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首次亮相广州

广州1月11日电 (张璐)1月11日,“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以下简称“展览”)在广州市员村工人文化宫悦·艺术馆举行。据悉,这是敦煌主题瓷画展首次亮相广州。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主题“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现场展出的60件套敦煌主体瓷画和2个敦煌瓷窟,吸纳敦煌元素,汇集巧匠新意,将敦煌壁画的神秘色彩展示在温润的景德镇瓷画之上,以高温颜色釉传承续写敦煌美学。

图为“千年匠心 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现场。 (广州市总工会 供图)

  岭南美术出版社名编工作室主任李斌表示:“敦煌壁画做到形似很容易,真正难在神似。创作者利用景德镇材料的特性和釉色的流动性,呈现出肌理的斑驳感,是真正走进了敦煌,同时又走出了敦煌,给我们展现了敦煌神秘庄严的气象。”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范敏祺透露,多年前他得知,敦煌壁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退化消失。为了保存这份艺术瑰宝,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敦煌文化,作为景德镇制陶人,他创新性地使用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作为绘画语言和技法,巧妙地将敦煌壁画的风采完美呈现于瓷画之上。

  范敏祺表示:“从陶瓷的特性来看,在绘画阶段是无法预知最终颜色效果的,只有经过烧制之后,作品才能展现出绚丽的色彩。”为此,范敏祺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封闭式创作和试验,严格把控颜料色彩、创作材料、烧制温度等关键因素,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最终才成功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敦煌瓷画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表示,此次敦煌主题瓷画在广州的首次亮相,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世纪对话。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总工会指导,广州市员村工人文化宫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港澳台侨人士献智献策助力福建泉州产业发展

泉州1月7日电 (吴冠标)“建议以展会为桥梁‘走出去’,探索在巡展所在地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海外仓中心,展示德化陶瓷文化、讲好泉州故事。”在7日召开的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上,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日本分会执行会长刘爱平如是说。

  刘爱平的家乡泉州德化有“世界瓷都”之称。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走进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互鉴、人文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德化陶瓷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白”。 吴冠标 摄

  如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刘爱平建议,以陶瓷为桥梁,通过缔结友好城市的方式,与国外知名陶瓷城市形成常态化互动,共同举办陶瓷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澳门福建青年联会理事长蔡思伟则指出,近年来泉州与澳门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他建议借助泉澳合作平台,推动泉州、澳门与台湾的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

  “可以结合泉州制造业优势、澳门旅游金融优势、台湾高科技优势,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打造两岸多元示范地。”蔡思伟说。

7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举行。 吴冠标 摄

  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也吸引了一批台湾青年来追梦、筑梦、圆梦。泉州市政协台商特邀嘉宾、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俊杰关注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并建议针对两岸市场需求,精准引进台湾特色中药材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两岸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当天,港澳台侨人士、异地商会代表还围绕时尚产业发展、建设“世遗之城”、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积极发言,为家乡泉州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瓷之都”吸引全球艺术家 技艺为媒促文化交流

丽水1月3日电(傅飞扬 吴琪琪)“2024年我最大的收获几乎都和中国有关,我在龙泉完成了3个月的艺术实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月3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来自奥地利的陶瓷艺术家乔尔吉·梅尔尼科夫受访时说。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的美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作为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龙泉青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龙泉将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客厅,使其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4年年初,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启动了“候鸟计划”(即国际艺术家驻场计划),吸引了100余位希望探索、体验龙泉青瓷技艺的中外艺术家前往驻场创作。

  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3月28日,“厚德秉贞——2024望瓯·陶溪川龙泉青瓷国际创作营暨国际青瓷艺术作品展”在龙泉举行,展出由3位特邀艺术家及24位中外驻场艺术家的作品组成,共计138件(组)。

外籍艺术家欣赏龙泉青瓷作品。龙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夫妇戴夫尼·科里根和吉尔斯·隋夫伦的作品,以大胆、夸张的表现风格,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

  “因为釉色和材质不同,一开始融合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去看了各种龙泉青瓷作品,并与很多艺术家进行了交流互动,逐渐得到启发,才完成了作品的呈现。”戴夫尼·科里根表示,龙泉这座城市很美,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他们未来还会来龙泉创作。

  此次展览的驻场艺术家中也不乏龙泉本土青瓷手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忠仁便是其中一员。

  “无论是展陈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次展览与我们以往对龙泉青瓷的认知都有很大不同,对造型的呈现也不再局限于罐子、杯子等传统造型。我认为这有利于未来龙泉青瓷的创新,为龙泉青瓷从业者的创作带来更多参考和选择。”汤忠仁说。

  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表示,放眼全球,才能吸引世界目光,“希望通过国际创作营和中外作品展等形式,海纳百川、融会中西,加强龙泉青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良性交流,让海内外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亲身体验陶瓷艺术在龙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眼下,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2025“候鸟100+计划”第二期正公开征集全球驻场艺术家,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龙泉青瓷文化传承创新,加快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在福建泉州展出

泉州1月2日电 (记者 孙虹)“一白独秀 瓷韵同源——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2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幕,167件精品陶瓷从两岸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于此间集中展出,尽显中华瓷韵之美。

  《雀羽生辉》《神话》《悟空》……本次精品展分为“瓷韵同源”“匠心独具”“瓷艺新章”三个单元,通过细腻的制作工艺、精美的雕刻以及生动的造型,完美演绎了白瓷千年匠心之美,充分展示两岸精深的陶瓷文化。

1月2日,“一白独秀 瓷韵同源——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在福建泉州展出

 “两岸陶瓷艺术虽各具特色,但根脉相连。”在台湾陶艺家赖智忠看来,德化白瓷温润如玉、洁白如雪,既有观音、弥勒等佛像造型的经典之作,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雕塑;台湾陶瓷则风格多元,既有传承传统工艺的古朴器物,也有结合现代审美与创意的陶艺作品,体现了台湾陶瓷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探索。

  “陶瓷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陈明良告诉记者,本次精品展汇聚闽台两地精品,为两岸陶艺工作者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希望两岸陶瓷工作者能借此加深交流,携手共进,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据悉,本次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将持续至2025年3月1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雅集、社教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到陶瓷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乡愁是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

过了元旦就是年,每逢佳节倍思亲。2024年12月,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远在美国的95后陶瓷艺术家王家琳非常兴奋。

  她已经和所在城市的一家艺术中心约好,春节前夕,为当地儿童及家长举办一场介绍中国春节起源和习俗的文化活动。她说:“在贴春联、包饺子中表达团圆和祝福,中国春节文化寄托着人类共同的情感。”

  对她而言,春节给远在上海的外婆打电话拜年更是必不可少。

  在王家琳的记忆中,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洒在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上,年迈的外婆从远处缓缓走来……这是她对家乡上海印象最深的画面。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她,将这些记忆一点点融进泥里,塑进坯内,填进釉中,用东方陶瓷艺术向世界讲述她的乡土故事,在东西文化融汇中,不断探寻陶艺的世界化创新表达。

  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大号圆框眼镜,王家琳说起中国陶瓷艺术如数家珍。她感叹于陶瓷的无限包容性,惊叹于陶瓷“柔软又坚硬”的特质,在她看来,陶瓷“是器也是气”,能历经风吹雨打站立几千年。

  王家琳和陶瓷的故事始于大学。本科时,凭着对陶瓷的热爱,她从营养科学专业转到陶瓷专业,先后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雕塑陶瓷系学士学位、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作品《春深、萱草和牡丹》。受访者供图

  26岁的她对陶瓷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在她眼中,陶瓷是有生命的。“我觉得陶瓷不仅是器,也是气,艺术家的一呼一吸都能通过它体现。陶土可以抓住所有的细节,你的指纹,你的呼吸,都会非常鲜明地烙印在陶瓷的形态上,肉眼可见,呼吸可闻。”令王家琳沉醉其中的是,自己那些或深沉或细腻、或张扬或含蓄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陶瓷表现出来。

  在她的作品主题中,乡愁,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融在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中。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家乡为灵感,通过陶瓷这一媒介,将个人情感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她的作品《东安路》,从家乡辗转而来的梧桐叶叶脉清晰可见,用陶瓷做成的“梧桐叶”釉色细腻真实。片片“梧桐叶”悬挂在展厅中,盈盈摇曳,仿佛正在等待一阵从故乡吹来的风。

  东安路是她从小在上海居住的地方,路上金色的梧桐叶铺满了她的记忆。而在“梧桐叶”的背面,写满了思乡的中文古诗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这些文字和诗句前,参观者纷纷驻足停留,久久凝视。

  “我把对家的思念嵌入了陶瓷。”王家琳说,起初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游子”,希望像她一样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看见这些作品时,唤起对家的思念。

  随着驻足观看的人增多,她发现,不少外国人对这些东方陶瓷和背后的诗句也很感兴趣。他们认真倾听,深受打动,频频点头。“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王家琳说,陶瓷和诗句成为一种媒介,激起人们思乡的共鸣。

  王家琳在上海东安路长大,也从东安路走向世界,用她的陶瓷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将中西文化加以融合进行世界化创新表达。

作品《朱一琪与我》。受访者供图

  在王家琳眼中,中国山水和中式园林,是体现中国含蓄美的元素,在系列作品《自我沟通》中,她将中式山水的自然形态与西方艺术中对人体结构的美学相结合,以人体形态和肌肤质感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在材料和形式上,王家琳尝试加入彩色玻璃、铁制品、铜制品等不同材料,将它们融合在陶土的素坯里,尝试进行不同温度的烧制。表面裂痕与开口的设计,象征着与内心情感的对话。而假山元素的坚硬与人体肌肤所展现的柔软,映照着陶瓷“坚硬而又柔软”的特质。

  王家琳时常感叹,“陶瓷是特别有意思的材料,它可以从柔软的泥、水中成型,从无到有,又在干燥后变得坚硬,直到完全干透的时候,轻轻一抱便化为齑粉,从有到无”。

  在王家琳心中,陶瓷是表达爱与情感的媒介,借由艺术所传递的情感是世界通用语言。她希望通过这个媒介,向更多人传递这份真诚与善意。

  2022年,在波士顿的一个公共公园里,王家琳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行为艺术。如茵的草坪上,她将自己制作的像手掌一样的陶瓷碎片铺开,寓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邀请公园的游客近距离观赏。

  陶瓷的形状正是她手掌的一部分,每一个前来交流的观众,都能获得她制作赠送的陶瓷片。一些外国人把陶瓷片放在掌心里,细细体会与品味。温润的陶瓷片被握在不同肤色人的手中,就像隔着陶瓷与她握紧了手。

  后来渐渐有人拿着不同的东西和王家琳交换,有刚从海边捡的贝壳,还有在鹅卵石路上拾到的漂亮石头,也有很多人在她的本子上写下留言与祝福。“他们来了解我的作品与故事,我们彼此尊重,于是有了交流与沟通。”在她看来,这种互动不仅是艺术的分享,更是情感的交流。“后来有不少人来问我,说能不能把掌心里的陶瓷片分享出去,我很开心。那一刻我感到陶瓷成了传播爱与尊重的媒介,在无声传递着温暖与感动,那种感觉很美妙。”

  说起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王家琳眼中闪着光,她期盼着有机会去景德镇,在那里与千年陶瓷来个亲密接触,“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我会一直热爱下去。”王家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金代河津窑枕入藏仪式

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国家博物馆24日在京举行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和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入藏仪式。

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 田雨昊摄

 2021年3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一件;2024年9月,深圳望野博物馆再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一件。

  望野博物馆三年内先后两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的河津窑珍珠地枕、河津窑三彩枕,皆产地明确,有考古信息可做对应,且都保存较为完整,纹饰清晰生动,型制独特。经专家研究,前者纹饰有葡萄叶的轮廓,是古代晋地葡萄流行的佐证,也是中西文化物质交流的体现,后者则具有宋代文人画风格。

  据了解,国家博物馆宋金时期的陶瓷收藏,主要集中于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等,而河津窑瓷器的收藏属于空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右)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 田雨昊摄

  入藏仪式上,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对其捐赠义举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这两件河津窑枕的入藏,对丰富国家博物馆馆藏体系,提升藏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社会人士能够积极向国家博物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好中华文化优秀成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高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

景德镇12月22日电 (记者 姜涛)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22日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产生的一批优秀获奖作品,展现了中国135所院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的成果。

12月22日,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在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供图)

本次御窑专项赛以“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为主题,围绕馆藏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再创IP“岁岁鸭”,全国高校参赛选手们围绕御窑数字IP角色设计、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数字动画短片设计、旅游区数字交互设计等七个命题进行创作。

  22日举办的颁奖仪式上,IP、衍生品、动画、漫插、数字交互、短视频、空间设计七大组别的获奖作品相继展示,并举行7件“最具转化力作品”版权转化签约仪式,标志创意成果迈向产业化。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品控最精的官办窑厂,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其长期与民间窑场互动互补,共同促使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景德镇不断推动陶瓷产业特别是陶瓷文创产业向新发展,千年瓷都致力实现由“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蝶变。陶溪川“老瓷厂”变身创意工坊、陶瓷博物馆“文博热”火爆出圈、“岁岁鸭”这一蕴含千年陶瓷文化灵魂的创意形象IP一经发布便实力圈粉。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作品“考古鸭找朋友——御窑文化香氛仪”获该命题一等奖。“我们想做一个御窑文化的香氛仪,融合御窑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作为底座,增加一些氛围灯,让它看起来具有千年窑火这样一个文化意象。”参赛选手邓淋淋说。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表示,选手们通过数字艺术,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未来进行再创造,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种结合不仅让景德镇的文化焕发新生,也拓展了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可·波罗主题展览在蓉开展 再现丝路“传奇之旅”

成都12月21日电 (单鹏)“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21日在位于成都的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12月21日,“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图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的一幅木板油画吸引参观者

踏进具有欧洲中世纪特色的展厅,仿佛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观众被带回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今年是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以及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场展览为观众带来一场领略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视觉与文化盛宴。

  “马可·波罗的遗产超越了简单的探索,代表了丰厚的知识与理解交流,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与欣赏。”20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罗莉安表示,本次展览重申了马可·波罗遗产的持久价值,而且加强了意大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联系。

  此次展览汇聚了意大利和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囊括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青花瓷等多个品类。现场展出的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藏的《寰宇记》(又称《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复制件),曾是欧洲人了解东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印记还体现在瓷器之上。现场展出的一件明代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造型别致,这件八角香炉造型简洁大方,端庄古朴,曾被欧洲人认为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的瓷器器型之一,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荷兰人在德化定做的马可·波罗纪念品。

  此次展览还设置了VR体验区。观众通过高清影片和VR观看设备,沉浸式体验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副处长高达宁说,该展区未来将单独巡展至中国其他地区、亚洲乃至世界各地。

  此次展览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和四川博物院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丨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正式贯通。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铁器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运往西域,胡乐、胡舞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扁壶,留下了这段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这件北齐黄釉扁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别具一格,而壶腹两面还模印着西域乐舞图案。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土于中原地区,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乐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种翻帽,穿的是那种圆领或者是翻领的长袍。当时的人称为胡人的形象,跳的这种舞蹈,包括使用的乐器,可能最主要是来自中亚。

专家介绍,胡腾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独舞,黄釉扁壶上一名舞者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顾,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动态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横笛、铙钹;还有一人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历史乐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这种题材实际上在传统的中国陶瓷上是没有的。北朝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它的一种崇尚或者一种喜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题材,整个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发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创作者,根据黄釉扁壶定格的舞乐图,复原出了“胡腾舞”,作为常设剧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欣赏互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员 王璟:我们也是依据一些文献记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动作是提臀动胯,是当时的一个胡人的舞蹈形象。还有扬眉动目是我们扁壶上形象的最后一个。

观众 张琳婧: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现象。

来源:央视新闻

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启动

11月30日,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在四川省邛崃市启动。

本届柴烧艺术季紧扣“崃”的主题,分为“崃创”“崃享”“崃鉴”“崃学”“崃耍”“崃劲”“崃炫”七个子活动,涵盖了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主题分享会、特色展览、模拟考古研学、非遗手作体验、藏羌绣技艺、漆扇、文创市集展销、传统拉坯比赛等内容。

开幕式上,中国古陶瓷学会与邛崃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为“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设立后,邛崃市将借助国家古陶瓷研究顶级平台,整合各级专家的力量,开展邛窑考古调查,加大力度收集整理海内外有关邛窑的资料和信息,逐步建立研究信息库,编辑出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表示,此次邛窑主题分享会是时隔40年后全国古陶瓷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邛崃市再次聚首,期望通过此次盛会,邛窑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探索符合邛窑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邛崃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邛崃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邛窑十方堂非遗文化城市特色片区,全力推进文物资源的价值转化,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特征、邛崃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为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提供重要文化内涵支撑。

据悉,此次活动将延续到12月5日,后续还将陆续呈现开窑仪式、线上直播柴烧艺术作品品鉴活动等精彩内容。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