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都”吸引全球艺术家 技艺为媒促文化交流

丽水1月3日电(傅飞扬 吴琪琪)“2024年我最大的收获几乎都和中国有关,我在龙泉完成了3个月的艺术实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月3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来自奥地利的陶瓷艺术家乔尔吉·梅尔尼科夫受访时说。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的美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作为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龙泉青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龙泉将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客厅,使其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4年年初,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启动了“候鸟计划”(即国际艺术家驻场计划),吸引了100余位希望探索、体验龙泉青瓷技艺的中外艺术家前往驻场创作。

  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3月28日,“厚德秉贞——2024望瓯·陶溪川龙泉青瓷国际创作营暨国际青瓷艺术作品展”在龙泉举行,展出由3位特邀艺术家及24位中外驻场艺术家的作品组成,共计138件(组)。

外籍艺术家欣赏龙泉青瓷作品。龙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夫妇戴夫尼·科里根和吉尔斯·隋夫伦的作品,以大胆、夸张的表现风格,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

  “因为釉色和材质不同,一开始融合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去看了各种龙泉青瓷作品,并与很多艺术家进行了交流互动,逐渐得到启发,才完成了作品的呈现。”戴夫尼·科里根表示,龙泉这座城市很美,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愉快,他们未来还会来龙泉创作。

  此次展览的驻场艺术家中也不乏龙泉本土青瓷手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忠仁便是其中一员。

  “无论是展陈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次展览与我们以往对龙泉青瓷的认知都有很大不同,对造型的呈现也不再局限于罐子、杯子等传统造型。我认为这有利于未来龙泉青瓷的创新,为龙泉青瓷从业者的创作带来更多参考和选择。”汤忠仁说。

  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表示,放眼全球,才能吸引世界目光,“希望通过国际创作营和中外作品展等形式,海纳百川、融会中西,加强龙泉青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良性交流,让海内外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亲身体验陶瓷艺术在龙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眼下,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2025“候鸟100+计划”第二期正公开征集全球驻场艺术家,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龙泉青瓷文化传承创新,加快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佳旅游乡村”之浙江溪头村: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

 新华社杭州11月30日电(记者段菁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徐夤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传承地,坐落在浙江西部山区的丽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以来,至今“窑火”不灭。

  不久前,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溪头村成为中国入选的7个乡村之一。

初冬,漫步于溪头村,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不在述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不熄,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依托青瓷文化,当地建立了“不灭窑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传承空间、现代艺术创作基地、瓷艺特色文化节庆等旅游品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很多在外烧制青瓷的师傅也纷纷返乡制瓷,这个偏远小山村慢慢热闹起来。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克萍是第一批回村复兴村庄的青瓷大师,她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溪头村不仅把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恢复光大,而且还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如今,溪头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溪头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古龙窑、青瓷作坊勾勒出溪头村底蕴深厚的传统人文风貌,那么竹建筑群、当代青瓷艺术馆等则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文意境。

  对溪头村村民来说,2016年10月1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灭窑火”活动在古龙窑边举行。而在村庄的另一头,“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启幕。

2013年初,策展人葛千涛带着11位建筑师来到宝溪乡。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乡村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

  “眼下,城市化带来的‘千城一面’现象正迅速蔓延至城镇乡村,而事实上中国的农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葛千涛说,漫山遍野的毛竹,是溪头村的特产,也是取之不尽的建材,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

  紧接着,设计师们联手用竹子打造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竹艺村落——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

在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志华看来,这些竹建筑用“最乡土的材料、最前卫的线条,在山乡作了‘最世界’的表达”,展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也成了该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爆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在这个浙西小山村,“青瓷”与“青竹”交互生长、和谐共融,构建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来源:新华社

龙泉剑瓷“闪耀”大上海

“十五年来,龙泉青瓷非遗文化底蕴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不断被传颂和发扬光大。”今年是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十五周年,一开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王建中和龙泉青瓷大师李震登台,娓娓分享了15年间的发展成果,感受龙泉青瓷在守正创新中绽放的非遗荣光。

为了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市近几年也在不断借助大师、工匠的力量,开展“国宝重光·再现经典”龙泉青瓷大系复刻工作。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作为专家代表,系统介绍了首批龙泉青瓷大系复刻的过程和成果,大屏上闪过一件件成功复刻的传世经典名瓷,仿佛跨越时光再现“天下龙泉”盛景。首批复刻的103件器物,由132名青瓷匠人参与制作,器物时间线涵盖五代至清朝。

“一次性创业补贴,免费的场地,免费公寓……龙泉的政策真的很给力,让我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龙漂”青年创客王森、“95后”女铸剑师邹琦用自己的创业案例,向大家讲述了龙泉这座城和在龙创业这群人的双向奔赴故事。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龙泉宝剑行业协会会长郑国荣、丽水职技院龙泉分院学生刘芷慧则以对话的形式,让人深刻了解了剑瓷产业发展现状和蒸蒸日上的美好未来。

据介绍,目前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人才队伍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仪式上,龙泉市委常委、副市长孔金峰介绍了“一所两院”的科研成果。去年,龙泉市复建运行龙泉青瓷研究所和落地运行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三大核心,针对性纾解剑瓷产业发展难题。

一年多来,“一所两院”通过开展系列项目研究,解决了许多关键共性难题,特别是在青瓷酒瓶泥的标准化、龙泉黑胎青瓷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化生产、高铝—莫来石质龙泉强化青瓷产业化技术研究等项目上取得标志性成果,有效助力龙泉青瓷创新性继承、科技性转化、现代化生产。

从“国之礼器”,到“日用美器”,龙泉剑瓷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圈粉”世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在仪式上宣布:全国首个手工技艺标识认证体系暨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手工技艺标识认证工作正式启动。

这也是国内首次针对陶瓷领域、刀剑领域开展的手工技艺标识认证工作,该体系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层级化的管理,为每件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手工艺品赋予一张专属标识,能为消费者提供直观、可靠的产品信息,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更能进一步保护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品牌价值,激发手工艺人的创作热情,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在产业推介环节,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陈阿金、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武率先登台,他们通过剖析百寿百福剑、青璧等“国礼”作品的灵感来源、制作过程等,与大家分享龙泉剑瓷成为“国礼”背后的故事,展示龙泉剑瓷匠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艺廊陶瓷总经理汤俊文、尚唐瓷艺主理人蒋俊杰、土人斋主理人陈燕波,则从日用瓷产业化和品牌拓市场的角度,生动分享了如何凭着“多一点创意”,将原本艺术化的剑瓷产品通过科技性的转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打造成新潮时尚的日用美器,“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世界各地”。

活动现场,龙泉市首次公开了剑瓷“出海”规划布局和海外新拓展计划。今年,龙泉市与浙江省二轻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借助二轻集团的资源平台优势,进一步畅通龙泉剑瓷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

据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华介绍,自双方开展合作以来,通过布点以美、意、德为主的海外展示展销点,以及海外注册商标、龙泉青瓷编入海关编码等系列组合拳,推动剑瓷产业由“商品贸易”向“文化贸易”转变,在第136届广交会上首次试水就拿下不少海外订单。

接下来,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将持续开发外销产品、深耕海外市场,以文化为媒,以贸易为纽带,通过“线上+线下”“海内+海外”“创意+渠道”“会议+展览”“平台+人才”的“5+”理念联动发展,携手龙泉企业创造更多的出口实绩,共同见证龙泉剑瓷出海的辉煌未来。

吆喝和推介文旅资源,也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一剑钟情·从瓷开始”旅游发布环节,龙泉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前来领略龙泉青瓷博物馆、宝溪乡溪头村、中国青瓷小镇、宝剑博物馆、沈广隆剑铺、宝剑小镇、望瓯·陶溪川、西街、龙泉山等自然文化美景,享受灵芝、安仁鱼头、茶丰泥鳅、城北牛肉、龙泉粉皮、查田馄饨、龙泉黄粿等美食体验。

龙泉市文广旅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为了迎接更多游客畅游龙泉,龙泉市还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龙泉市内外旅行社为龙泉带客引流,其中,组织游客前往3A级以上收费景区的,在过夜游奖励上进行叠加奖励,境外组团游客还要加倍奖励。

来源:农视网

浙江龙泉剑瓷奔赴上海: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进发

丽水11月23日电(傅飞扬)“我们始终坚信,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文化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龙泉作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国潮风’‘中式美学’的兴起,剑瓷产业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龙泉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11月22日,“世界非遗·龙泉记忆”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走进上海活动(下称: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浙江丽水龙泉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活动现场。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龙泉宝剑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龙泉剑瓷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典符号和鲜活样本。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像是一位文化使者,向世界诉说着本土文化的故事,同时也倾听着其他文化的声音,在交流互鉴中推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文全说,希望参与剑瓷走进上海活动的陶瓷行业及其上下游、关联性市场主体坚持开放互鉴,加强陶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陶瓷产业的跨界式合作。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实施剑瓷产业振兴行动,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兴剑瓷文化、壮剑瓷产业——“文润龙泉·臻致品质”文化品牌知名度日益升高,剑瓷产业营业收入、产业增加值分别以年均11.5%、9.4%的速度递增。

  剑瓷走进上海活动借力借势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嵌入式策划开展了启动仪式、剑瓷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对接、文旅推介为主要内容的“1+2”活动,搭建龙泉本土企业与行业大咖对话合作平台,助力剑瓷文化跨地域传播、跨界式联动,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0后”姑娘邹琦是一名铸剑师,从业以来,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龙泉宝剑进入年轻一代的视野,使他们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与工艺?

  “我尝试以龙泉宝剑为主题,设计并制作出了龙泉第一个以宝剑形式呈现的文创作品‘钱龙驾到’,并打造出项链挂坠、冰箱贴等多样化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收到了热烈反响。”邹琦表示,她希望引领年轻人从一件件小巧而富有创意的产品开始,逐步走进龙泉宝剑的历史长河。

  2022年以来,龙泉市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一系列青创政策,吸引了大批“龙漂”“龙青”前往逐梦圆梦,助力剑瓷产业焕发新光彩。

  “2022年底,我把工作室从景德镇搬到了龙泉,得益于龙泉推出的青年创业政策,我在龙泉安心创业,把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和中国大漆技艺相结合,受到不少客户的喜爱。经过两年的时间,我们的产品逐渐成熟,工作室从1个人发展到5个人,收入也逐步提升。”

  截至目前,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人才队伍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历史上,龙泉青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是国家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龙泉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坚定“走出去”,精准“请进来”,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剑瓷出口企业,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活动现场,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和龙泉企业代表郑氏刀剑,详细介绍了龙泉剑瓷“出海”规划布局和海外新拓展计划,共创龙泉剑瓷产业的美好未来。

  此外,剑瓷走进上海活动中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涵盖剑瓷文化研究、青瓷基础材料研究、文创产业提升等领域的12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约30亿元。

  22日至25日,“跨界融合·共创未来”剑瓷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对接活动集中展示龙泉73家剑瓷企业带来的600多款(套)剑瓷产品,涵盖酒器、餐具、茶具、香器、动漫刀剑、冰箱贴等丰富品类,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专业采购商参观交流。

游客拍摄龙泉青瓷。曹丹 摄

  从浙江县域出发,龙泉剑瓷奔赴上海,再由上海走向世界。可以预见,剑瓷之火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烧越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窑火不息 龙泉青瓷焕新

月饼状青瓷摆件、刻画月球表面形态的青瓷壶承供不应求;架起金箍棒、双手合十的青瓷悟空销量激增;各式青瓷盛具、挂坠出海参展,再续海上丝绸之路前缘……近段时间以来,龙泉青瓷频频出圈。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小城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传承千年窑火,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守正创新,潜心改良制造工艺,融合时代文化元素,开拓青瓷产业振兴之路。

振兴青瓷 续写千年传奇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时期,盛于宋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越窑、耀州窑、定窑等瓷窑的影响,以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著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全球唯一陶瓷类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龙泉得以传承。烧制龙泉青瓷的传统龙窑,依低丘缓坡而建,窑洞逐级向上,因形如卧龙而得名。数据显示,龙泉境内曾发现龙窑窑址400余处。随着液化石油气窑发展,以柴火为燃料的传统龙窑曾一度销声匿迹。如今,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在龙泉逐渐复兴。

青瓷烧制技艺也在龙泉焕发新活力。近年来,龙泉坚持“艺术瓷与日用瓷协同推进”的发展导向,加快推进瓷土标准化建设,研发新型陶瓷材料,同时以高能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018年以来,龙泉已举办六届世界青瓷大会,助推龙泉青瓷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上,共签约产业类、人才类等项目10个,涵盖青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青瓷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

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张平介绍,龙泉青瓷是本地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相关市场经营主体达4000余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当前青瓷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龙泉亟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去年先后揭牌,已开展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作品展览等各类活动60余次,参与者达数万余人次,一批科研项目达成合作。

数智破题 重塑产业结构

软件导入设计图纸,工作人员点击启动,通过激光照射或刀具雕琢,雕刻平台上的瓷坯表面快速显现出图案……在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的浙江得道云智能制造青瓷有限公司,数字智能制造工艺生产线将传统青瓷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起来。公司艺术总监吕悦介绍,按照传统方式,打样环节通常需耗费10天,涉及设计、泥塑、注浆、上釉等工序。样品一修改,又得重复一整套流程,而在这条生产线上,打样时间被缩减到1天甚至更短,提高了工艺精度和生产效率。

吕悦说,相比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的陶瓷产业,龙泉青瓷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龙泉青瓷产业面临从业人员数量不多、设计力量薄弱、生产智能化程度低等挑战,数字技术有助于破局。

今年6月,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就“推动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提出要求。早在2014年,龙泉就成立了青瓷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缩短坯体制样周期,帮助青瓷创客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2021年,龙泉上线剑瓷行业产业大脑。作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剑瓷行业产业大脑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显著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龙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设计到服务再到制造,数字技术正加快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多元化发展。龙泉鼓励企业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吕悦说,青瓷制造数字化并不意味要放弃手工技艺,而是双线并行,兼顾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以高品质青瓷提升品牌价值。

规范标准 巩固发展基础

数月前,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向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下了100吨瓷土购买订单。龙泉市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龙介绍,前期公司对标准化瓷土进行了试生产,结果显示品质稳定,成品率高。

长期以来,龙泉瓷土生产领域标准化程度不高,行业呈“小、散、弱”状况,缺乏统一生产标准,导致瓷土成分差异大,这制约了青瓷产业规模化发展。

2023年,龙泉加强瓷土原材料标准化建设,成立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强化青瓷材料标准化研究,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一系列举措让瓷土产品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帮助青瓷生产企业提质降本。

目前,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已研发出龙泉弟泥、朱砂泥、哥窑泥、铁胎泥、高白泥等五大系列14款产品,日产瓷土可达60吨。部分产品已供给青瓷生产企业批量投入生产。

瓷土原材料的标准化工作是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为产品拓展市场打开空间。邱张平介绍,产业向标准化转型的同时,龙泉青瓷坚持以开放姿态看世界、闯市场、走天下,把与海外市场“联姻”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

今年7月,龙泉市政府与浙江省二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浙江省二轻集团将依托集团外销平台,把龙泉剑瓷产品推向海外。

“从南宋到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一直是我国海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它能出口海外,风靡世界,凭借的是对技艺、造型的创新。我们要继承创新思想,而不是一味仿古。”吕悦说,随着向标准化、数字化转型,相信龙泉青瓷将在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来源:科技日报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首站在浙江龙泉启幕

9月23日,“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首站在浙江省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开幕。

据了解,“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是今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立项的国际文化传播项目。巡展的目的是弘扬“瓷的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来自世界各地汇集在中国的陶瓷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个案、加强学术交流,推动陶瓷文化艺术、产业以及陶瓷教育的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式,激发创新的活力。

  巡展从“2021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中甄选出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件(套)优秀作品,涵盖了陶瓷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艺术形式。巡展项目负责人吕品昌表示,青瓷是东方智慧的化身,是中国陶瓷文脉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选择浙江龙泉作为巡展的首站,有着重要的历史及实现意义——既是表达对龙泉青瓷发展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工匠们的敬意,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和龙泉市政府合作的具体体现。“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展览促进龙泉青瓷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为纽带,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共同打造院校与陶瓷产区合作共建的典范。”吕品昌说。

  展览期间,围绕《联系—教育与产业》主题开展了学术论坛、讲座和学院工作室艺术家创作表演三个板块的活动。国内外陶瓷高等院校及艺术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学者、著名陶艺家、陶瓷从业者、双年展获奖者代表,围绕着青瓷、艺术、教育与产业进行学术研讨。同时,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师现场展示“陶瓷粉古彩绘画”、“陶瓷刻花”、“现代青花绘画”、“拉坯表现“、”泥塑速塑“等内容,面对面分享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理念,以及现场展示独特的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段。

  此次“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龙泉站)”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龙泉市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到10月8日。(江亚萍/文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