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侨人士献智献策助力福建泉州产业发展

泉州1月7日电 (吴冠标)“建议以展会为桥梁‘走出去’,探索在巡展所在地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海外仓中心,展示德化陶瓷文化、讲好泉州故事。”在7日召开的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上,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日本分会执行会长刘爱平如是说。

  刘爱平的家乡泉州德化有“世界瓷都”之称。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走进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互鉴、人文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 吴冠标 摄

  如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刘爱平建议,以陶瓷为桥梁,通过缔结友好城市的方式,与国外知名陶瓷城市形成常态化互动,共同举办陶瓷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澳门福建青年联会理事长蔡思伟则指出,近年来泉州与澳门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他建议借助泉澳合作平台,推动泉州、澳门与台湾的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

  “可以结合泉州制造业优势、澳门旅游金融优势、台湾高科技优势,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打造两岸多元示范地。”蔡思伟说。

7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举行。 吴冠标 摄

  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也吸引了一批台湾青年来追梦、筑梦、圆梦。泉州市政协台商特邀嘉宾、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俊杰关注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并建议针对两岸市场需求,精准引进台湾特色中药材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两岸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当天,港澳台侨人士、异地商会代表还围绕时尚产业发展、建设“世遗之城”、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积极发言,为家乡泉州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青少年来华开启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南昌12月13日电 (记者 刘占昆)13日,由南昌大学主办的“CHINA· china 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在江西南昌开营,来自美国的10余名青少年将开启为期10天的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12月13日,“CHINA· china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开营仪式现场。刘占昆 摄

  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在开营仪式上致辞时表示,此次冬令营活动目的就是让美国师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大家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南昌大学的学生能通过此次冬令营更加了解美国,中美青少年在交流互鉴中加深青春友谊、分享真知灼见。

  据介绍,本次冬令营以探寻中国陶瓷文化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以陶瓷艺术为主线的授课、参观、交流、体验活动,旨在通过无国界的艺术之美联通中美青少年,让美国青少年感受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进行的创新以及成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英文China大写意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这两个名称与‘千年瓷都’景德镇都有渊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黄美玲在开营仪式上表示,江西,作为中国陶瓷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到江西来探索陶瓷文化艺术,可以说是找到了源头,相信美国师生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12月13日,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左)向参加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的学生代表授旗。刘占昆 摄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生代表雷米·卡明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说,“未来数日有幸深入探寻中国,这个既存在于书籍之中,也萦绕于想象之中的古老的东方国度。这不仅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更使我们深刻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样性。”

  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于2020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多项实质性合作。本项目充分利用了该校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两校的合作基础,加强两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江西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三级调研员肖依明说,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化办学,不断扩大与国外合作伙伴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希望南昌大学能以此次冬令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美国高校在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古老陶瓷遇上现代科技 河北内丘邢窑白瓷古韵匠心展新姿

邢台11月30日电 (牛琳 孙珣)白瓷是水、火、土三者完美融合的嬗变,它有着破茧成蝶的神奇,更需要一份匠心独运的功力。由邢窑文献馆创新研发的文创作品《太行千里茶具》近日精彩亮相,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设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研学学生展示着邢窑白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

  走进邢台市内丘县邢窑文献馆,这套由盖碗、公道杯、八只茶托与茶杯组成的“太行千里茶具”呈现在笔者眼前。其线条流畅,造型典雅,胎体通透,类雪似玉,似将太行山的雄浑与灵秀蕴藏其中。

11月22日,中外宾客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观邢窑文创产品。 智静 摄

  “公道杯以出土于邢州新石器时期三足鼎立的陶鬲为原型,是太行山文化带上五千年的陶瓷文明符号,融合了邢窑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茶托之上设有一座微观的太行山,营造了在巍巍太行山水之间品茗的意境。”邢窑文献馆馆长杨松岩介绍说。

  杨松岩说,这套茶具在刚刚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大放异彩,深受国内外嘉宾赞誉。它采用的是手工描金工艺,经1350℃高温烧制而成,釉色温润如玉,上手自然舒适,聚气聚香。

  邢窑是世界白瓷的发源地,创烧于北朝,发展于隋代,兴盛于唐代。内丘是唐代邢窑白瓷烧造的中心窑场,并在当时与越窑形成“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两大窑系,素有“世界白瓷源中国、中国白瓷源内丘”之美誉。2012年,内丘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1月28日,航拍内丘县邢窑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殷胜辉 摄

  内丘县主管县领导、县三级调研员葛建敏表示,近年来,内丘县依托“中国邢窑文化之乡”优势,不断挖掘、研发、传承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丰富艺术陶瓷的表现载体,打造邢窑现代文化艺术品牌,邢白瓷产业蓄势待发。

  “新一代匠人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白瓷作品。”葛建敏说,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瞩目,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内丘县圣唐白瓷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邢窑文房——盛象·四君子’,成功入选《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2024-2025年度推荐产品目录》,喜获国家级IP殊荣。”

11月27日,小学生们在内丘县邢瓷文化体验馆体验拉坯。 刘继东 摄

  据葛建敏介绍,目前,内丘县邢白瓷产品从传统的白釉罐、翰林罐等10余种仿古器型,快速发展到现在的养生壶、养生杯、刮痧板、茶具系列等100余种康养产品和现代文创产品,颇受市场青睐。

  官方统计显示,近年来,内丘县从仅有的4个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以邢窑文献馆等为代表的10余家邢白瓷企业,年产邢白瓷产品从1万件套增至4万余件套,年销售收入由500万元增至2100余万元,年均增长50%以上。

  葛建敏表示,为加快推进邢白瓷产业发展,内丘县着手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成立了邢白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专业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搭建专业展销窗口等,推动邢白瓷产业快发展、见成效。

  “相信邢窑白瓷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葛建敏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

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高凯)“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本届展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作为主办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为支持单位。全国20余个主要产瓷区1000余家陶瓷院校、企业、个人展商参加此次展会。展览会现场,全国十大窑口、行业标杆50多家企业同台展示,通过首都窗口,向世界展现陶瓷大国文化魅力,将国际陶瓷艺术引入国人生活。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展会同期举办“成就与辉煌”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联展,充分展示中国陶瓷工业近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开展中国现代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创作高峰论坛、陶瓷工业创新发展和新媒体营销战略专家讲座,探讨新形势下新市场的新潮流、新趋势。

  展会设立高科技先进陶瓷专区,演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陶瓷魅力;多家产瓷区政府、国内陶瓷头部企业和陶瓷院所将在展览现场组织产品推介和新品发布会等活动,以期进一步盘活精品陶瓷资源,打通陶瓷市场交流通道。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展会还举办“景德镇百家名壶展”“景德镇百家艺术创作赏盘展”等专题展览,集中呈现中国陶瓷艺术家们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开展陶瓷大集、寻宝集印、亲子陶艺等活动,让公众零距离感受陶瓷的无穷魅力。

  据悉,此次展会将持续到12月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职教发展大会:世界的“中国白”艺术呈现新风貌

2024年11月21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职业教育行业的盛会,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品牌、教育集团、科技领先企业以及国际知名的职业院校等约100家参展单位,77个国家和地区超600名外籍人士参会,观众人数超过15万人次,引发千万关注度和曝光。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展会中,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承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惊艳亮相,用艺术为展会带来特别的风景。

“瓷 — CHINA”是器物、是商品、是工艺、是艺术,是中国的名字。中国是“瓷”的国度,“瓷”是中国的象征,“瓷”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当它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当它在海浪声中穿行于“海上丝绸之路”、在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中国名字的时候,它已承载了这个国家广博而深厚的文明和魅力。

福建德化是中国最早的制瓷地之一,有3700年历史,早在宋元时期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世界文化遗产——泉州乘风万里,大量销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明代的德化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何朝宗“何来观音”为代表的瓷塑艺术风华绝代,法国人赞誉其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

自清末以来,德化陶瓷艺术发展停滞,缺乏国际视野,产品附加值偏低,没有形成地域品牌,瓷土资源日渐枯竭。

为改变清代以来德化瓷艺面临的困境,推动德化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爱国华侨于志强的倡导下,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其英蓝集团捐资创立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从为德化搭建与世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入手,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辉煌历史为背景,将“中国白”与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法语词“Blanc de Chine” 作为西文译名结合,以“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重塑德化陶瓷地域品牌,艺术赋能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包括“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已举办三届,共迎来近6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位艺术家的2243件作品;并先后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法国多维尔方济各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大奖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由博物馆、美术馆、学术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国际著名陶艺家组成。参赛要求以不低于50%的白瓷材料进行创作,鼓励跨界,旨在汇聚全球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通过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具有当代陶瓷艺术前沿水准的、具有创新性的白瓷艺术作品并予以奖励。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第三大国际性陶瓷艺术赛事,改变了中国作为陶瓷起源国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赛事的历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

“中国白 · 再出发”也是一场新思想观念的“启蒙运动”,“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至2024年已有美、英、法、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艺术家来泉州德化创作。国际最前沿的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趋势及艺术理念在论坛、交流、讲座、展览中被分享传播,拓展了学生、青年艺术家和当地从业者的国际视野,并以此为载体向全世界推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火焰摇曳千年,“中国白”有阳光、时间、色彩、有温情,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岁月涤荡中的蜕变与丰盈。

展览位于专题展-深化产教融合区域,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有着3700年历史的“隹鸟”,德化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大师之作,亦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和驻地计划的当代艺术作品,观众们纷纷表示对展览的喜爱,从中感受到“中国白”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德化县县长方俊钦表示,“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推动了德化乃至全国的陶瓷艺术观念与国际接轨,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实实在在提高了德化陶瓷产业的附加值,产值从2015年的237亿元到2023年的577亿元。众多国内国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十年的不懈支持与无私奉献,使“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从一段辉煌的历史演绎成为德化地域品牌,重新与世界对话,实现了从物质品牌、文化品牌到精神品牌的递增和升华。

“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德化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传承与创新并举,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世界舞台中央。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世界的“中国白”展览亮相法国,品牌之路引发关注

11月12日,伴随着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的启幕,世界的“中国白” 展览开幕式在法国多维尔方济各艺术中心举办,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蔡战胜宣布开幕,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艺术总监蒂埃里·格里耶(Thierry Grillet)与“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发起人、资助人、英蓝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志强致辞,并陪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拉法兰观看展览,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张善辉主持。

展览汇集了自2017年以来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三届获奖、入围艺术家及驻地计划艺术家的众多精彩作品,也有来自“中国白”故乡泉州市德化县的何朝宗款造像,吸引了全球艺术界和陶瓷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蒂埃里·格里耶(Thierry Grillet)致辞到“感谢海丝起点城市泉州为多维尔带来了这么令人激动的展览,感谢于志强先生用激情搭建了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我对展览的内容非常着迷,这是不容错过的展览,它呈现了从过去到现在、从神佛器具到当代作品、从传统工艺到当代艺术的三重传递。‘中国白’的艺术起源,以及由此而生历经数百年的创作演变,在来自13个国家的作品充满活力的对话中得到了当代性的诠释。你会发现艺术家们对这种极其脆弱的材料的无尽探索,多元的技艺与艺术表达在这里碰撞,我真诚的邀请您走进这里,走进‘中国白’。”

“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名词,源于17世纪中国白瓷风靡欧洲的历史。福建德化是中国最早的制瓷地之一,有3700年历史。德化瓷莹润细腻、通透无瑕,是出海的先行者,早在宋元时期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泉州乘风万里,大量销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并开始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习俗的多元文化需求,生产风格迥异的陶瓷工艺品。明代的德化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以何朝宗“何来观音”为代表的瓷塑艺术风华绝代,法国人赞誉其为“Blanc de Chine · 中国白”。数百年来,“中国白”不仅代表了一种材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无尽之美的交流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它跨越不同地域与文明、穿越时光,为世界所共有。

作为“中国白”品牌的发起人和资助人,于志强分享了“中国白”德化陶瓷品牌之路的艰辛历程。他提到,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但一直沿袭传统工艺,自清代以来陶瓷艺术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国际视野,瓷土资源不断衰减但陶瓷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落后,亦没有形成地域品牌。他认为产业升级,品牌先导,并为此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辉煌历史为背景,以“中国白”重塑德化陶瓷地域品牌的战略构想,将“中国白”与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法语词“Blanc de Chine” 作为西文译名结合,进行国际传播,推动德化陶瓷艺术观念与国际接轨,以“艺术赋能”促进产业升级。

2015年,针对上述状况,在爱国华侨于志强的倡导下,泉州市与德化县两级政府与其捐助的公益机构泉州瓷路发展中心,共同开启了“中国白 · 再出发”工程。2016年,在中法文化论坛的框架下,通过发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三个实施项目,吸引了全球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世界舞台。

据悉,“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已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1年举办三届,共迎来5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位艺术家的2243件作品;并先后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等地举办世界的“中国白”展览。大奖赛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由博物馆、美术馆、学术机构、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国际著名陶艺家组成。大奖赛要求以不低于50%的白瓷材料进行创作,鼓励跨界,旨在汇聚全球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通过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具有当代陶瓷艺术前沿水准的、具有创新性的白瓷艺术作品并予以奖励。目前,大奖赛已成为继意大利法恩扎、日本美浓陶瓷大赛之后第三大国际性陶瓷艺术赛事,改变了中国陶瓷古国没有国际赛事的局面,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赞誉和参与。

“中国白 · 再出发”也是一场新思想观念的“启蒙运动”, 德化作为“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基地,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思妙想,至2024年已有美、英、法、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艺术家来此创作。国际最前沿的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趋势及艺术理念在交流、讲座、展览中被分享传播,拓展了学生、青年艺术家和当地从业者的国际视野,推动了德化陶瓷艺术创新观念的提升,提高了当地陶瓷产业的附加值,产值从2015年的237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77亿元。

“经过众多国内国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政府的不断支持,“中国白”从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德化地域品牌,重新与世界对话,实现了从物质品牌、文化品牌到精神品牌的递增和升华。我相信,涅槃的“中国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会不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走向未来”,于志强讲到。

火焰摇曳千年,“中国白”有阳光、时间、色彩、有温情,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岁月涤荡中的蜕变与丰盈、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在求同中走向未来,艺术则在求异中获得生机,这里是德化的“中国白”,中国的“中国白”,世界的“中国白”。

来源:东方网

万千气象看福建 | 向海洋要动能,融文旅勇探新——看泉州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光明网泉州11月15日电(记者 李丁丁)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竞争的关键,作为民众生活中的“新刚需”,其展现出了非凡的消费拉动能力。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长达498千米的海岸线,拥有24座渔港,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特色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11月14日,”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泉州市德化县与惠安县,直观感受福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深入挖掘泉州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做法和特色。

  烟火气:这里古朴与时尚交织

下午时分,在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古城的角门,依然有很多行人来来往往。来自山东的两位游客,头披花头巾、上穿彩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惠安女服饰与崇武古城的古朴对比鲜明又分外和谐。

 图为崇武古城中的老街巷

  行走在崇武古城的街道上,空气中吹来的微风都是咸咸的味道,仔细听,有海水拍打岸边的哗哗声,抬头望天,有蓝天、白云,还有一盏盏时尚的彩色灯笼。在惠安县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地方,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的时尚变革正悄然上演,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古朴与时尚并存的浪漫气息。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岞惠女民俗村,这里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不仅有美景更有美味!记者路过一家海边的鱼卷店,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每次回惠安,都要来这边走一走,这次带朋友过来吃鱼卷、海蛎,都是地道的家乡味道!“在外省工作的张女士边吃边对记者说道。

 图为惠安鱼卷

  鱼卷,是惠安当地起源于清代的名小吃,是惠安人的“家乡味”。岂止于鲜,如今崇武鱼卷已从渔家自制的一道美食小吃,发展为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当地特色食品产业,一批批鱼卷生产企业迅速崛起,瑞芳食品、海乐食品等店铺遍布惠安的大街小巷。据悉,瑞芳食品正在积极申请外贸出口审批,惠安美食将有望走出国门,“试水”国际市场。

  文艺范:这里多元活力加速释放

  泉州,这座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风貌的城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旅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这里,不仅有红砖古厝与摩天大楼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更有众多闽南特色的传统艺术馆点缀其间,它们如同历史与艺术交织的璀璨明珠,让人在悠闲漫步中,沉浸在历史深邃与艺术灵动的和谐对话之中。

 图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负责人蒋武强正在讲解剪瓷工艺。

 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负责人蒋武强揭示了木雕、石雕、红砖古厝的建造工艺之美。记者留意到,在一众作品中,有一副《丹凤朝阳》作品分外醒目,色彩绚丽,流光溢彩。“这是传统手工技艺剪瓷,手艺人通常会将彩色瓷碗剪成大小不等的瓷片,根据设计稿将瓷片用铁钳剪修成各种形状。一般用在闽南地区各地寺庙、民居等建筑中。”

 图为《荷花碗》青石雕

  在闽南,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剪瓷师傅,他们用匠心守护传承着这份技艺。而在惠安雕艺博物馆内,有一只荷花碗却能令众人叹服,它用青石雕刻而成,上面爬着青蛙和蜗牛,看似平平无奇,但它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犹可见工匠在造型、重量、平衡上的巧思和功夫。此外,圆雕、透雕、浮雕……这些不同的雕刻技法,都在匠人的手中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雕艺产业是惠安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21年惠安县雕艺产业年总产值超500亿元。据悉,惠安县雕艺从业人数10.6万人,拥有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0多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摄影家、艺术院校、游客等前来采风创作、摄影写生和游玩。在惠安,雕艺产业正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薪火传:千年辉煌,再续新篇章

图为龙鹏艺术馆内的馆藏白瓷

  远看是纱,近看是瓷!远看是纸,近看真是瓷!近年来,德化白瓷中的《神话》与《书籍》爆火网络,引发了网友们的一片惊叹,瓷器技艺竟能达到如此巧夺天工的境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德化白瓷的辉煌早已跨越千年,其美名早在古时就已响彻海内外,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瑰宝。

  早在宋元时期,受海洋贸易的需求带动,德化窑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德化瓷迅速崛起享誉世界。和景德镇不同的是,德化瓷走的是规模化外销策略,古代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大宗商品,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图为屈斗宫古窑址

  当时,泉州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需要一座实力雄厚的商品生产基地作为其后盾,以支撑其繁荣的海上贸易。而德化陶瓷,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品质与庞大的产量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座生产基地的璀璨明珠。“在宋元时期,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德化精美瓷器,经由泉州港扬帆远航,将东方的美丽与智慧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道。

  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

  如今,每一座遗存的古老窑址,每一件出土的珍贵文物,都散发着德化窑的耀眼光芒。一代又一代的德化人,精心守护、传承并坚守着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沃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德化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们放眼泉州,正满怀激情地向海进发,奋力书写着“泉州”海洋文旅故事的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

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

综合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和《卫报》等媒体13日报道,仍旧深陷2000件藏品失窃丑闻的大英博物馆当天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报道称,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进入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作专题展出,基金会的受托人此次正式将这些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全名为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小型私人博物馆。创始人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生前收集了大量中国珍品文物,主要以陶瓷为主。后来,基金会因经营不善,遂将藏品出借给大英博物馆保管。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图片来源:外媒

  资料显示,大维德基金会及其藏品一直备受瞩目,其陶瓷收藏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如汝窑作为存世数量稀少的陶瓷精品存世不过90件,仅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汝窑陶瓷就达12件,且皆为品相完整、器型稀见、胎釉上乘的珍品。

  据称,大英博物馆此次获赠的文物年代从公元3世纪跨越至20世纪,其中大量带有年号款识,对研究中国陶瓷的断代与制作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即“大维德花瓶”,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是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最早带有详细年款的元青花,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瓶还入选“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图片来源:外媒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很多是稀世之宝。“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去年8月,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窃成为该馆“史上最大丑闻”,《泰晤士报》甚至以“国家耻辱”来形容此案。事件发生后,博物馆馆长和副馆长相继引咎辞职。随之,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也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根据该馆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声明,已找回628件丢失或被盗文物,但仍有上千件文物不知去向。该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称,找回失窃藏品的工作仍在继续。国际艺术品追回公司CEO马里涅罗曾直言,追回失窃文物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这其中存在复杂的法律和鉴定问题。

  失窃丑闻令大英博物馆所谓“文物保管人”的角色受到强烈质疑,要求英国归还被掠夺文物的呼声一再高涨。尼日利亚、希腊、埃及等国均要求其归还国家文物。

来源:环球时报

“新表达”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文化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的独乐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天津11月3日电 题:“新表达”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文化

新华社记者邵香云、梁姊、刘惟真

不同于电脑屏幕里的匆匆一瞥,眼前殿阁嵯峨的千年古刹让来自韩国的金秀雅叹为观止,这是她第一次实地造访天津市蓟州区的独乐寺。

吸引金秀雅到中国旅行的是《黑神话:悟空》,这个中国首款3A游戏大作风靡全球。她熟悉孙悟空的故事,小时候曾看过中国1986年版的《西游记》电视剧。

除了过关打怪,金秀雅也在地图中“探险”,得知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是实地取景时,“十分向往一游”。独乐寺就是她在与游戏角色亢金龙缠斗时的场景地。

“在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居然真的有这样一座独特而神奇的建筑。”金秀雅说。

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来让世界更好读懂。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游戏、网络文学、短视频等契合年轻一代审美需求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走向世界,潜移默化地缩短着中国和世界的距离。

《大医凌然》《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文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博物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中国短剧应用程序ReelShort多次上榜苹果应用商店榜单,中国自研游戏产品连续多年海外收入超千亿元……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创新创作,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可·穆勒在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提升,世界更加期待认识中国,这也使得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创新阐释备受关注。

清风拂面,千年古镇杨柳青秋意尽染。一座青石铺地的四合院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玉成号年画坊”店主张宏详细介绍着墙壁上挂着的每一幅年画。

锦鲤、仕女、团圆喜庆的胖娃娃之间,一张色彩饱和度更高,形象也更加“活泼”的飞龙年画格外特别。“这是我们基于传统老年画设计的龙年专属新年画《钱龙引进八方财》。”张宏说,飞龙、聚宝盆、金元宝等虽然都是传统的文化元素,但更为现代的线条和色彩,为老非遗增添了新活力。

杨柳青年画《钱龙引进八方财》的木版(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外国人来体验后,都愿意带上一只寓意财富和吉祥的‘钱龙’回家。”张宏说。

今年上半年,来华外国游客约为1100万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下半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1500万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随着外国旅行者进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增进了解中国文化、感悟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魅力不断彰显。

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表达”中被发现、了解、喜爱。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游戏《原神》,早已成为广受世界玩家喜爱的“爆款”。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游戏中众多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衍生的游戏情节令海外玩家印象深刻。

盏盏橙色灯火点亮夜空,殿阁楼宇间人们欢呼庆祝。来自安徽黄山、传承600余年的非遗鱼灯,在《原神》中被打造成一年一度的“海灯节”。“我和朋友们在这里留下了喜庆的节日记忆,我把去中国和鱼灯合影列入计划。”一位韩国玩家说。

得益于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广泛高效的国际分工为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的在地化传播提供了可能,让各国民众通过喜闻乐见的“新表达”读懂中国文化。

中国视频平台B站推出的原创动画作品《时光代理人》第一季播出后,被迅速译制为英日韩泰等多国语言,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这部动画的导演李豪凌介绍,负责主角原案设计的是韩国画师,美术总监和配乐师来自日本,制作过程中还邀请了多家海外公司参与。

“我们希望以海外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传达中国文化的情感内核。”李豪凌说,来自海外的美术和音乐团队让中国文化表达更加国际化,“海外观众对于这部作品没有陌生感,只有认知欲、新奇感”。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