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给城市引流”:“瓷海明珠”照亮古村文旅

在浙江丽水龙泉市,“00后”金宏杨最近有点忙——因为在城区经营的青瓷店铺和在溪头村开设的民宿生意都不错,她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不过,她发现不少游客是先进村感受青瓷文化后,再萌生出逛城的兴趣,“乡村给城市引流,有点妙!”

  “先进村,再逛城”,身居山区一隅的溪头村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作为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龙泉青瓷有着超过1600年的历史,被誉为“瓷海明珠”。溪头村是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地。如今,该村深挖青瓷文化,用千年非遗“点燃”古村文旅热。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古龙窑可谓溪头村的“镇村之宝”。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古龙窑群落,每年村里会举办数十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参与。随着客流高涨,上到退休老人、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在村子里寻觅到了新机遇。

  今年65岁的村民孙国华就是其中一位。眼下,他在家门口当起了“演员”,一身白色中山装,一把蒲扇,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游客,串起青瓷开窑流程的台词娓娓道来。“能以表演的形式向游客介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龙窑开窑仪式,我很自豪。”他捋了捋飘逸的白色长胡子,笑着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人们漫步溪头村,小路转角处就能欣赏到青瓷大师的作品,或是触摸嵌在黄泥墙上的青瓷碎片,近距离体会“如玉类冰”之美。加之设计前卫的竹建筑群、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古村的魅力愈加彰显。

 “其实,溪头村的‘美’并非一蹴而就。”土生土长的叶柏青回忆说,早年溪头村各类加工作坊多,污染严重。

  依托浙江扎实推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溪头村与众多乡村一样实现华丽蝶变。叶柏青2017年回村经营高端民宿,因为“经过整治后环境逐年变好,于是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旅游业,旺季的时候民宿订房率能达到85%以上”。

 游客因青瓷慕名来到溪头村,总能挖掘到更多“宝藏”。好山好水孕好茶,吴呈伟的荒野茶店迎来了越来越多的顾客;陈翠花忙着晾晒酸枣糕,阳光下,金灿灿的糕体耀眼夺目……有来自杭州的游客表示,“一进溪头村,青瓷文化扑面而来,这里吃喝玩乐住一应俱全,买了许多乡野好物,不虚此行”。

  古代青瓷漂洋跨海,当代游客纷至沓来。溪头村虽被群山环抱,但“青瓷与乡村互相成就,偏远小山村走出大山、走向国际是必然”。接受完记者的采访,金宏杨又开始着手对接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学团队,在她看来,溪头村的魅力应该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于11月20日至24日举行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简称“潮总”)13日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于11月20日至24日一连五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本届“香港潮州节”主题为“潮韵相传”,旨在推广潮汕四市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希望通过“世界潮人摄影展”“百潮汇展─潮100+1”“潮人家宴”“潮人潮事潮系家国”“潮州美食”“潮食潮煮”“工夫茶”“潮州戏”“英歌舞”活动等与公众互动,让广大香港市民品味潮汕四市历史文化底蕴。

  在本届“香港潮州节”上,主办方将重点推广潮汕品牌产业,设立逾150个展销摊位,展出潮汕美食如牛丸、鱼蛋、卤水鹅、盆菜、鱼皮饺、绿豆饼、单丛茶、糕点、粿类,以及木雕、手拉壶、潮绣、陶瓷等工艺品。

  潮总主席陈振彬致辞时表示,作为香港100多万潮籍乡亲的代表团体,潮总一直致力于弘扬潮汕文化。“香港潮州节”是潮总打造的亮点项目之一,前三届“香港潮州节”分别于2015年、2017年及2022年举行,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四届“香港潮州节”将商务交流和文化推广融为一体,相信一定能为香港市民提供一场文化盛宴。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筹委会主席高永文介绍了本届潮州节的活动内容,他希望别开生面的潮州节可以全面展示潮汕的独特风土人情,加深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由潮总主办,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广东海外联谊会,国际潮团总会和国际潮青联合会作为支持机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海外联谊会合办,潮总辖下包括香港潮州商会在内的46个属会协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不息 龙泉青瓷焕新

月饼状青瓷摆件、刻画月球表面形态的青瓷壶承供不应求;架起金箍棒、双手合十的青瓷悟空销量激增;各式青瓷盛具、挂坠出海参展,再续海上丝绸之路前缘……近段时间以来,龙泉青瓷频频出圈。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小城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传承千年窑火,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守正创新,潜心改良制造工艺,融合时代文化元素,开拓青瓷产业振兴之路。

振兴青瓷 续写千年传奇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时期,盛于宋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越窑、耀州窑、定窑等瓷窑的影响,以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著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全球唯一陶瓷类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龙泉得以传承。烧制龙泉青瓷的传统龙窑,依低丘缓坡而建,窑洞逐级向上,因形如卧龙而得名。数据显示,龙泉境内曾发现龙窑窑址400余处。随着液化石油气窑发展,以柴火为燃料的传统龙窑曾一度销声匿迹。如今,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在龙泉逐渐复兴。

青瓷烧制技艺也在龙泉焕发新活力。近年来,龙泉坚持“艺术瓷与日用瓷协同推进”的发展导向,加快推进瓷土标准化建设,研发新型陶瓷材料,同时以高能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018年以来,龙泉已举办六届世界青瓷大会,助推龙泉青瓷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上,共签约产业类、人才类等项目10个,涵盖青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青瓷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

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张平介绍,龙泉青瓷是本地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相关市场经营主体达4000余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当前青瓷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龙泉亟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去年先后揭牌,已开展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作品展览等各类活动60余次,参与者达数万余人次,一批科研项目达成合作。

数智破题 重塑产业结构

软件导入设计图纸,工作人员点击启动,通过激光照射或刀具雕琢,雕刻平台上的瓷坯表面快速显现出图案……在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的浙江得道云智能制造青瓷有限公司,数字智能制造工艺生产线将传统青瓷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起来。公司艺术总监吕悦介绍,按照传统方式,打样环节通常需耗费10天,涉及设计、泥塑、注浆、上釉等工序。样品一修改,又得重复一整套流程,而在这条生产线上,打样时间被缩减到1天甚至更短,提高了工艺精度和生产效率。

吕悦说,相比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的陶瓷产业,龙泉青瓷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龙泉青瓷产业面临从业人员数量不多、设计力量薄弱、生产智能化程度低等挑战,数字技术有助于破局。

今年6月,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就“推动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提出要求。早在2014年,龙泉就成立了青瓷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缩短坯体制样周期,帮助青瓷创客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2021年,龙泉上线剑瓷行业产业大脑。作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剑瓷行业产业大脑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显著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龙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设计到服务再到制造,数字技术正加快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多元化发展。龙泉鼓励企业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吕悦说,青瓷制造数字化并不意味要放弃手工技艺,而是双线并行,兼顾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以高品质青瓷提升品牌价值。

规范标准 巩固发展基础

数月前,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向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下了100吨瓷土购买订单。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龙介绍,前期公司对标准化瓷土进行了试生产,结果显示品质稳定,成品率高。

长期以来,龙泉瓷土生产领域标准化程度不高,行业呈“小、散、弱”状况,缺乏统一生产标准,导致瓷土成分差异大,这制约了青瓷产业规模化发展。

2023年,龙泉加强瓷土原材料标准化建设,成立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强化青瓷材料标准化研究,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一系列举措让瓷土产品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帮助青瓷生产企业提质降本。

目前,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已研发出龙泉弟泥、朱砂泥、哥窑泥、铁胎泥、高白泥等五大系列14款产品,日产瓷土可达60吨。部分产品已供给青瓷生产企业批量投入生产。

瓷土原材料的标准化工作是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为产品拓展市场打开空间。邱张平介绍,产业向标准化转型的同时,龙泉青瓷坚持以开放姿态看世界、闯市场、走天下,把与海外市场“联姻”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

今年7月,龙泉市政府与浙江省二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浙江省二轻集团将依托集团外销平台,把龙泉剑瓷产品推向海外。

“从南宋到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一直是我国海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它能出口海外,风靡世界,凭借的是对技艺、造型的创新。我们要继承创新思想,而不是一味仿古。”吕悦说,随着向标准化、数字化转型,相信龙泉青瓷将在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来源:科技日报

宜兴、景德镇两地75件大师陶瓷艺术精品集中展示

9月12日晚,“执紫之手 与瓷同行”宜兴景德镇陶瓷联展在江苏宜兴紫砂九隽开幕。展览现场,宜兴、景德镇两地3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携手展示75件陶瓷艺术精品。景德镇曾有“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熙攘、宜兴亦有“家家做壶,户户制陶”的盛景。此次联展不仅是陶与瓷的“双向奔赴”,也为宜兴、景德镇两地的匠人搭建了一座互学互鉴、对话交流的桥梁。图为嘉宾参观展出的紫砂壶作品。

图为嘉宾参观宜兴景德镇陶瓷联展

图为一名参观者用手机拍摄展品。

图为展出的陶瓷艺术精品

图为展出的陶瓷艺术精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文物局: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器。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施雨岑)记者11月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近日从意大利回归祖国怀抱。

  据介绍,2022年10月、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宪兵分别向我国通报3件和53件其查获的疑似中国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根据专家鉴定和法律研判结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实的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意方决定返还上述56件文物艺术品。

专家表示,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应为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直接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提供了当时社会安定富足与开放包容的实物见证。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就返还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开展后续合作,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中意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新华网

政企“双向奔赴” 长三角如何吃到“进博红利”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年度“盛事”,进博会不仅是外资企业发掘中国市场的大舞台,也是地方政府寻求贸易合作、抢抓招商机遇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进博会规模越来越大,参展主体越来越丰富,对长三角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长三角“遇见”进博会,正孕育出更多机遇之门、交流之窗、合作之桥。

  强大购买力彰显区域“硬实力”

  根据安徽省商务厅的数据,今年进博会,安徽共成立了1个省交易团、16个市交易分团和5个省直交易分团,经摸排,目前已有300余家单位、企业报送采购需求,意向采购金额近24亿美元;浙江则组织了超4.3万名专业采购观众,预计采购金额将突破百亿元,采购内容涉及先进设备、能源资源、农产品、消费品、服务贸易等众多领域;江苏省也派出了庞大的交易团赴沪寻觅商机,据悉,江苏交易团共注册9100多家单位、近4万人,数量居全国前列。

  除了派出强大的“买手”团队,不少地方也派出了不同层级的招商团抢抓机遇。

  进博期间,苏州市相城区组成的招商分队不仅一一巡馆、还召开多场对接洽谈和招商推介会,详细介绍相城人文历史、地理位置、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让国内外企业更直观、深刻、全面地了解相城。目前,相城区已对接智能装备、医疗器械、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企业数十家。

  以进博会为契机,江苏如东(上海御河硅谷)投资恳谈会11月7日在沪举行。“随着通苏嘉甬高铁、南通新机场、八条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快推进,如东将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五个中心’建设,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希望企业家朋友多到如东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如东、走进如东、选择如东。”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雷盛情向各类外企、民营企业等发出邀请。

  以文促商开拓产业新格局

  强大的“购买力”不仅彰显了区域发展硬实力,也展露出区域惯有的商业“亲和力”。进博会迎来第七届,长三角的人文宣介团也愈发驾轻就熟。

  这几天,如果去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夹层,会发现,几乎任何时候,浙江人文体验展厅里都是人头攒动,黄酒、中药、丝绸、文房、石雕、青瓷等产品和项目,吸引了大量人群前来观摩体验。

  “算下来,这已经是我第15次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展了,每一次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浙江汇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总经理朱福伟说,开馆首日,公司生产的针刺无骨花灯就吸引了宝格丽设计团队的关注,他们在摊位驻留许久,又派出专门的人员前来洽谈,并考虑推出联名款手提包。

  “当前浙江正在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以全新视角推动其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这一过程中,借势上海这样一个全球文创产业聚集区大有裨益。”浙江省商务厅贸管处二级调研员赵智展说,进博会聚集了大量国际客商,有助于企业在充分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订单和生意,在进博会上“买全球”的同时,浙江也在大力推介本地优势。

  作为上海市闵行区的结对帮扶城市,淮南市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展厅。

  “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可以对话的,但首先是要有对话的舞台,进博会就是这样一个融通中外的大舞台。”汉风陶瓷文化总经理许怀君致力于推广寿州窑,他说,每年进博会,都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展区下单,定制公司的伴手礼。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成为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定制本土经典文化产品,带到海外。

  双向奔赴撬动板块新动能

  与本土招商团干劲满满形成呼应,大量外商也在积极布局长三角,双方正形成“双向奔赴”。

  今年9月30日,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上海虹桥商务区voco套房酒店和上海虹桥商务区逸衡酒店正式启幕。

  “进博会是世界与中国沟通的桥梁,更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的‘窗口’,连续七年参展进博会,洲际太明白‘大虹桥’的集聚效应。”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爱默尔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虹桥板块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期两家酒店的开业无疑将进一步完善“大虹桥”的商旅及会展住宿布局。

  无独有偶,就在进博会不久前,GE医疗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也于10月21日落地无锡,该项目致力于打造聚焦超声的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

  “长三角拥有完备的医械制造供应链,是推动我们加快全面国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一大重要沃土。透过长三角,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强大的韧劲和生命力。”GE医疗中国副总裁、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说,早在1994年,GE医疗就在上海建立了造影剂生产基地,这也是GE医疗全球最大对比剂生产基地,占全球产量的60%;此外,1996年落户无锡的GE医疗无锡基地已发展为公司全球最大超声中心和品类最全的临床诊断医疗产品生产基地,并与数百家当地供应商建立合作,推动当地产业链发展。

  对此,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周敏涛也深表认同。“长三角机遇广阔、医疗应用场景丰富,是强生医疗科技全球先进产品和技术创新经验落地的重要区域。我们致力于不断升级本土研发、创新合作和高端智能制造能力,更好地响应病患和客户需求。”周敏涛说,公司在上海、苏州等地都建设了大型高端生产基地或创新平台,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强生医疗科技不仅要全面推介公司的好产品,更致力于积极探索本地合作的好伙伴。(记者杨金志 胡洁菲)

来源:新华网

《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新书首发仪式举办

近日,由文物出版社、新加坡格瑞会馆、深圳望野博物馆主办,新加坡中华陶瓷学会、一般社团法人望野文化促进会、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协办的《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新书首发仪式在新加坡举行。


《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是据深圳望野博物馆原创的同名展览出版的图书,是学界和博物馆界首次对唐代藩镇窑业研究进行的探索。内容从“黑石号”沉船发现的白釉绿彩瓷器产地的讨论引入,展开对昭义军镇辖境内的窑业生产、藩镇经济、中晚唐历史变化、海洋贸易途径等进行阐释。全书选录陶瓷器110余件(组),包括淡绿釉、绿釉、黄釉、白瓷等品种的昭义军镇辖境范围内的窑器,器物造型纹饰变化繁复,异域色彩浓郁,工艺精湛,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美学艺术价值。同时对南中国海靠近越南沿岸发现的新遗物的披露,引发“黑石号”沉船当年的贸易路线以及船货物品背景的思考。通过西安唐贞元十四年(798年)杜华墓出土遗物的甄别,可确认此类器物早在8世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并广泛流行,故可进一步打开同类瓷器制品研究的历史空间。

本书是中晚唐华北藩镇特殊窑业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为学界提供了中国古代陶瓷史、唐代藩镇经济影响及唐代藩镇手工业研究对应的历史现象等全新课题。

首发仪式上,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藏“黑石号”沉船遗存物——200件特别的白釉绿彩器及标本谈起,介绍了世界各地收藏和考古发现的淡绿釉彩,有繁复异域纹样和独特色彩风格、工艺精湛的唐代昭义军镇泽潞区域出产的陶瓷制品,以及其他在国际贸易途径出现的特殊文物。在这之中,阎焰从史料、地理空间、考古发现、海内外实物遗存等方面,带领观众深入理解“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展览文物和“黑石号”沉船遗存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望野博物馆此前以“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展览为依托,研发推出相关系列文创产品。此次随着新书发布,望野博物馆最新推出以展览文物为设计基础的钥匙扣,让观众沉浸体验展览文物的文化内涵。

来源:东方网

“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开展

11月10日,“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

展览由河南省文物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承办。

展出百余件巩义窑陶瓷

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之间商品贸易、技术传播、文化交流和人员和平往来的大通道。巩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与文化的杰出典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巩义窑兴于北魏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其主要烧造区域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大小黄冶和白河村一带。巩义窑不仅是唐三彩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唐青花的故乡,是一座彰显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窑场,其产品与工艺在陶瓷为媒、海路畅通的时代背景下远走四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展人王斯宇表示,此次展览共展出河南、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131件/套,包括三彩鸭衔梅花杯、三彩雕花杯等国家一级文物及巩义黄冶窑、白河窑出土的白瓷、唐三彩、唐青花等,这是巩义窑专题文物首次集中在广州亮相。“通过此次展览,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陶瓷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延续,丰富而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匠心独运、辉煌灿烂的唐代陶瓷工艺与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特质。”

此次展览是“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成立后,广州与河南两地携手推进考古成果阐释与展示的开篇之作,旨在借助文物展览,将最新考古成果分享给参观者,增进社会公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

同时,本展览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共同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揭秘巩义窑陶瓷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在陶瓷逐渐成为海贸商品大宗的唐代,广州扮演了各地窑口产品集散枢纽的关键角色。历年来,广州考古发现了各地窑口的陶瓷器,其中有一些来自于巩义窑的蓝釉、三彩、白釉蓝彩和白釉绿彩器。此外,1998年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巩义窑陶瓷以及用广东罐包装的长沙窑瓷器等,表明广州应该是巩义窑陶瓷器扬帆出海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展览从“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巩义窑产品切入,分“器韵万千”“匠心冶陶”“彩器盈途”“东西汇融”四个部分,主要讲述巩义窑纷繁众多的产品,是为谁而作、作何用途,又如何自中原出海、驶向远方,从行为考古学的角度系统展示巩义窑陶瓷器生产、使用、流通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器韵万千”直观展示巩义窑产品的釉色与装饰,突出白瓷、三彩、绞胎、白釉绿彩、青花等纷繁的陶瓷器类,重点阐释巩义窑制瓷工艺的三大变革:白瓷的生产、唐三彩的兴盛、唐青花的创烧,体现巩义窑“斑驳灿烂 变化万千”的特点和非凡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匠心冶陶”展示陶模、素烧器、窑具等,从器物成型与烧制工艺两个方面诠释巩义窑如何烧制出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的陶瓷器。同时,借助窑炉体验区、唐三彩制作工序手绘、视频和陶模互动等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引导观众走近窑火的炽热世界,感受古代匠心与智慧。

第三部分“彩器盈途”探讨巩义窑器物的使用。以用途讨论较广泛的唐三彩为例,通过考古发现揭示三彩器既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供奉,亦作为明器,陪伴逝者安息。

第四部分“东西汇融”呼应前言,尝试回答“巩义窑产品如何自中原出海,登上‘黑石号’驶向远方”这一问题。通过展现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器,追溯巩义窑作为北方陶瓷重镇,自中原腹地出发,远渡重洋的贸易航线。随着商品贸易、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与深入,巩义窑陶瓷器也成为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载体。

云南曲靖千年潦浒陶“变身”乡村振兴“新产业”

曲靖11月10日电(胡涛 马清高)“这是我们家主打的一款潦浒陶柴烧产品,颜色非常好看,是一种落灰釉的工艺。”10日,“00后”姑娘王海瑞像往常一样在网络直播间与网友侃侃而谈,向大家展示自家设计制作的陶艺产品,引来千余名网友关注。

  王海瑞来自潦浒村,一座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村镇,素有“土陶之乡”美称。该村地处滇、黔、桂三省区接合部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当地即开始用瓷土制作土陶器,以“猫猫石的缸”“潦浒的碗”为代表的潦浒古陶产品,是彼时云贵地区的“名优产品”。

图为刚出窑的潦浒陶。胡涛 摄

  潦浒陶瓷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传统手工陶艺品需历经采泥、揉泥、制坯、成型等近20道工序才能完工。近年来,随着潦浒陶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加,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千年潦浒陶摇身一变,成助推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潦浒村也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的新高地。

  作为村里年龄最小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海瑞2023年大学毕业后从湖北回家跟随父母一起做陶器,其哥哥王光辉从江西景德镇研学陶瓷工艺后也选择回家创业。“如今,已经有10多个大学生回村从事陶产业。”王海瑞说。

  “家里两个孩子都是读完大学回来跟我们一起‘玩’泥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带回来很多新东西。”王海瑞的母亲海霞介绍,与以往烧制粗糙的花盆、瓦罐相比,自从两个孩子回家走文化创意路子,家里生产的产品更精致,销路也更广。

  对出生于烧陶世家的海霞而言,支持两个孩子返乡创业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传承了几代的烧陶事业能被发扬光大。

图为潦浒陶匠人海霞在直播间介绍潦浒陶文创产品。胡涛 摄

  王海瑞的父亲王云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制陶艺人,夫妻俩因制陶结缘。凭借各自所传承的烧陶技艺,2015年夫妻俩创办两家公司,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批量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日用陶瓷产品,另一方面则探索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集文化、艺术、体验等为一体的潦浒陶品牌。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为当地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

  在潦浒村,像王云昆一样的制陶人有很多。截至目前,村里陶瓷生产企业、陶瓷大师工作室和制陶专业户已达69户,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大家抱团取暖成立陶瓷协会,规范行业管理。如今的潦浒村已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彩云雁归”劳动者返乡创业园,入选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旅游名村。“潦浒陶瓷工”于今年11月认定为云南省劳务品牌。

  走进潦浒村,陶瓷商铺林立,烧陶龙窑随处可见。除围绕陶瓷产业打造线下“游、购、娱”综合旅游体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开窑节、陶艺比赛等活动,打造网红元素,引入网络流量,开通直播间20余个,让土陶通过网络走向更多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二十四届南安石博会开幕 海内外石材客商探新路

福建南安11月8日电 (记者 孙虹)以“新路”为主题,第二十四届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博会暨石设计周及第八届中国(南安)泛家居主题活动周(简称“南安石博会”),8日在“世界石材之都”福建南安水头镇举行开馆仪式,吸引来自印度、意大利、伊朗、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海内外客商于此间探新路、觅商机。

“展示新品、交点朋友、寻求合作……”多次参加南安石博会的乌克兰展商Maxim告诉记者,近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对海外客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运营、运输等成本在不断降低,加上中国市场对石材新品的包容性和认可度很好,这让海外客商们信心倍增。

  围绕“创意·智造·共融”,本届南安石博会设置了石材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直播基地等10大展区,集中展示石材行业新品种、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等。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石材产业亟需一场深入产业底层的变革。”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副总干事黄志达表示,石材正逐渐摆脱“粗大笨”的刻板印象,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逐渐“高精尖”,变得轻盈、灵巧、多变、无处不在。

  南安市市长王连赞介绍,面对全球石材数字化、绿色化、设计化、跨界融合化等发展趋势,本届南安石博会紧跟时代潮流,探索石材与电商、创意设计、建材家居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拓展石材产业新应用、新业态、新动能,将推动石材产业蹚出一条追新逐质、多元发展的“石界新路”。

  据了解,本届南安石博会导入“石电商节”,以“数字石材大板共享云仓”技术和“石材AI直播营销新模式”为突破,以线下和线上结合、批发端和消费端相融合的方式,通过知名IP主播,500多名设计师与建材主播、1000万级别流量主播等网络达人深入企业与展位宣传,把流量更多地导入水头,提升水头区域品牌。首期1万平方米的石材直播电商创业基地落地石博会,打造全球最大的石材产业电商创业基地,带动C端消费者流向石材市场。

  此外,本届南安石博会还策划以“新变革、新模式”为主题的第二届石材产业经济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与更多行业整合跨界,在家居、文创、软装、摆件等方面进行石材新应用探索,融合更多石材应用场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材生产交易中心之一,南安拥有超3500家石材企业,年产板材量、市场份额分别占中国的60%和70%,进口、出口石材量分别占中国的60%和55%,石材贸易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来,南安聚焦石材陶瓷等特色产业带,实施“再下南洋”行动,联手东南亚侨亲“创品牌、拓渠道、海外仓、跨境电商平台”。其中,菲律宾全路链营销体系海外平台搭建完成,目前已有36家南安企业入驻,已组织开展海外供需对接会10场,共100多家(次)企业赴菲律宾、印尼等地开展拓市场活动,助力“买全球卖全球”的石材产业再拓新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