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河北为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10月10日,“磁州窑、邢窑、定窑、中国北方瓷都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协同立法”新闻发布会在磁州窑发源地邯郸市峰峰矿区召开。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进行省内协同立法。这是河北省首次开展设区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今年9月25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保定市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四市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有了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 大量珍贵秘色瓷亮相

杭州10月11日电 (林波)10月1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日,主题为“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展览同步举行,展出350件(套)文物,其中有150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量珍贵秘色瓷。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始终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政策,在五代十国动荡不堪的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

  秘色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座丰碑。

10月11日,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 林波 摄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介绍,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亦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广泛传播。

  以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为例,据临安区博物馆馆长鲍伟华介绍,这种源自北方的皮囊壶造型,是吴越国与辽国等游牧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充分展示了双方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10月11日,民众在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观看秘色瓷海棠形盘。 林波 摄

  此外,该展览还展出了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形盘的组合。该组合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展出的稀有器型,展现了古代独一无二的制瓷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展陈面积6220平方米,展览文物种类包括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水晶、玻璃、丝织品及石构件等,系统展示了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让人充分认识吴越国在延续中华文明上的独特作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陶艺家在彭州:几百年前我一定是这里的烧窑工

1977年,台湾陶艺大师蔡荣祐在台中雾峰成立陶艺工作室。42年后,其子蔡兆庆从台湾来到四川彭州,在碗厂坡古窑遗址旁重燃窑火,相继推出以彭州地域风貌为创作灵感的“龙门四季”“湔江蓝”系列作品。近日,蔡兆庆接受电话采访,在谈及和彭州的缘分时称,“自己上辈子或许就生活在这里。”

2019年7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陶艺爱好者示范烧窑。(受访者供图)

  蔡兆庆自幼随父亲学习陶艺,“住家和工作室在一起,起床看到的就是陶瓷,父亲做陶瓷,我就在旁边玩泥巴”,回忆起与陶土为伴的童年,他笑称,“玩着玩着就会了。”

  2019年5月,蔡兆庆受邀来彭州“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交流陶艺,首次来彭州的他被当地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泥料、矿石吸引,几个月后,他决定扎根彭州,专注在地化的陶艺创作。

  蔡兆庆的工作室坐落于彭州海窝子古镇,这里地处龙门山脉,彭州人的“母亲河”湔江穿境而过。“推开窗,就能看到湔江,眺望远方,龙门山尽收眼底”,蔡兆庆描绘他身边的彭州美景,“这里的春天植物萌芽,万象更新;夏天,湔江水呈现一片湛蓝;秋来山上的银杏满树鎏金;冬季雪后天晴,龙门山的雪景一目了然。”

  蔡兆庆用陶瓷语言记录自己眼中的彭州:将彭州阳平观的幽深竹海融入“竹节系列”品茗杯,以龙门山的四季更迭为灵感创作“龙门四季”茶具,用“湔江蓝”系列作品定格夏天的湔江水……

2024年4月,蔡兆庆的“湔江蓝”系列作品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出。(受访者供图)

  在彭州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让蔡兆庆和这里的联结越来越深,他常和家人戏称自己几百年前一定是彭州的烧窑工。在他看来,彭州与台湾气候、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烧制过程,也拓宽了自己的创作空间,“我在台湾烧某一种效果有时烧不好,但在这里用同一方法,成功率高很多。”

  除了彭州山水,蔡兆庆也从大陆其他名山大川中觅得灵感。回忆起早先的创作经历,他说,“我父亲年轻时每年至少来大陆两次,积累了很多摄影作品”,看过父亲所有作品的蔡兆庆从中获得很多创作思路,他不断尝试釉色融合,希望将大自然的颜色还原于器具中。于是,九寨沟的水、敦煌的沙、茶卡盐湖的镜面倒影被一一记录,“寨沟绿”“敦煌釉”“茶卡盐”等作品相继问世。

  如今,蔡兆庆来彭州已五年,除了找到自己的陶艺天地,他也结交到不少“陶瓷好友”。“当地老一辈陶瓷人听说有台湾人来这里做陶瓷文化推广,都很乐意带我去找泥料跟矿石”,蔡兆庆举例,研制“湔江蓝”就用了当地矿工提供的铜矿。当地65岁的陶瓷师傅黄明兴也加入蔡兆庆的工作室,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

2024年2月,蔡兆庆在四川彭州为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制作花器展品。(受访者供图)

  “一年365天,我至少有330天都在工作室”,蔡兆庆表示,自己平时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泥巴做出想要的效果。眼下,他正结合彭州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特性,创作名为“蜀红”的系列作品,希望未来大家提起陶瓷,不仅想到景德镇,也会想起彭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触摸”数字古陶瓷 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

福州9月30日电 (洪燕)30日,“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在位于福州市烟台山的大观美术馆开展。展览充分利用线上平台、VR展览、数字博物馆等前沿技术,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旋转、缩放乃至“触摸”数字古陶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制作工艺,感受闽台两地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为参观者在“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体验宋元陶瓷VR数字系统。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宋元时期的古陶瓷更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璀璨见证。本次展览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闽台两地民间珍藏的宋元古陶瓷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不仅赋予了古陶瓷艺术新的生命,也让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近距离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原的陶瓷。

本次展览策展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郑则凌副教授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展览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实现传统古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并展示了海峡两岸宋元时期古陶瓷艺术的全新面貌;也将作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延伸的侨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让世界共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图为“数字艺匠”闽台海丝古陶瓷文化3D数字博物馆公益展上,利用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三维展台吸引参观者。

  展览期间,两岸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还将围绕古陶瓷的历史、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展开交流与探讨,加深人们对闽台海丝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加。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从9月30日持续到11月15日,为游客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