产区之一。

  据悉,北流市陶瓷企业都是生产高温瓷,烧制温度在1380摄氏度左右,产品的颜色更加饱满、晶莹,手感光滑、细腻,声音清脆,硬度较坚固,品质上乘。

  “我们的日用陶瓷产品融合中西文化精髓,75%以上的产品出口,主要销往欧洲、美洲、中东、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郑翔宇说。

  北流市大力推动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形成包括陶瓷生产、原料加工、陶瓷机械、研发机构、出口贸易等较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我们依托相关科研院校技术支持,向高科技陶瓷进军,开展微纳纤维Sic陶瓷、大健康陶瓷等研发及产业化,以科技和创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郑翔宇说。

  北流市陶瓷“朋友圈”不断扩大。该市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陶瓷贸易迸发出新活力。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北流市官方表示,该市将做好“陶瓷+”文章,打造“陶瓷+旅游”“陶瓷+文化”“陶瓷+茶叶”等特色品牌,更好地推动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和陶瓷文化传承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开幕

巴黎11月22日电 (姚佰可)当地时间11月21日,“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在巴黎东方中心开幕。

  作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设立“齐物并生”文化艺术展、中法文化圆桌论坛、“西湖新浪潮”巴黎影展、文化丝路行等多项重磅活动,通过多样化形式推介中国文化的创新力量,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当地时间11月21日,“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在巴黎东方中心开幕。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王茵,新华社巴黎分社副社长唐霁,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典藏委员会秘书长王嘉沐,光华集团董事长、浙商总会影视文化娱乐委员会主席林战,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林光武,法国中法友谊互助会名誉会长张常豹,欧洲金华联合总会会长张磊,欧华集团总裁黄学胜,《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等出席活动。

  王茵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文化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促进友谊的纽带。“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将中国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有机结合,将为法国公众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绝佳机会,进一步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互鉴。

  唐霁表示,“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不只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深化互信、共享机遇的重要途径。中法文化行业始终相互支持,对话合作。

  王嘉沐表示,“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以“文化交流、时代风貌、主题创新”为原则,候选作品超过1000件,最终入选展示作品仅60余件。

图为展出的部分展品。 

  据了解,文化展设置了五个主题单元,参展作品汇聚了包括工艺美术大师吴德昇等22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覆盖陶瓷、玉雕、竹编、内画、刺绣、中医、书画、邮票、影视等文化类别。同时,包括中国邮政等一批长期致力于传承壮大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秀中国品牌也在文化展上亮相。

  本次“中国韵味”巴黎文化展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典藏委员会、浙商总会影视文化娱乐委员会、新华社《环球》杂志、中国精优美旅游纪念品博览院、法国侨报等机构共同呈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龙泉剑瓷奔赴上海: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进发

丽水11月23日电(傅飞扬)“我们始终坚信,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文化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龙泉作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国潮风’‘中式美学’的兴起,剑瓷产业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龙泉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11月22日,“世界非遗·龙泉记忆”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走进上海活动(下称: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浙江丽水龙泉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活动现场。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龙泉宝剑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龙泉剑瓷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典符号和鲜活样本。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像是一位文化使者,向世界诉说着本土文化的故事,同时也倾听着其他文化的声音,在交流互鉴中推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文全说,希望参与剑瓷走进上海活动的陶瓷行业及其上下游、关联性市场主体坚持开放互鉴,加强陶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陶瓷产业的跨界式合作。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实施剑瓷产业振兴行动,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兴剑瓷文化、壮剑瓷产业——“文润龙泉·臻致品质”文化品牌知名度日益升高,剑瓷产业营业收入、产业增加值分别以年均11.5%、9.4%的速度递增。

  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借力借势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嵌入式策划开展了启动仪式、剑瓷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对接、文旅推介为主要内容的“1+2”活动,搭建龙泉本土企业与行业大咖对话合作平台,助力剑瓷文化跨地域传播、跨界式联动,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0后”姑娘邹琦是一名铸剑师,从业以来,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龙泉宝剑进入年轻一代的视野,使他们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与工艺?

  “我尝试以龙泉宝剑为主题,设计并制作出了龙泉第一个以宝剑形式呈现的文创作品‘钱龙驾到’,并打造出项链挂坠、冰箱贴等多样化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收到了热烈反响。”邹琦表示,她希望引领年轻人从一件件小巧而富有创意的产品开始,逐步走进龙泉宝剑的历史长河。

  2022年以来,龙泉市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一系列青创政策,吸引了大批“龙漂”“龙青”前往逐梦圆梦,助力剑瓷产业焕发新光彩。

  “2022年底,我把工作室从景德镇搬到了龙泉,得益于龙泉推出的青年创业政策,我在龙泉安心创业,把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和中国大漆技艺相结合,受到不少客户的喜爱。经过两年的时间,我们的产品逐渐成熟,工作室从1个人发展到5个人,收入也逐步提升。”

  截至目前,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人才队伍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历史上,龙泉青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是国家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龙泉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坚定“走出去”,精准“请进来”,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剑瓷出口企业,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活动现场,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和龙泉企业代表郑氏刀剑,详细介绍了龙泉剑瓷“出海”规划布局和海外新拓展计划,共创龙泉剑瓷产业的美好未来。

  此外,剑瓷走进上海活动中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涵盖剑瓷文化研究、青瓷基础材料研究、文创产业提升等领域的12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约30亿元。

  22日至25日,“跨界融合·共创未来”剑瓷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对接活动集中展示龙泉73家剑瓷企业带来的600多款(套)剑瓷产品,涵盖酒器、餐具、茶具、香器、动漫刀剑、冰箱贴等丰富品类,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专业采购商参观交流。

游客拍摄龙泉青瓷。曹丹 摄

  从浙江县域出发,龙泉剑瓷奔赴上海,再由上海走向世界。可以预见,剑瓷之火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烧越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辽宁省第二届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抚顺大官窑邀请展开展

北方瓷韵”辽宁省第二届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抚顺大官窑邀请展于11月21日在辽宁美术馆开展。展览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沈阳工学院、抚顺大官窑陶瓷文创园承办,展览将展出至11月28日。展览吸引了众多人前来观展,营造出浓厚的陶瓷艺术氛围,为辽宁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提供强大的文艺力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利景,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凤满,抚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明江,校党委书记胡晓梅出席展览开幕式。

该展览是一次面向全省开展的陶瓷艺术与非遗文化的交流展示,邀请近50位辽宁省内及辽宁籍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参展,展出近百件现当代陶艺作品,推动辽宁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这些作品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表现,蕴含了参展陶瓷艺术家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入探寻,对辽宁陶瓷文化精神力量的不断汲取,彰显辽宁陶瓷匠人的执着之心,讲述永不褪色的陶瓷文化故事,反映了开放的艺术姿态和创新的艺术思潮,展示出辽宁陶瓷别具一格的生命力与表现力,为辽宁省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活动还充分利用多重艺术表现形式,让展览更加立体生动,用陶瓷文化讲好时代故事。

展览策展人、抚顺大官窑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阳工学院大官窑陶瓷工作室主任、抚顺大官窑陶瓷文创园负责人王永亮表示,举办该展览意在为辽宁青年陶瓷艺术家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创造交流互鉴的机会,促进辽宁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探讨辽宁陶瓷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与创新方向,让陶瓷技艺与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好,绽放新的光彩。北方陶瓷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沈阳工学院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积极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取得丰硕成果。

抚顺大官窑陶瓷起源于辽代,发展于金代,是辽宁陶瓷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造型大气、质感朴素,是辽宁历史上极具价值的文化遗存。2018年,王永亮成功实现复烧,并将大官窑陶瓷制作技艺带进沈阳工学院课堂教学,在2020年起实现产业化发展,大官窑陶瓷产品累计获得15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王永亮带领团队将东北白山黑水的自然元素融入到陶瓷创作当中,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实验,制作出既有大官窑特征又融入现代审美风格的新大官窑陶瓷作品,为东北陶瓷走向世界闯出一条新路。沈阳工学院积极推进大官窑的保护与传承,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坚持不懈让抚顺大官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更多具备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能力的优秀人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浙江文化观察:青瓷宝剑何以闯出县域?

丽水11月21日电(傅飞扬)“很高兴政府给我们创业青年搭建了一个推广和销售的平台,希望能借助此次上海之行,让我获得更多创作灵感。除了在工艺上创新,我还打算做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包含大漆和青瓷元素的手串、发簪、咖啡杯等,让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21日,来自浙江丽水龙泉市的青年创客王森受访时说。连日来,他忙着制作龙泉青瓷和大漆相融合的系列茶具,希望凭借瓷漆融合文创产品,收获更多订单客户。

  王森口中的“平台”,是将于22日至2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的“世界非遗·龙泉记忆”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走进上海活动(下称: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届时,龙泉青瓷与宝剑将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龙泉剑瓷产业产品和文旅资源,与业内人士共话剑瓷产业的未来发展。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美称。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龙泉宝剑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该市剑瓷产业共有市场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对于地处浙西南绿谷的龙泉而言,青瓷宝剑何以闯出县域?这是当地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剑瓷行业,传承与创新之火生生不息,成了剑瓷产品“出圈”的生力军。

龙泉青瓷文创产品。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00后”姑娘金宏杨出生在制瓷世家,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龙泉创业,积极尝试古法和现代青瓷烧制技艺的融合与创新,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对日用青瓷进行设计改良,融入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吸引了一批粉丝。

  今年,金宏杨联系了海外直播团队,在TikTok上售卖龙泉青瓷产品。“海外消费者喜欢龙、凤等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以及相对古朴的器型和颜色。这次在上海举办活动,会吸引许多外国友人参加,我选择了几款国外经销商反响较好的产品。”她说。

  青瓷宝剑闯出龙泉,也得益于跨界融合的勇气——近年来,龙泉剑瓷产业越来越多地跨入手游、动漫、小说等“新赛道”。

  今年8月,《剑来》动画开播首映礼在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小说和动漫粉丝;3月,网易游戏《天下3》邀请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传承人陈阿金打造了一把玄璞剑,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余久星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从18岁起学习兵器铸造。他在某平台的直播账号“宁缺堂刀剑坊”拥有超38.1万名粉丝。

  “直播时,我们重点介绍龙泉宝剑文化,有时还会呈现铸造过程。”余久星表示,在网友们的建议下,他们不仅铸造传统刀剑,还创新开拓文创产品线,设计铸造铁扇、链子锤、竹杖、盘龙棍等器具,“直播引流占刀剑销售额的六成左右,尤其是根据影视剧、动漫衍生出的文创产品,特别受年轻人追捧。”

  北京时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入选,青瓷宝剑文化再度吸引世界目光。

  塑形、粘合、上釉………在位于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国际工作室(下称:工作室),荷兰艺术家Susan Kooi聚精会神地创作陶瓷作品。经过她的巧手,荷兰的陶瓷技术、龙泉的瓷土以及中国龙的形象相辅相成,让作品展现出跨文化交融的艺术创造力。

  今年以来,已有来自18个国家的90余位国际艺术家赴工作室驻场创作。他们将龙泉的瓷土、釉料与自身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多元而独特的陶瓷艺术品,提升了龙泉青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眼下,青瓷宝剑闯出县域有了新的通道,更多人得以了解龙泉剑瓷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负责人介绍,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吸引了70余家龙泉剑瓷企业参展,将现场展示剑瓷产品600多款(套),包括传统艺术类、文化创意类、生活日用类剑瓷产品以及剑瓷文创产品,涵盖酒器、餐具、茶具、香器、咖啡杯、动漫刀剑、茶刀、冰箱贴等,类目丰富、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名国际青年的瓷都之约:小瓷盘上的文化“拼图”

“我们在一个瓷盘上呈现了三个国家的文化。”在位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工作室内,该校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与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一道,在瓷盘上画下多色人面、红色的龙和蓝黄相间的骆驼脚印。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右)与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左)一起在瓷盘上作画。(受访者供图)

  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吸引着全球青年来此追逐艺术梦想,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就是其中一位。“我是因为陶瓷而来到中国、爱上中国,陶瓷开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江西国际传播高校联盟组织的一次交流活动上,因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罗伯特与博塔交流颇多。此次罗伯特邀请博塔来景德镇开启一场陶瓷体验与文化之旅。

  在罗伯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陶瓷作品。“我们所有留学生都在这创作,你看我们有拉坯机,可以做盘子和杯子。”

  “好好看啊!这里面有没有你的作品?”博塔问道。“全部都是我的,材料是中国的,上面画的都是我们乌干达的文化元素。”罗伯特饶有兴趣地向博塔介绍起来。

  在罗伯特的示范和帮助下,博塔先后体验学习揉泥、拉坯和在瓷盘上作画,“古代丝绸之路路过我的国家,我想画一个骆驼脚印。”

  同样,罗伯特选择了代表乌干达传统文化的多色人面像。“这些颜色都有不同的寓意,黄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我们的湖泊,红色代表血液,黑色代表我们的皮肤。”

近日,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一起创作的瓷盘融合三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受访者供图)

  “我们画一个中国文化的图案吧!”在博塔的提议下,罗伯特首先想到了龙。很快,他在留白处画下了一条红色的中国龙。“我们现在画出了三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它们在一个陶瓷载体上呈现出来,这就是陶瓷最大的魅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为帮助博塔进一步了解陶瓷历史文化,罗伯特陪她打卡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在一处中亚风格的文化创意瓷毯展品前,博塔驻足良久。“很像我家乡的陶瓷风格,我发现陶瓷的包容性很强,是古往今来不同地区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博塔向罗伯特介绍,自己的妈妈曾经来中国接受过中医治疗,所以选择来到中国中医药大省江西学中医。“你热爱陶瓷文化,而我很喜欢中医文化,此次景德镇之行收获满满,下次你来我学校,我带你了解中医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古窑古酒古村落 浙江婺城乡村愈显年轻活力

金华11月20日电 (钱晨菲 曹静怡)近日,浙江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出现了不少年轻身影,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文化特派员张赛多次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调研泉口村文化需求,计划重点打造“窑望未来”铁店窑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滴翠山色远映,流水潺潺入耳。走进白沙溪之畔的泉口村,犹如步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粉墙之上,一面面烧窑制窑的墙绘,展示了铁店窑与千年古村的历史渊源。

村里烧窑制窑的墙绘。婺城融媒体供图

  泉口村山水人文底蕴深厚,是国家级文保铁店窑遗址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所在地。而作为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铁店窑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承载着数千年来的烟火气息。

  “我们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在当地乡土人才工作室内,58岁的陈连华正在旋车上修坯,只见他目光炯炯,车刀旋之,使坯体里光外平。他身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或是天青,或是月白,品类繁多不失精致、各有千秋。

手工艺人展示瓷器。婺城融媒体供图

  陈连华本是一名木匠,自村里有意识恢复铁店窑后,从小对陶瓷感兴趣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坚持多年前往景德镇学习制作技艺。五年来,陈连华已制陶上万个,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在体验馆指导前来研学的学生、观光的游客制陶。

  “每到夜晚,我们许多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和我一起制陶,做大做强铁店窑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陈连华笑着说。

  当地的山水风光和非遗也吸引着一些年轻人来到乡村。“90后”龙威是泉口村请来的“乡村推荐官”,在村文化礼堂,总能看到他面对着灯光、镜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桌精美的窑器,将铁店窑的故事娓娓道来。平日里,他也会制作短视频,推广到各大网络平台,让泉口村的优美风景和人文魅力为更多人所熟知。

  “新农人”的出现赋能乡村现代化,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到村从事电商直播、文创产品开发和乡村运营,他们在广袤的乡野间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方“活水”。

年轻人返乡,通过直播推介家乡产品。婺城融媒体供图

  加入这一行列的还有“95后”女孩陈可欣,今年4月,原本从事电商行业的她回到家乡,帮助家人一起推广金华酒。陈可欣说,自己回到家乡做直播,也是从幕后转为台前。几个月来,她经过不断地摸索探究,逐渐掌握直播技巧,并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在双十一等节点积极策划活动,希望金华酒的醇香可以飘向家家户户。

  白沙溪水与碧绿乡野交相辉映,千年古窑与浓郁酒香相得益彰。近年来,泉口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充分挖掘铁店窑、金华酒等非遗,打造以“慢旅泉口”为主题,集山水观光、田园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村居休闲游,探索出一条“窑”旺未来、“农耕”当下、“酒”富盛名的研学共富路。

  数据显示,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1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4.7万元,实现了村强景美民富的华丽蝶变。

  “聚焦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共富,现在村里计划着建设灌浆工坊,通过批量化生产,助力陶瓷提质降本。上海同济大学为我们设计了窑咖啡馆、窑民宿,金职大的文化特派员也帮我们设计了更多文创产品。”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祥说,高校成了乡村振兴“智囊团”,和美乡村样板村的规划满满当当。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