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件(套)匠心之作讲述何为“中国好手艺”

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日前在京开幕,展览汇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中国好手艺展”秉持“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学术标准,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苏绣作品《九龙图》让人惊艳,作者运用精湛的刺绣技艺,以仿古真丝绢为底,巧妙地融合了平针、乱针以及创新的螺髻针法,通过精细的针法模拟传统笔墨效果,成功复现了南宋画家陈容所绘的纸本画作《九龙图》。

  陶瓷作品《如梦令》以古代词牌《如梦令》为创作灵感,塑造了三个古代文人形象,并将德化传统花卉、鸟兽塑作手法融入古代文人赏石、戴花、笑傲林泉的意趣之中,与德化白瓷纯净温润的色泽和质感完美融合,体现了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寻求德化瓷塑的当代发展之路。

参展作品。 主办方供图

  作为“中国好手艺展”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意义在于,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和建筑、环境、陈设等现代居住环境相配合,更要讲究工艺与艺术的平衡,不是说一味追求细致就是最好的工巧。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所用的器物上都寄托了一种精神内涵,强调器物和人一样要气韵生动,要神完气足,这就是“器韵”。

  据悉,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至5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工艺美术双年展呈现创新与传统之美

北京4月23日电 (周锦麒)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携手主办,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

  本次工艺美术展征集作品多达2307件(套),经评审有809位作者的720余件(套)工艺美术精品展陈,作者中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院校教授,以及中青年艺术家等新生力量。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者阵容,为展览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创意与活力。

正在进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内容涵盖玉器、陶瓷、织绣、漆器等十余个门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陈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时间大多都集中在2020年以后,更加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创作人的匠心。

  时代匠心,既有应时代而生的创新性,也有顺匠心而存的历史性。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汝荣和其女儿钟婉尧于2023年制作的《穆桂英挂帅》陶塑,把传统戏服的服饰图案触入到陶艺创作之中,加上以绘画形式运用釉彩描绘图案,“以画入陶”也是作品的特色,绘画与陶塑结合独创了“绘塑技艺”。整个作品打破了石湾陶塑单纯的表现,综合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和平面与立体设计的巧妙结合,使得作品兼具具创新性和历史性,开创了石湾公仔制作的新领域。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同样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是《中华战舞》瓷塑,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志荣创作,它通过瓷塑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歌舞”,这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通常在节日庆典中表演,象征着驱邪迎祥、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从湘绣《山中之王》到角雕《九州同庆》,双年展的工艺美术作品通过独有的形式,表达着对于国家的热忱,体现着淋漓的情感。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的工作人员张子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双年展表达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对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新的一个水平。“它(双年展)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也能够看到创作者对于新形式、新材料,新工艺的一些探索。”张子璇说。

正在举行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周锦麒 摄

  展览中,无论是古朴的陶瓷、华丽的刺绣,还是典雅的漆器,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色彩与装饰,诉说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审美理念。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工艺美术,以其独有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彰显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值得世代珍视与传承。这场跨越时空的展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品质家居吸引采购商选购

广州4月23日电 (记者 孙秋霞)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23日在广州开幕,本期以“品质家居”为主题,线下展览总面积51.5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4735个,参展企业10313家,展览题材包括家庭用品、礼品及装饰品、建材及家具等。

4月23日,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在广州开幕

本届广交会第二期突出“大家居”概念。在建材及家具板块,首次设立集成房屋专区,展出活动房屋、模块化房屋、可拓展房屋等产品;在家庭用品板块,设计新颖的餐厨用具、日用陶瓷等琳琅满目;在礼品及装饰品板块,造型独特的家居装饰品、节日用品等吸引采购商选购。

  当日,记者在节日用品展馆看到各式各样的圣诞装饰品。上海东浩新贸易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苏锷告诉记者,本届广交会公司带来的展品以节日装饰品为主,包括圣诞倒计时立柜、圣诞音乐盒等,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我从20世纪90年代参加广交会至今,见证了公司客户从欧洲逐渐拓展到美国。针对欧美客户的使用习惯,我们设计了不同款式的圣诞礼品,价格均在20美元以内,希望今年在广交会能够认识更多的新客户。”苏锷说。

  在日用陶瓷展区,来自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的参展商带来了款式多样的餐具、茶具、花瓶等。

  福建省德化臻南陶瓷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苏昆仑告诉记者,本届广交会公司带来了1000多个新品,包括工艺美术陶瓷、日用瓷以及树脂工艺品等,主要目标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当天上午已有多个采购商过来咨询洽谈,希望本届广交会能够成交更多订单。

  进口展方面,本届广交会第二期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2家企业参展,其中包含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79家企业,占比约68%。土耳其、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埃及、日本、越南、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展团,集中展示餐厨用具、家居用品、礼品及赠品、建材家具等。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5月启幕 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深圳3月24日电 (记者 索有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24日发布公告称,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定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线下设置8个展馆,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出版集团、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具体执行。

第二十届文博会于2024年5月在深圳举行(资料图)。

 本届文博会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举办的一届重要展会。本届文博会将进一步转型升级,着力凸显交易功能,进一步提升文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和推动品牌力建设,努力打造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有力交易实效的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会,成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化盛会,为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建设文化强国、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注入新动力。

  本届文博会秉承“综合展+专业展”的办展模式,其中综合展包括文化产业综合展(A、B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专业展包括国际文化贸易展、文化消费·文旅融合展、艺术设计·时尚生活·文化科技金融展、影视·版权·游戏电竞展、非遗·工艺美术展。

  根据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和产品交易需要,本届文博会将围绕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关注度高的行业,计划在各专业展馆内设置多个细类专业展区,突出展会的前沿性和高端引领性。包括:“文创中国”展区、国别展区、国际头部品牌机构展区、文化产品进口贸易展区、文化出海展区(新设)、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创项目孵化展区(新设)、“文博会礼物”展区(新设)、人工智能展区(新设)、文旅新业态展区、文化服务业展区(新设)、户外文旅和运动展区(新设)、文化科技金融展区、广电视听展区、电影工业展区、新闻出版展区、版权交易展区(新设)、游戏电竞展区、潮玩文化展区(新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老字号展区、工艺美术展区、乡村文化振兴展区(新设)、艺术与设计展区、时尚生活展区(新设)、文化产品直播展区、演艺博览交易展区、“文博食尚寻味中华”展区、国际美食展区(新设)等。

  此外,云上文博会平台(文博会官网www.cnicif.com、微信小程序“文博会+”及“文博购”线上商城)将按照展馆展区分类展示文化产品和项目,强化网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数智文博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启动 打造文创消费新场景

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徐婧)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20日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启动。今年,大赛首次增设“AIGC视觉”和“社教研学课程”赛道,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本届大赛设置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AIGC视觉、社教研学课程、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等6个赛道,系统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物资源、创新产业、数字经济、教育等跨界融合,打造文博文创消费新场景。

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立新指出,大赛致力于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利用”,通过创意设计将文物的历史价值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助力提升首都文化消费品质。

  2025年大赛创新采用“月度推优—季度评选—年度决赛”模式,通过常态化筛选与阶段性聚焦,提升创意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效率。今年,大赛采取“专家评审+大众评选”,引入观众点赞、公众投票等线上互动环节,遴选高质量参赛作品供市场筛选,促进文创产品设计能力提质升级。

  今年的赛事配套政策同步升级,围绕文创全链条孵化,构建“政府统筹、多元协同”体系,依托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深入挖掘北京地区文物及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为参赛作品提供全流程服务,推动项目实现“研发—转化—推广”闭环。

  大赛特别设置中轴线和长城文化主题设计赛道,引导创作者从遗产的空间格局、建筑艺术、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设计城市文化伴手礼、主题IP衍生品、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推动世界遗产的现代化表达与生活场景应用。

  针对年轻群体文化消费新趋势,大赛首次增设“AIGC视觉”和“社教研学课程”赛道,其中“AIGC视觉”赛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鼓励创作文博IP动画短片、虚拟场景漫游等数字内容,探索“技术赋能+流量驱动”的文化传播新路径;“社教研学课程”赛道聚焦互动课程、研学教育产品,推动博物馆教育功能向体验化、场景化延伸。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向文博单位、文创企业以及媒体机构发出号召,持续用力打造中轴线、大运河、长城等文化IP;深化“文化+科技”战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创产业生态;推进“博物馆+教育+演艺+旅游+商业……”等系列措施,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场景。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柬埔寨姑娘在中国的绿色建筑“求学记”

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柬埔寨留学生王淑心正为毕业设计全力冲刺。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已在天津大学度过八年时光。即将毕业的她,计划回到柬埔寨,把参与中国乡村振兴项目过程中积累的绿色建筑经验,运用到柬埔寨乡村的未来建设中,助力家乡发展。

“建筑不仅是设计房屋,更是为未来设计生活。”王淑心这样描述她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八年来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深入参与了中国的乡村振兴项目。从本科开始,王淑心便对绿色建筑和乡村振兴充满兴趣。正是这种热爱,让她在绿色建筑领域不断深耕。

图为王淑心(左二)参加2024年天津大学留学生文化节。(天津大学供图)

王淑心的本科毕业设计聚焦于中国乡村的绿色建筑发展,研究低碳环保技术如何在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乡村振兴策略让我非常受启发,尤其是在低碳环保和绿色建筑方面的成就。这些经验对柬埔寨乡村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王淑心说。

在研究生期间,王淑心积极参与了多项乡村振兴项目,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参加福建晋江市2023年全国大学生乡村设计竞赛项目。她与三位中国同学组成团队,共同为福建晋江市前洪村的规划、景观和老旧房屋改造提出设计方案。在竞赛中,她负责室内外设计,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其中。最终,他们的设计方案荣获了第二名。

在中国学习与实践的经历,让王淑心对柬中两国乡村发展的差异有了深刻的体会。“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开展的村落建设,已经进入低碳环保和美学结合的阶段,而柬埔寨的乡村建设还处于满足基本需求的阶段。”她特别提到,“中国用光伏板打造低碳建筑,而在柬埔寨,光伏板更多是为了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这种发展理念的差异,让我更想把中国的经验带回家乡。”

除了对建筑的热爱,王淑心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特别喜欢中国多民族的风俗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瓷器文化。她的导师贡小雷认为,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加深了王淑心对中国建筑设计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她积极参与福建晋江前洪村和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园的乡村振兴项目,展示了她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通过与团队的合作,展现了她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025年3月,王淑心在景德镇学习做陶瓷。(天津大学供图)

王淑心计划毕业后将中国的绿色建筑理念带回家乡柬埔寨。她的目标是进入一家中国设计院工作。“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柬埔寨投资,会中文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柬埔寨的乡村建设中,为更多人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中国的乡村振兴经验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在柬埔寨实现同样的改变。”王淑心的梦想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成功,更是用绿色建筑连接柬中两国的乡村,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泥火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 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作为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函关窑”的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崔红涛梦想用“函关窑”制作技艺,讲好新安故事,展现黄河文化中的新安魅力。

地处黄河之滨的新安县,有着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自唐末五代以来,以“新安窑”为代表的新安窑火,千年传承不息。

如今,在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过去烧陶制瓷留下的窑址,仍然是随处可见,村周边的山坡上也到处散落着陶瓷碎片。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在烧制陶瓷时保护陶瓷的容器“匣钵”所砌成的围墙、房屋,勾起人们对当地过去烧制陶瓷的盛景无限遐想。

这里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周边几百公里范围内,鼎盛时期,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小洛阳”之称。

今年49岁的崔红涛就出生在离甘泉村不远的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对于当地烧陶制瓷的地域文化,更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可以说连小时候玩的玩具,都跟陶瓷有关。”崔红涛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熏陶,崔红涛从小就对陶瓷行业很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更是把陶瓷作为一种爱好,有机会就会到产地,或者是展销会上看上一看。

2016年前后,生意上正处转型期的崔红涛,开始谋划二次创业。这时候,他从朋友处了解到,新安县发现了紫砂矿产资源,而且储量大,品质优。与此同时,当地还成立了紫砂产业协会,助力行业发展,一批紫砂匠人也应运而生。

“真是瞌睡给个枕头,本来我就喜欢这个行业,听这么一说,干脆就做紫砂吧。”崔红涛说。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比理想骨感的多,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种“骨感”更是常伴其左右。

在江苏宜兴,紫砂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从采矿,到泥料,到烧制,到包装,再到销售,都可以交给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去做。

但在新安县,由于紫砂产业刚诞生不久,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配件,一个包装盒子,都需要紫砂匠人自己去解决。

“而且也没有啥成例可参考。”崔红涛说,这也就意味着,紫砂产业的几十道工序,需要他反复实验,才有可能成功,“比如紫砂泥性的确定,练好的泥能不能烧出想要的紫砂壶,得一次一次摸索。”

在位于新安县畛河西路的崔红涛工匠创新工作室里,连接一楼展厅和二楼工作室楼梯处,有一处高约5米、宽约3.5米的格子状屏风,上面摆满了紫砂做的函关盏。乍一看去,壮观又不失文艺范儿。

“这都是烧坏的函关盏。”崔红涛说,一直以来,陶瓷行业都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痛,“因为不掌握技术,这中间有半年时间,一个都没烧成,连着两个烧窑师傅都不干了,‘他们觉得拿工资没有干成事,老不好意思。’”

庆幸的是,挫折并没有击垮儒雅中透着几分文弱的崔红涛。相反,更激出了他的热情和斗志,“一定要干成!”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解决烧制难题,崔红涛没少往宜兴跑着找师傅;在烧制每一窑的每一个夜晚,他几乎都会守到凌晨两三点;每次外出,回到新安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回家,而是到窑厂看看。

正是这种坚持, 2019年,从“新安窑”里走来的“函关窑”窑火正式燃起。“之所以取名函关窑,主要是因为新安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的所在地。”崔红涛说。

新安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又被称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还存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汉函谷关、千唐志斋等众多文化遗存。

新安县委提出,要把展现黄河文化魅力作为主线,做强天下黄河文化地标,持续擦亮“新安文旅”品牌。

作为一个文化文创企业,崔红涛也一直在琢磨,该如何依托新安“泼天”的“文化财富”,实现更大担当。

4年来,他将紫砂融入到新安县闻名全国的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黄河紫砂澄泥砚产品,并依托新安“汉关文化”“和合文化” “千唐文化”,创意开发出了系列澄泥砚产品;将变色牡丹制作技艺融入到紫砂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变色牡丹紫砂壶、紫砂杯等文创产品……

目前,函关窑已形成了黄河紫砂澄泥砚、紫砂茶具、函关盏茶器、陶器等四大产品体系,产品成品率大幅提升,年产值也达到了数百万元。

与此同时,他还与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函关窑陶瓷实训基地,为新安紫砂陶瓷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紫砂陶瓷行业的期待,也是崔红涛的梦想。他梦想函关窑能继承新安窑的千年窑火,以函关窑制作技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中,为新安叫响陶瓷紫砂文化名片,展现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具有新安特色的黄河故事,添薪赋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第十八届京港北京茶博会4月18日开幕:春茶唱主角,非遗添风彩

4月18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简称“京港北京茶博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作为“北方春茶旗舰展”,此次茶博会展览面积达 2.4 万平方米,共设置 1300 余个标准展位,吸引了 700 余家茶叶茶具企业参展 。其中,西湖龙井、恩施玉露、福州茉莉花茶、大佛龙井等 10 余个国内知名产区纷纷组团亮相,展示各地特色春茶。更有十数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亮相,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现传统制茶技艺的独特魅力,为这场春茶盛会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春茶唱主角,消费热度高

北京,作为全国春茶消费的重要风向标,在北方春茶市场占据着核心地位 ,吸引着各地茶商与消费者的目光。此次茶博会,无疑成为了春茶展示与交易的绝佳舞台,现场春茶消费热度持续高涨。

在西湖龙井展团,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等10 家核心产区龙头企业带着 2025 年西湖龙井新茶展出,吸引众多消费者驻足品尝、咨询购买。

除西湖龙井外,大佛龙井、安康富硒茶、泰顺三杯香、霍山黄芽等各地名茶也纷纷亮相。大佛龙井凭借翠绿的外观和持久的栗香,吸引众多消费者品尝;安康富硒茶因富硒土壤孕育出的独特风味,让观众直呼 “喝到了大巴山春天的元气”;泰顺三杯香春茶在茶艺师的冲泡下,芽叶舒展,呈现 “一沉二浮三沉” 的美妙舞姿,不仅让消费者品味到春茶的鲜爽,更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

不少参展商表示,开展之后,前来咨询、购买春茶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成交量可观。一位来自浙江的茶商兴奋地说:“这次带来的春茶很受欢迎,尤其是几款明前茶。

非遗传承,为茶叶注入人文内涵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翟虎渠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文化破圈” 已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茶博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本届茶博会不只是茶叶盛会,更是非遗文化的展示舞台。

在西湖龙井展区,戚英杰、卢江梅、周生德等 10 位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齐聚现场,通过冲泡演示、产品讲解、品鉴互动等形式,与观众展开热烈交流。他们手法娴熟,从投茶、注水到出汤,每一个步骤都精准而流畅,将西湖龙井 “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湖龙井展团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安排十位非遗传承人同场展示,是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与观众的互动,展现西湖龙井制茶记忆的“活态传承”。这种 “活态传承” 强调非遗在原生环境中的动态延续,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实践实现传递、传播,保持其“活着” 的 “活力” 状态 。

同样的 “活态传承” 也在福州茉莉花茶展团精彩上演。非遗传承人王德星现场演示 “茶花拼和” 技艺,与北京茶客交流互动,演绎非遗魅力,展现非遗活力。

本次茶博会将持续至4月21日,为期 4 天,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中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等联合打造。现场展品丰富多样,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六大茶类等各地特色茶品 ,以及紫砂壶、陶瓷茶具、银壶、茶服等各类茶具及茶周边产品,还将举办宋式点茶斗茶大赛,“与子同袍茗动天下”汉服模特大赛,,万人评茶邀请赛等 10 余场活动,全方位满足茶友的多元需求。

第十八届京港北京茶博会不仅是春季茶交易的 “超级市场”,让消费者能够一站式购买到心仪的茶品与茶具,更是茶文化传播的 “立体课堂”。西湖龙井、福州茉莉花茶等展团掀起的非遗传承 “活态风”,既展现了大师们的匠心独运,又彰显了茶的多元魅力,为北京茶叶市场注入了文化与商业的新势能。

来源:东方网

消博会观察:应对挑战 中企创新“出海”拓市场

海口4月17日电 (记者 张茜翼)“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既是挑战,更是国货品牌崛起的机遇。”正于海南海口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上,老字号品牌南京牌肥皂的负责人黄勇向记者表示,将借助这一开放平台结识更多海外客商,让中国优秀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舞台。

  面对当前美国对全球贸易伙伴滥施关税造成的影响,中国企业正以创新为驱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不少以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品牌正通过消博会这一国际舞台,加速全球化布局。

  作为中国景德镇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景德镇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五年参展消博会。该公司战略策划中心主任占小明说,消博会为企业提供了对接国际市场的优质平台,帮助企业快速把握海外需求,直接对接全球采购资源;目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陶瓷产品已在国际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

  金伯利钻石则在消博会推出“春藤蝶影”高级珠宝新品,通过细腻刻画藤蔓花卉,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文化内涵。金伯利钻石集团副总裁王长春称,品牌以东方文化为根基,融合当代设计理念,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作品。

  “拓展海外市场时,要注重‘知彼知己’。”在王长春看来,企业既要深入调研目标市场需求,做好市场细分和定位,也要以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知名度。

  对于年轻品牌而言,创新成为其开拓海外市场的核心动力。

  凭借自主研发能力和全产业链优势,海南手信品牌“滋游记”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食品创作。该品牌主理人林先凯表示,“滋游记”已推出雨林秘境、小岛假日、东坡悦礼、老街茶事等IP系列产品,以创新方式传播海南地域文化,将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未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结合。

  此外,行业协作也成为中企“出海”的重要推力。本届消博会上,多家企业代表共同发出“出海”倡议: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以设计激活文化基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深化与全球各国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确实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但我们不被动等待。”首次参加消博会的远大健康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企划总监苏利称,公司一方面重新进行市场布局,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市场开拓力度;另一方面重组国内销售团队,深耕本土市场,以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我们对未来有信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