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观察:青瓷宝剑何以闯出县域?

丽水11月21日电(傅飞扬)“很高兴政府给我们创业青年搭建了一个推广和销售的平台,希望能借助此次上海之行,让我获得更多创作灵感。除了在工艺上创新,我还打算做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包含大漆和青瓷元素的手串、发簪、咖啡杯等,让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21日,来自浙江丽水龙泉市的青年创客王森受访时说。连日来,他忙着制作龙泉青瓷和大漆相融合的系列茶具,希望凭借瓷漆融合文创产品,收获更多订单客户。

  王森口中的“平台”,是将于22日至2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的“世界非遗·龙泉记忆”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走进上海活动(下称: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届时,龙泉青瓷与宝剑将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龙泉剑瓷产业产品和文旅资源,与业内人士共话剑瓷产业的未来发展。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美称。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龙泉宝剑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该市剑瓷产业共有市场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对于地处浙西南绿谷的龙泉而言,青瓷宝剑何以闯出县域?这是当地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剑瓷行业,传承与创新之火生生不息,成了剑瓷产品“出圈”的生力军。

龙泉青瓷文创产品。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00后”姑娘金宏杨出生在制瓷世家,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龙泉创业,积极尝试古法和现代青瓷烧制技艺的融合与创新,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对日用青瓷进行设计改良,融入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吸引了一批粉丝。

  今年,金宏杨联系了海外直播团队,在TikTok上售卖龙泉青瓷产品。“海外消费者喜欢龙、凤等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以及相对古朴的器型和颜色。这次在上海举办活动,会吸引许多外国友人参加,我选择了几款国外经销商反响较好的产品。”她说。

  青瓷宝剑闯出龙泉,也得益于跨界融合的勇气——近年来,龙泉剑瓷产业越来越多地跨入手游、动漫、小说等“新赛道”。

  今年8月,《剑来》动画开播首映礼在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小说和动漫粉丝;3月,网易游戏《天下3》邀请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传承人陈阿金打造了一把玄璞剑,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余久星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从18岁起学习兵器铸造。他在某平台的直播账号“宁缺堂刀剑坊”拥有超38.1万名粉丝。

  “直播时,我们重点介绍龙泉宝剑文化,有时还会呈现铸造过程。”余久星表示,在网友们的建议下,他们不仅铸造传统刀剑,还创新开拓文创产品线,设计铸造铁扇、链子锤、竹杖、盘龙棍等器具,“直播引流占刀剑销售额的六成左右,尤其是根据影视剧、动漫衍生出的文创产品,特别受年轻人追捧。”

  北京时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入选,青瓷宝剑文化再度吸引世界目光。

  塑形、粘合、上釉………在位于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国际工作室(下称:工作室),荷兰艺术家Susan Kooi聚精会神地创作陶瓷作品。经过她的巧手,荷兰的陶瓷技术、龙泉的瓷土以及中国龙的形象相辅相成,让作品展现出跨文化交融的艺术创造力。

  今年以来,已有来自18个国家的90余位国际艺术家赴工作室驻场创作。他们将龙泉的瓷土、釉料与自身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多元而独特的陶瓷艺术品,提升了龙泉青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眼下,青瓷宝剑闯出县域有了新的通道,更多人得以了解龙泉剑瓷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负责人介绍,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吸引了70余家龙泉剑瓷企业参展,将现场展示剑瓷产品600多款(套),包括传统艺术类、文化创意类、生活日用类剑瓷产品以及剑瓷文创产品,涵盖酒器、餐具、茶具、香器、咖啡杯、动漫刀剑、茶刀、冰箱贴等,类目丰富、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名国际青年的瓷都之约:小瓷盘上的文化“拼图”

“我们在一个瓷盘上呈现了三个国家的文化。”在位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工作室内,该校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与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一道,在瓷盘上画下多色人面、红色的龙和蓝黄相间的骆驼脚印。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右)与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左)一起在瓷盘上作画。(受访者供图)

  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吸引着全球青年来此追逐艺术梦想,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就是其中一位。“我是因为陶瓷而来到中国、爱上中国,陶瓷开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江西国际传播高校联盟组织的一次交流活动上,因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罗伯特与博塔交流颇多。此次罗伯特邀请博塔来景德镇开启一场陶瓷体验与文化之旅。

  在罗伯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陶瓷作品。“我们所有留学生都在这创作,你看我们有拉坯机,可以做盘子和杯子。”

  “好好看啊!这里面有没有你的作品?”博塔问道。“全部都是我的,材料是中国的,上面画的都是我们乌干达的文化元素。”罗伯特饶有兴趣地向博塔介绍起来。

  在罗伯特的示范和帮助下,博塔先后体验学习揉泥、拉坯和在瓷盘上作画,“古代丝绸之路路过我的国家,我想画一个骆驼脚印。”

  同样,罗伯特选择了代表乌干达传统文化的多色人面像。“这些颜色都有不同的寓意,黄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我们的湖泊,红色代表血液,黑色代表我们的皮肤。”

近日,乌干达籍留学生罗伯特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博塔一起创作的瓷盘融合三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受访者供图)

  “我们画一个中国文化的图案吧!”在博塔的提议下,罗伯特首先想到了龙。很快,他在留白处画下了一条红色的中国龙。“我们现在画出了三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它们在一个陶瓷载体上呈现出来,这就是陶瓷最大的魅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为帮助博塔进一步了解陶瓷历史文化,罗伯特陪她打卡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在一处中亚风格的文化创意瓷毯展品前,博塔驻足良久。“很像我家乡的陶瓷风格,我发现陶瓷的包容性很强,是古往今来不同地区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博塔向罗伯特介绍,自己的妈妈曾经来中国接受过中医治疗,所以选择来到中国中医药大省江西学中医。“你热爱陶瓷文化,而我很喜欢中医文化,此次景德镇之行收获满满,下次你来我学校,我带你了解中医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古窑古酒古村落 浙江婺城乡村愈显年轻活力

金华11月20日电 (钱晨菲 曹静怡)近日,浙江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出现了不少年轻身影,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文化特派员张赛多次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调研泉口村文化需求,计划重点打造“窑望未来”铁店窑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滴翠山色远映,流水潺潺入耳。走进白沙溪之畔的泉口村,犹如步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粉墙之上,一面面烧窑制窑的墙绘,展示了铁店窑与千年古村的历史渊源。

村里烧窑制窑的墙绘。婺城融媒体供图

  泉口村山水人文底蕴深厚,是国家级文保铁店窑遗址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所在地。而作为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铁店窑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承载着数千年来的烟火气息。

  “我们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在当地乡土人才工作室内,58岁的陈连华正在旋车上修坯,只见他目光炯炯,车刀旋之,使坯体里光外平。他身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或是天青,或是月白,品类繁多不失精致、各有千秋。

手工艺人展示瓷器。婺城融媒体供图

  陈连华本是一名木匠,自村里有意识恢复铁店窑后,从小对陶瓷感兴趣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坚持多年前往景德镇学习制作技艺。五年来,陈连华已制陶上万个,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在体验馆指导前来研学的学生、观光的游客制陶。

  “每到夜晚,我们许多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和我一起制陶,做大做强铁店窑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陈连华笑着说。

  当地的山水风光和非遗也吸引着一些年轻人来到乡村。“90后”龙威是泉口村请来的“乡村推荐官”,在村文化礼堂,总能看到他面对着灯光、镜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桌精美的窑器,将铁店窑的故事娓娓道来。平日里,他也会制作短视频,推广到各大网络平台,让泉口村的优美风景和人文魅力为更多人所熟知。

  “新农人”的出现赋能乡村现代化,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到村从事电商直播、文创产品开发和乡村运营,他们在广袤的乡野间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方“活水”。

年轻人返乡,通过直播推介家乡产品。婺城融媒体供图

  加入这一行列的还有“95后”女孩陈可欣,今年4月,原本从事电商行业的她回到家乡,帮助家人一起推广金华酒。陈可欣说,自己回到家乡做直播,也是从幕后转为台前。几个月来,她经过不断地摸索探究,逐渐掌握直播技巧,并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在双十一等节点积极策划活动,希望金华酒的醇香可以飘向家家户户。

  白沙溪水与碧绿乡野交相辉映,千年古窑与浓郁酒香相得益彰。近年来,泉口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充分挖掘铁店窑、金华酒等非遗,打造以“慢旅泉口”为主题,集山水观光、田园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村居休闲游,探索出一条“窑”旺未来、“农耕”当下、“酒”富盛名的研学共富路。

  数据显示,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1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4.7万元,实现了村强景美民富的华丽蝶变。

  “聚焦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共富,现在村里计划着建设灌浆工坊,通过批量化生产,助力陶瓷提质降本。上海同济大学为我们设计了窑咖啡馆、窑民宿,金职大的文化特派员也帮我们设计了更多文创产品。”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祥说,高校成了乡村振兴“智囊团”,和美乡村样板村的规划满满当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用绣花功夫“唤醒”古城 景德镇城市更新做对了什么?

景德镇11月20日电(杨宏伟)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保留着国际“瓷都”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唤醒”这座古城,需要下绣花功夫。

  中建一局华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鑫丹介绍,中建一局早在2016年就介入了陶阳里的更新和修缮工作,8年间,陶阳里入选了2023年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但对它的“精雕细琢”仍在继续。

  景德镇的古城不是千篇一律的“全国连锁古城”,漫步其中,墙上抚摸的、脚下走过的是数百年前的原始窑砖。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执行经理吕小龙介绍,这些原始窑砖很多是从拆迁住户的家中一块一块收来的,“整砖上墙、碎砖落地”,平均每平方米大约铺设140多块大小不一的砖块,有的还带有釉面,让视觉更加丰富。

  杜鑫丹说,由于街区内建于明朝、清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数量庞大、各有特点,改造需求不尽相同,既不能“一刀切”全部拆除重建,也不能像套板一样制定施工方案,必须根据每一栋的特点,为每一栋制定专属的修缮方案。在张杰、朱锫等知名建筑大师的指导下,项目组最终用“保原貌、微改造、做精品”的思路对古城进行民居街区修缮、御窑厂遗址保护搬迁、御窑提升、景德镇博物馆建设,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最大化实现“保护第一,修旧如旧”。

图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彭家下弄

  为了给游客提供整体化的舒适体验,项目组巧用“隐藏式”改造。巷子里的“路中青麻石”还原了当时独轮车行驶运输的场景,同时也是隐藏式排水系统的一环。其巧妙之处在于,在青麻石下层加入碎石层、混凝土层等,并在路面左右两侧设置排水沟,利用陶阳里路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达到天然雨水自排的效果,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街区,古韵扑面而来的同时,却不见任何现代灯具,也没有一根裸露的电线。项目团队采用“见光不见灯”手段,利用外墙+木体系、瓦屋檐+牌匾体系、老窗台组合+局部景观绿植体系,通过对灯管线路的砖缝隐藏、仿照窑砖外形制作灯具等方法,将灯管隐藏起来,将现代化的观感干扰降到最低。

  陶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熊洪华介绍,更新后的街区业态更加丰盈,街区内部重新划分出书屋、民宿、工作室等多种功能,近一年来,街区先后组织了陶阳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带动集团的文化旅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有320万人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参观陶阳里,总接待游客达到了511万人次。

  陶阳里的改造找准了陶瓷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点,通过把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发展文旅新业态,实现了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成功转型。据悉,目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申遗工作已经展开,为助力街区申遗成功,街区的有序修缮保护与品质提升工作还在继续。

  如果说陶阳里是景德镇的“历史回忆录”,那么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则代表景德镇的向“新”力。陶溪川文创园区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主持规划设计,日前刚刚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奖城市设计组最高奖——优异奖(Merit Award for Urban Design)。

  过去的陶溪川是一片老旧厂房。通过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四个环节,现在的陶溪川已经成为“没有游客能空手离开”的打卡地。夜幕降临后,一个个摊位铺满街道,当地学子和“景漂”陶瓷手作人汇聚在此,展示着表达自己个性和审美的陶瓷作品。原创手作的古朴、素雅、荒诞、滑稽等特质,打破了游客对景德镇陶瓷的传统印象。每年春秋季节,这里的“春秋大集”还会汇集世界各国的陶艺师和游客。

  据统计,2024年1至10月,景德镇市共计接待游客564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9.21亿元。2023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861.25亿元,陶瓷规模企业数达240家。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各类陶瓷技能人才约4.4万人。

图为陶溪川文创园区夜景

  张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时称,一些老城改造会出现业态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项目变成负资产的问题,他在十几年前就将DIBO(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引导城市更新工作的构想实践在了景德镇的项目设计中。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经济需求、消费和文化等特点,城市更新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的需求、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周边人群等区位条件。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承中传播陶瓷文化

“今天来到江西景德镇旅游,还听到了南昌大学研究生的宣讲,让我对瓷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深切感受到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来自山东临沂的赵女士表示。

近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香樟”青马宣讲团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以“瓷韵千年古韵长,青马宣讲入陶阳”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景德镇,这座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的城市,其陶瓷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赞叹。

宣讲团成员沈祥羽以“瓷都新梦,古今共融”为题,从“对话历史:在守护、传承中‘活’起来”“对话现实:在融合、创新中‘潮’起来”“对话未来:在开放、对话中‘强’起来”三部分作宣讲,生动地讲述了景德镇的故事,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聆听,宣讲结束后,无不为之点赞。

宣讲团成员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认真探讨,将景德镇厚重的瓷器文化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入大学生“微党课”之中,使得宣讲更加生动和富有教育意义。

在御窑博物馆,一件素三彩鸭形香薰瓷器引起了成员们的极大兴趣。经过细致研究和文献检索,他们以“从‘碎碎鸭’到‘岁岁鸭’——古瓷话新生”为题,撰写了微党课讲稿。在徐家窑,一条醒目的红线成为了焦点,它不仅划分了新旧窑体的界限,更象征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成员们以此为灵感,撰写了题为“一条红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党课讲稿。

“香樟”青马宣讲团成员们表示,景德镇以瓷器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生动诠释了“以器载道,文化大同”的理念,他们将以青春力量释放创意活力,以创新之心坚守传承之道,以微党课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名片擦得更亮。

来源:央广网

山西乡宁到江苏宜兴赴紫砂之约 两地交融谋区域合作新机

宜兴11月18日电 (李新锁)山西乡宁,以多煤著称的同时富集紫砂陶土资源,谋求复兴曾经辉煌的紫砂产业;江苏宜兴,以紫砂闻名于世,却也面临产业调整、资源受限的现实。跨越山河,乡宁、宜兴携手谋求区域合作的新机遇。

  跨越山河再续前缘

  11月15日,2024乡宁&宜兴紫砂产业交流与发展大会在江苏宜兴举办,政产学研各界人士悉数到场。山西乡宁翻越太行,跨过黄河、长江,赶赴江苏宜兴赴约,其实是再续前缘。

长期以来,乡宁以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著称,境内78%的土地富含煤炭。在能源大省山西全域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乡宁力图在煤炭优势的基础上,重拾紫砂产业。

  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简称“乡宁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武红权介绍,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紫砂文创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乡宁紫砂高质量发展。

  考古发现,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乡宁已有陶器生产,汉代应用广泛,明清曾列为贡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宁在宜兴的支持下聘请谈干儒等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发展紫砂,为当地培养众多紫砂人才。

  “华北山西省乡宁县在8年之内,发展成为仅次于江苏省宜兴的中国主要紫砂陶器生产地。这里每年生产茶具、花盆、蒸汽锅等12万余件,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这段摘自新华社1981年一篇新闻报道的话语,描述了乡宁当年紫砂陶器产业盛况。

  此后,因为多种原因,乡宁紫砂一度沉寂,但在乡宁仍有一批艺人薪火传承,保存了乡宁紫砂的火种。

  2017年,乡宁县委、县政府启动振兴紫砂行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紫砂资源勘探,探明储量超20亿吨,并全面启动建设乡宁紫砂陶小镇。

  武红权说,乡宁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紫砂陶小镇,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小镇”,正以聚链成群之势推进艺术陶、建筑陶、工业陶、日用陶多元发展,吸引众多企业入驻,让乡宁紫砂“器走天下”。

  正是在这段前缘的牵引下,乡宁、宜兴才在40年后再度相逢。

  山水相融摒弃门户之见

  在江苏宜兴,目力所及的各种紫砂壶店铺、工作室,随处可见的紫砂装置艺术、建筑材料,市声鼎沸中的养壶制壶,无一不彰显着“中国陶都”的地位。

  自明清以来,宜兴紫砂可谓传承有序、代有才人。陶业已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的生活、记忆中。

  此番前来学艺,山西乡宁谦逊真诚,江苏宜兴也持开放、包容之姿。

 活动期间,宜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许伟英表示,希望两地的紫砂匠人、陶瓷产业从业者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共同推动紫砂产业跨界融合、集群发展”。

  在许伟英看来,和宜兴一样,乡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脉。依托丰富的紫砂矿资源,乡宁正加快紫砂产业与传统文化、城市建设、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朝着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的目标稳步前进。

  以上述活动为契机,乡宁与宜兴在紫砂产业、紫砂资源开发利用、紫砂泥料研究应用、紫砂陶跨境电商销售等方面深度合作,以求产业互补、合作共赢。

  其间,乡宁方面亦携诸多本土紫砂企业负责人、艺人前来学艺。在参观走访宜兴企业,和紫砂前辈交流过后,乡宁县景韵鸿鹄紫砂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巧红表示,“两地政府搭建平台,让企业能近距离和众多大师讨教学习,同时也为产业合作畅通了渠道”。

  开放产业共谋新机

  对于两地的产业合作,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周小东认为,宜兴紫砂具有材质优良、工艺独特、人文深厚的优势,乡宁在打造紫砂产业时,上述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同时紫砂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宜兴应和其他地区一起打造“类紫砂行业”和“泛紫砂文化”,以更广阔的胸襟面向紫砂产业的未来。

  在传统紫砂行业,江苏宜兴已经奠定了其行业地位。作为后来者,山西乡宁又有哪些条件与前者相协调?

  乡宁县委书记杨建军表示,乡宁紫砂陶土探明储量20亿吨,经权威机构检测,有三种原矿品质上乘。乡宁的资源禀赋和宜兴的地位技术优势之间,蕴含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共赢潜力;民风淳朴和营商环境优良的“软实力”,也是乡宁吸引宜兴客商的利器。

此外,乡宁近年来经济总量排名持续进位,众多到乡宁投资的企业家已收获颇丰。

  作为传统煤炭大县,乡宁也将紫砂产业视为产业转型方向之一。近年来,乡宁正深挖紫砂文化,重塑紫砂产业,让乡宁紫砂“器走天下”。

  面对乡宁方面释放的学习、合作信号,宜兴也给予积极回馈。

  大会期间,“宜兴·乡宁紫砂产业合作基地”揭牌成立。乡宁还为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紫砂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牌匾,并聘请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卫江安,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周小东为乡宁紫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顾问;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顾绍培、吴鸣、谢强、华健、蒋国兴等为乡宁紫砂文化艺术专家顾问;聘请宜兴市松华紫砂泥研究所所长、矿料研究专家吴松华为乡宁紫砂矿料研究顾问。还聘请23位业内顶尖大师为“匠心问道”紫砂大师讲堂特约导师,以推进紫砂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建立紫砂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此外,乡宁与宜兴在紫砂产业、紫砂资源开发利用、紫砂泥料研究应用、紫砂陶跨境电商销售等方面共签约13个项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国兴认为,乡宁紫砂在学习宜兴技艺、文化的同时,也可以错位发展,在紫砂陶空间装置、文旅艺术空间改造、乡村振兴等领域有所作为。

  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卫江安则表示,乡宁、宜兴紫砂应持开放、包容姿态,共同携手打造中国紫砂产业。(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茶缘·中巴友谊园”在巴西里约举行开园仪式

为庆祝中巴建交五十周年,“茶缘·中巴友谊园”1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内举行开园仪式。中国驻巴西大使祝青桥、巴西文化部部长梅内塞斯、巴西央行候任行长加布里埃尔等百余名中巴友好人士代表出席了开园仪式。

总台记者 曹璇:200多年前,首批中国茶农不远万里把茶树种和茶树苗带到巴西里约植物园,从此种下了中巴友谊的种子,如今,“中巴友谊园”的落成鼓励着两国人民在未来的交往中,把美好的友谊延续下去。

活动上,中巴嘉宾共同为“茶缘·中巴友谊园”剪彩,标志着中巴友谊园中“茶之道”展览正式开幕。

巴西文化部部长 梅内塞斯:中国文化传播到巴西,巴西文化在中国也得到认可。我认为这对我们双方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可以更多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

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园长 塞尔吉奥·贝塞尔曼:在巴西,我们说中国茶是Cha。我们欣赏很多茶,我们很喜欢中国茶。“茶缘·中巴友谊园”项目将是一个向所有巴西人展示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的机会。因为里约植物园每年接待约10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巴西人。

世界的“中国白”展览亮相法国,品牌之路引发关注

11月12日,伴随着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的启幕,世界的“中国白” 展览开幕式在法国多维尔方济各艺术中心举办,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蔡战胜宣布开幕,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艺术总监蒂埃里·格里耶(Thierry Grillet)与“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发起人、资助人、英蓝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志强致辞,并陪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拉法兰观看展览,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张善辉主持。

展览汇集了自2017年以来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三届获奖、入围艺术家及驻地计划艺术家的众多精彩作品,也有来自“中国白”故乡泉州市德化县的何朝宗款造像,吸引了全球艺术界和陶瓷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蒂埃里·格里耶(Thierry Grillet)致辞到“感谢海丝起点城市泉州为多维尔带来了这么令人激动的展览,感谢于志强先生用激情搭建了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我对展览的内容非常着迷,这是不容错过的展览,它呈现了从过去到现在、从神佛器具到当代作品、从传统工艺到当代艺术的三重传递。‘中国白’的艺术起源,以及由此而生历经数百年的创作演变,在来自13个国家的作品充满活力的对话中得到了当代性的诠释。你会发现艺术家们对这种极其脆弱的材料的无尽探索,多元的技艺与艺术表达在这里碰撞,我真诚的邀请您走进这里,走进‘中国白’。”

“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名词,源于17世纪中国白瓷风靡欧洲的历史。福建德化是中国最早的制瓷地之一,有3700年历史。德化瓷莹润细腻、通透无瑕,是出海的先行者,早在宋元时期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泉州乘风万里,大量销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并开始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习俗的多元文化需求,生产风格迥异的陶瓷工艺品。明代的德化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何朝宗“何来观音”为代表的瓷塑艺术风华绝代,法国人赞誉其为“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数百年来,“中国白”不仅代表了一种材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无尽之美的交流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它跨越不同地域与文明、穿越时光,为世界所共有。

作为“中国白”品牌的发起人和资助人,于志强分享了“中国白”德化陶瓷品牌之路的艰辛历程。他提到,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但一直沿袭传统工艺,自清代以来陶瓷艺术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国际视野,瓷土资源不断衰减但陶瓷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落后,亦没有形成地域品牌。他认为产业升级,品牌先导,并为此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辉煌历史为背景,以“中国白”重塑德化陶瓷地域品牌的战略构想,将“中国白”与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法语词“Blanc de Chine” 作为西文译名结合,进行国际传播,推动德化陶瓷艺术观念与国际接轨,以“艺术赋能”促进产业升级。

2015年,针对上述状况,在爱国华侨于志强的倡导下,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其捐助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发展中心,共同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2016年,在中法文化论坛的框架下,通过发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吸引了全球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世界舞台。

据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已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1年举办三届,共迎来5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位艺术家的2243件作品;并先后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等地举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大奖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由博物馆、美术馆、学术机构、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国际著名陶艺家组成。大奖赛要求以不低于50%的白瓷材料进行创作,鼓励跨界,旨在汇聚全球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通过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具有当代陶瓷艺术前沿水准的、具有创新性的白瓷艺术作品并予以奖励。目前,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第三大国际性陶瓷艺术赛事,改变了中国陶瓷古国没有国际赛事的局面,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

“中国白 · 再出发”也是一场新思想观念的“启蒙运动”, 德化作为“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基地,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至2024年已有美、英、法、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艺术家来此创作。国际最前沿的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趋势及艺术理念在交流、讲座、展览中被分享传播,拓展了学生、青年艺术家和当地从业者的国际视野,推动了德化陶瓷艺术创新观念的提升,提高了当地陶瓷产业的附加值,产值从2015年的237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77亿元。

“经过众多国内国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政府的不断支持,“中国白”从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德化地域品牌,重新与世界对话,实现了从物质品牌、文化品牌到精神品牌的递增和升华。我相信,涅槃的“中国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会不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走向未来”,于志强讲到。

火焰摇曳千年,“中国白”有阳光、时间、色彩、有温情,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岁月涤荡中的蜕变与丰盈、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在求同中走向未来,艺术则在求异中获得生机,这里是德化的“中国白”,中国的“中国白”,世界的“中国白”。

来源:东方网

瓷越千年:景德镇陶瓷与东西文明互鉴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市考察调研,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既来自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景德镇瓷器如同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唯有把握好蕴藏其中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性、文化性,深思之、挖掘之、弘扬之,才能将这颗文化明珠擦得愈加光亮,进一步以文化之光润泽今人的精神家园。

  景德镇陶瓷何以跨越千年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100多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是一块为瓷而生的土地。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进而塑造出景德镇瓷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

清代督陶官唐英编著《陶冶图》之采石制泥图。图片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所处的地貌盛产瓷石,这是一种硬质花岗岩。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可以用来制釉,将瓷石和釉果用榔头敲成拳头大小后,放入水碓之中细细捣碎,之后再淘洗、沉淀、稠化,最后制成砖头形状送往制瓷作坊。另外,景德镇的特殊制釉工艺,还需要一种釉灰,也就是将狼萁草和石灰石在一起混合煅烧多次后产生的灰料,经陈腐后使用。这种釉果和釉灰相结合的瓷釉被称为“灰釉”,使用后会让瓷器表面更加光亮、发青。再加上魏晋南北朝等各历史时期,北方定窑、磁州窑,南方龙泉窑、越窑的大量工匠来到景德镇,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开拓创新。

  公元10世纪,景德镇打破了“南青北白”(南方造青瓷、北方造白瓷)格局,创造性地将“南青”与“北白”相结合,烧制出了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温润如玉的色泽和触手也温的质感,传递着君子如玉的人格魅力和淡泊致远的精神境界,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宋人四大雅事中常见身影。于是,景德镇青白瓷以其莹缜如玉的釉色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并出口远至埃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九瓷器部杂录载:“元丰五年,八月甲寅,饶州景德镇置瓷窑博易务,从宣义郎都提举市易司勾当公事余尧臣请也”;《宋会要辑稿》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这些史料说明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税收兴旺且已成为御贡之选。

  进入元代以后,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既是对景德镇窑业生产能力的肯定,也进一步促进了陶瓷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大发展。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置“陶厂”,后改称“御器厂”,清代称作“御窑厂”,为景德镇培养了大批顶级工匠的同时,也不断研发新工艺和创新设计,从而使得景德镇的陶瓷在海内外极具竞争力。

  在陶瓷发展过程中,景德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陶瓷产品体系,钵、碗、盘、杯、碟、盏、盏托、注、注碗、执壶、瓶、罐、盖瓶、洗、炉、枕等应有尽有,还初步形成并奠定了以“七十二道工序”为核心的手工分工合作生产体系,把分散的、零散的和不自觉的技术发明和经验,上升到规范化、标准化和普遍化的高度。

  另外,瓷器的生产,窑炉技术也是关键。景德镇的窑炉形制从唐代至宋代模仿外来的龙窑到元代开始使用葫芦窑,以及清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蛋形窑,从而能够更加自如地控制氧化、还原气氛和窑炉温度,并且在窑炉的不同部位装烧不同类别的瓷器。当时,将近300座窑炉同时烧造,“四时雷电之镇”的称号可以说是毫不夸张。开窑后,烧成功的瓷器或直接在本地售卖,或用稻草禾秆包装进行长途运输,引来舟帆如云;而未成功的瓷器则被打碎废弃掩埋于地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景德镇陶瓷何以跨越千年?我认为,这得益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中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突出特性。从汉唐时期的陶瓷集镇、两宋时期的陶瓷市镇,到宋末至元的陶业都会、明清时期的瓷国高峰,景德镇陶瓷业连续千年未曾中断;并且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兼收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南北各著名窑口技艺之所长,为中华文明图谱勾勒出精彩一笔。时至今日,这些传统制瓷工艺依然在景德镇活态传承,如徐家窑的传统作坊、众人合力以拉坯工艺成型的大缸,以及全市1900余名非遗传承人等。这种对陶瓷文化和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青花瓷何以横空出世

  青花瓷是全球贸易中流通量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是在陶瓷千年发展历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青花瓷上的流行图案早在12—13世纪就已在中国的南北方盛行。如金代北方磁州窑,烧造的白地黑花瓷;南方的江西吉州窑,也烧造了图案风格类似的黑彩留白瓷器。但元代早期并不见青花瓷的踪影。真正成熟的青花瓷诞生于约十四世纪三十年代的景德镇,从目前瓷器本身有铭文的纪年器判断,元青花的兴盛时代在公元1334年至1351年之间。

  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元代的景德镇对瓷釉进一步革新,创烧出了卵白瓷,其釉面拥有如同鸭蛋壳似的质感,色虽青白,但釉面呈失透状,这种釉的流动性不强,也使得画上去的青花料不易晕散。这种釉是“元人尚白”的产物,无意中也为元青花的诞生铺就了温床。

明代宣德青花试料盘和两种青花料的显微照片。图片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天青色等烟雨,卵白釉等苏麻离青。”随着14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和商品贸易,来自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传入中国,与景德镇的卵白瓷相遇,由此点亮了一个全新而经典的瓷器品类——青花瓷。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大气丰富的器型,挥洒自如的笔意,繁而不乱的细腻构图,特别是幽蓝华美的青花发色和白中泛青的剔透釉面,更是堪称完美的结合。元青花烧制成功之后,迅速销往西亚、欧洲等地,景德镇出现了成为世界制瓷中心的雏形。

  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代表,景德镇陶瓷器形以对称之美为法度,以天圆地方为内涵,使得陶瓷造型在规整格局中有着圆融的内核。青花瓷诞生后,配之以一个个生机勃勃、气韵生动、充满生命和情感的图案,更是凝结了中华美学精神,传递着和合文化,体现了古人丰盈的精神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器皿上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不栩栩如生。如青花瓷上的缠枝纹,以其婉转灵动、周而复始的线条,象征着生生不息、天长地久的意象,枝条串联起的牡丹、莲花、菊花、灵芝等四季花卉,则寄托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宣扬忠臣义士的戏曲故事,体现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伦理道德……这些都是青花瓷上常见的图案元素。陶瓷图案中还有一些抽象的元素符号,如祥云、八卦等,则体现了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与探索。

  近些年景德镇落马桥窑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就是当年烧制的废弃品。这些青花瓷大多出土于一处遭遇突然事件被焚毁的高等级元代房址四周,其上覆盖一层纯净的元晚期瓷片层,有卵白釉、青花、霁蓝,还有瓷质滴水和瓦片等。器物品质普遍较高,还有带官府定烧特征的瓷器,如枢府瓷和宪台瓷,以及具有仿青铜造型的青花爵杯。而蓝地白花五爪龙纹碗、青花五爪龙纹高足杯,以及留有描金痕迹的霁蓝釉瓷片的存在,则表明当时的皇家也在此有着直接的定烧。

被民窑模仿样式的明代宣德御窑青花蝶耳杯。图片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透过这些落马桥出土的器物,以及世界各地发现的元青花品类可以看出,景德镇的青花瓷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史、一部包容开放史,从青白瓷到卵白瓷,再到青花瓷,甚至于之后的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陶瓷,都在景德镇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明创造出来。景德镇的匠人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景德镇包容与开放的鲜明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文明具有的创新性和包容性,成就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中国陶瓷何以贸联全球

  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及的莎草纸、古希腊和罗马的茛苕纹、古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随着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走向了世界各地。

  景德镇瓷器早在北宋时期就曾远销中东,在南宋和元代时期,也是对外贸易中常见的精品。埃及著名的福斯塔特古城出土了中国的不少瓷器,在元青花之前,11世纪末的景德镇青白瓷就到达过这里。新加坡福特康宁出土的中国瓷器中,有元代青花指南针纹饰碗和青白瓷戏台形瓷枕等罕见品类。位于印尼东爪哇岛的德罗乌兰是满者伯夷国的首都,也是该国在14世纪最重要的贸易口岸,同样出土过元青花和霁蓝釉瓷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两件藏品,一件是出自叙利亚摩苏尔的铜器,另一件为明代永乐的御窑青花瓷,后者在造型上显然模仿了前者,包括底部凹口的处理,而图案上则有分别。阿联酋的拉斯海马考古出土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青花瓷。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瓷都千年”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青白釉的胡人牵马俑,是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依然畅通的真实写照。这些发现铺展开一幅以陶瓷贸易为雏形的早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精彩画卷。

  景德镇的御窑厂在其数百年的存续中,不仅为明清两代宫廷的日常用度烧造了大量精美瓷器,还为祭祀、庆典、外交等国家重要场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殿堂器物,使得景德镇陶瓷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晚清,首都博物馆藏。图片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经历了明代早期的海禁后,15世纪末起,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又开启了一次新的外销高峰。2023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就发现了10万件以上的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瓷器,如此大规模的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国与世界通过景德镇瓷器进行文明交流的重要历史。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菲律宾、印尼、中东、东非等都有大量发现。

  其中,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最为推崇。在当时,拥有中国瓷器成为财富、地位和审美品位的象征。王室和贵族们把中国瓷器挂在墙上、放在橱柜里,甚至镶嵌在天花板上。如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宫瓷厅,其第一任主人——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就在景德镇定制过纹章瓷。后来,葡萄牙贵族兰卡斯特家族买下宫殿并着手改造,在瓷厅天花板上错落有致地镶嵌了200多件明清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盘。2022年5月,法国吉美博物馆将“桑托斯宫瓷厅穹顶虚拟再现装置”捐赠给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并落户御窑景区,成为中法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象征。景德镇青花瓷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进入不少经典的油画作品之中,如乔凡尼的《基督为门徒洗脚》、提香的《诸神之宴》等。

  随着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海外的贸易与殖民,并形成了东、西两条从中国出发的瓷器贸易线路。欧洲人也随之开始从景德镇定制瓷器,如带有法国耶稣会纹章的瓷器和用于宴会场合盛放鸡尾酒的潘趣碗。

  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兴盛,官搭民烧或者民窑直接生产的官样瓷器,推动青花瓷等制瓷工艺开始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流传。如云南建水窑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所出青花瓷判断为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通过云南地区和红河流域,青花瓷工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传到了越南等地区。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为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例证。另外,土耳其伊兹尼克也是著名的陶都,十五世纪时,该地的工匠们也曾模仿中国的青花瓷。

  进入清代,景德镇官民窑制瓷工艺和设计进一步创新,特别是颜色釉和釉上彩瓷方面,呈现出一幅“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面貌。匠人们还借鉴欧洲珐琅彩,研发出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虽然从19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外销逐渐衰落,但以瓷器为载体的文明交流却从未断流。

明代永乐青花壶与十二世纪叙利亚铜壶,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图片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陶瓷之所以可以贸联全球,是因为素有“白色金子”美誉的陶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发挥了其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陶瓷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见证。

  千年瓷都何以传承发展

  今天的景德镇,街头巷尾,皆是瓷器碰撞的清脆声响;举目四望,尽是形态各异的陶瓷佳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里,发掘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窑业标本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去年10月份,国际瓷器研究联盟在景德镇成立,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89家机构上百名学者参与其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沉船陆地的考古发现、相关的研究力量和研究人员等整合起来,大家一起来共同讲述瓷器故事,共同去唤醒历史记忆。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备受鼓舞,也使命在肩。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刻把握陶瓷文化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努力在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下更大力气,持续加强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就一定能够把“千年瓷都”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来源:光明日报

万千气象看福建 | 向海洋要动能,融文旅勇探新——看泉州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光明网泉州11月15日电(记者 李丁丁)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竞争的关键,作为民众生活中的“新刚需”,其展现出了非凡的消费拉动能力。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长达498千米的海岸线,拥有24座渔港,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特色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11月14日,”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泉州市德化县与惠安县,直观感受福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深入挖掘泉州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做法和特色。

  烟火气:这里古朴与时尚交织

下午时分,在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古城的角门,依然有很多行人来来往往。来自山东的两位游客,头披花头巾、上穿彩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惠安女服饰与崇武古城的古朴对比鲜明又分外和谐。

 图为崇武古城中的老街巷

  行走在崇武古城的街道上,空气中吹来的微风都是咸咸的味道,仔细听,有海水拍打岸边的哗哗声,抬头望天,有蓝天、白云,还有一盏盏时尚的彩色灯笼。在惠安县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地方,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的时尚变革正悄然上演,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古朴与时尚并存的浪漫气息。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岞惠女民俗村,这里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不仅有美景更有美味!记者路过一家海边的鱼卷店,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每次回惠安,都要来这边走一走,这次带朋友过来吃鱼卷、海蛎,都是地道的家乡味道!“在外省工作的张女士边吃边对记者说道。

 图为惠安鱼卷

  鱼卷,是惠安当地起源于清代的名小吃,是惠安人的“家乡味”。岂止于鲜,如今崇武鱼卷已从渔家自制的一道美食小吃,发展为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当地特色食品产业,一批批鱼卷生产企业迅速崛起,瑞芳食品、海乐食品等店铺遍布惠安的大街小巷。据悉,瑞芳食品正在积极申请外贸出口审批,惠安美食将有望走出国门,“试水”国际市场。

  文艺范:这里多元活力加速释放

  泉州,这座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风貌的城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旅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这里,不仅有红砖古厝与摩天大楼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更有众多闽南特色的传统艺术馆点缀其间,它们如同历史与艺术交织的璀璨明珠,让人在悠闲漫步中,沉浸在历史深邃与艺术灵动的和谐对话之中。

 图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负责人蒋武强正在讲解剪瓷工艺。

 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负责人蒋武强揭示了木雕、石雕、红砖古厝的建造工艺之美。记者留意到,在一众作品中,有一副《丹凤朝阳》作品分外醒目,色彩绚丽,流光溢彩。“这是传统手工技艺剪瓷,手艺人通常会将彩色瓷碗剪成大小不等的瓷片,根据设计稿将瓷片用铁钳剪修成各种形状。一般用在闽南地区各地寺庙、民居等建筑中。”

 图为《荷花碗》青石雕

  在闽南,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剪瓷师傅,他们用匠心守护传承着这份技艺。而在惠安雕艺博物馆内,有一只荷花碗却能令众人叹服,它用青石雕刻而成,上面爬着青蛙和蜗牛,看似平平无奇,但它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犹可见工匠在造型、重量、平衡上的巧思和功夫。此外,圆雕、透雕、浮雕……这些不同的雕刻技法,都在匠人的手中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雕艺产业是惠安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21年惠安县雕艺产业年总产值超500亿元。据悉,惠安县雕艺从业人数10.6万人,拥有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0多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摄影家、艺术院校、游客等前来采风创作、摄影写生和游玩。在惠安,雕艺产业正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薪火传:千年辉煌,再续新篇章

图为龙鹏艺术馆内的馆藏白瓷

  远看是纱,近看是瓷!远看是纸,近看真是瓷!近年来,德化白瓷中的《神话》与《书籍》爆火网络,引发了网友们的一片惊叹,瓷器技艺竟能达到如此巧夺天工的境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化白瓷的辉煌早已跨越千年,其美名早在古时就已响彻海内外,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瑰宝。

  早在宋元时期,受海洋贸易的需求带动,德化窑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德化瓷迅速崛起享誉世界。和景德镇不同的是,德化瓷走的是规模化外销策略,古代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大宗商品,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图为屈斗宫古窑址

  当时,泉州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需要一座实力雄厚的商品生产基地作为其后盾,以支撑其繁荣的海上贸易。而德化陶瓷,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品质与庞大的产量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座生产基地的璀璨明珠。“在宋元时期,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德化精美瓷器,经由泉州港扬帆远航,将东方的美丽与智慧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道。

  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

  如今,每一座遗存的古老窑址,每一件出土的珍贵文物,都散发着德化窑的耀眼光芒。一代又一代的德化人,精心守护、传承并坚守着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沃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德化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们放眼泉州,正满怀激情地向海进发,奋力书写着“泉州”海洋文旅故事的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