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鄱阳湖水域元代船货遗址出土青白瓷标本超2万件

南昌3月5日电 (巫发阳)记者5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较多遗物,以青白瓷为主。在已经整理的部分标本中,青白瓷21962件,占98.9%。

  据了解,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鄱阳湖黄金山水域。2022年,鄱阳湖水位下降数十米,湖床大面积裸露,元代遗物暴露出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都昌县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庐山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陶瓷器、石器、铁器和铜器。陶瓷器以青白釉为主,少数白釉、黑釉、釉里红、青釉、龙泉青釉和酱褐釉。器形有瓶、罐、碗、盏、杯、灯盏、碟、炉、三足炉、荷叶形盖等。出水遗物的整体时代特征明显,青白瓷的造型、胎釉特征、装烧方式与装饰纹样,都与景德镇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出土的元代青白瓷高度相似。

图为江西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在鄱阳湖湖底的瓷片分布。(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张文江推测,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一处元代早期以装运青白瓷为主、少量吉州窑黑釉和浙江龙泉窑青釉瓷等水下船货遗址,遗址形成时间可能为公元1300年前后的20年。

  张文江表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是江西省第一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水下遗址。该遗址的出土遗物不仅反映了元代中国南方的瓷业面貌,还见证了景德镇元代窑业的兴盛和景德镇窑的巨大生产量。

  他还认为,都昌黄金山船货遗址见证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航运中心地位,实证了鄱阳湖是古代南来北往航线上的重要节点。遗址中出土的船货涵盖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吉州窑黑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青瓷,证实了鄱阳湖是浙江龙泉窑和江西吉州窑瓷器的重要航运节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瓷百咏”花开杭州 百件诗书画印瓷一展非遗魅力

“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开展。郭其钰摄

杭州3月4日电(郭其钰)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杰出的历史名窑。其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传统烧制融合了南北制瓷技艺,集青瓷技艺之大成。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人类非遗中陶瓷类的空白。

现场展出的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100幅书法、100幅绘画、100方印章、100幅拓片,以工艺美术的创新转换实现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表达。

观众欣赏青瓷作品。郭其钰摄

  “青瓷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是技艺的结晶,也是文脉传承的见证。此次展出的100件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青瓷匠人的心血和汗水,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技艺、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故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陈爱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展示和传播青瓷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热爱青瓷艺术,推动青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展览总策划、《家风·孝道》系列丛书主编韦一介绍,“青瓷百咏”项目是该丛书继“孝道百咏”“兰花百咏”“天使百咏”等文化工程后推出的第四个“百咏项目”,旨在将青瓷文化、兰花文化、家风文化巧妙融合,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龙泉市党委政府、行业协会、百名青瓷大师、民间力量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创新传承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丽水市文旅推介活动在京举办

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持续升温,已成为当下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也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一大亮点。各地文旅部门抢抓时间窗口,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揽客各显神通。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和文化之都,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积极加入了这一轮的“宠客大战”。2024年新春来临之际,丽水市应邀来京做文旅推介,以“直播+文旅”的方式展示了当地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独具特色的美食特产、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名胜,并通过“花式”宠粉的方式向广大游客发出了新春邀请函。

作为积淀深厚的文化之都,丽水有众多文化遗产,并随着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的不断结合,变得越来越生活化、现代化。以“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为例,其中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唯一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龙泉青瓷“不灭窑火”烧制出的青瓷龙宠,也有着“有龙则灵”的美好寓意;龙泉宝剑自春秋时期便已扬名,象征着“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品质,其衍生文创小宋剑(茶刀)亦颇受欢迎;青田石雕也衍生出了用以出生、入学、就业、成家等重要时刻的“人生七章”。此外,畲族三公主身上的凤凰装,以及由青年演员胡爽娃表演的松阳高腔也颇具地域与民族风情。

丽水9个县(市、区)各具特色,堪称一步一景。在“木玩之城”云和,可以徜徉于仿若童话世界的蔷薇城堡中,重返自由自在、不设防的童年时光,将每一个女孩子都宠成小公主; 在莲都的古堰画乡,可以用画笔描摹青山绿水,刻画乡愁;在仙都缙云,可以感受仙境奇缘;在遂昌县人人会武术的旗山侠隐庄园,可以圆了心中的武侠梦;在青田龙现,可以体验稻鱼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兼具的侨乡特色的中国年;在遂昌金矿,可以抱金砖、沾财气,祈愿来年“抱富”;田园松阳的山间民宿,百余座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最后的江南秘境”让游客在秀山丽水中完成身心的休憩与治愈。

推介现场,丽水准备一系列诚意满满的宠粉礼包。其中,“齐乐龙龙”宠粉礼包包含景区门票、民宿酒店住宿券、文创产品和畲族三公主的旅拍券;“合不龙嘴”物产盲盒礼包则是来自绿水青山最好吃的年货;“龙颜大悦”新春旅行优惠礼包共计20万份,总价值达2560万元,关注“丽水文旅”号,点击“丽水文旅”即可领取,进一步展现了丽水实力宠粉的诚意。

“丽水就是这样一座充满爱和宠你的城市。”节目的最后,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飞飞向全国游客发出了邀请,“丽水有满眼青绿、乡村烟火、世界繁华。丽水和你隔着唯一的距离,就是出发,出发吧,来丽水,我们在秀山丽水等着宠你!”

来源:中国日报网

武汉科技大学举办2023陶瓷艺术设计教育院长论坛

中国日报11月27日电 11月25日上午,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2023陶瓷艺术设计教育院长论坛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幕。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武科大师生共百余人围绕中国陶瓷艺术设计进行交流探讨。

在开幕式上,湖北大学名誉院长董继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徐铭、中国陶瓷杂志社主编李川、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致辞,祝贺武汉科技大学办学125周年,表示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的举办将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在学术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知识体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分享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与行业互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中元,阐述从自然山水到精神家园;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长学,畅谈陶瓷艺术的审美质地;清华大学教授吴强,讲述陶瓷新意象。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在《釉彩画艺术与当代设计的融合》的专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代表作《繁星点》《荷之东方》《敦煌印象》《破晓》等,阐述了高温釉彩画利用工艺手法和写意绘画,追求“意无限、象天成”的造境之美和精神表达,是现代性、艺术性和科技性相融合的实体表现。

同天,在画千艺陶艺基地举行了《管家庆釉彩画艺术》新书发布会和釉彩画作品展。(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程毓)

来源:中国日报

“越窑青瓷·中国瓷源”首届“上虞窑”开窑节在浙江绍兴上虞开幕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以坚致、不朽和独特的魅力,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喜爱。

为扩大越窑青瓷影响力,提升瓷源文化小镇知名度,助力“青春之城”建设,11月18日,“越窑青瓷·中国瓷源”首届“上虞窑”开窑节在浙江绍兴上虞举行。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于此,探究越窑青瓷文化的传播、发展、融合新路径。

“上虞以‘文化+城市’为抓手,运用好、发展好曹娥江文创走廊、浙东运河文化带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等资源。”上虞区委副书记、区长金进富表示:“上虞将以此次开窑节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物化、活化、转化文章,加快文、研、旅、产等多业态融合,加大文旅产业项目招商和激励政策支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上虞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胡华良在致辞中提到,“今年以来,绍兴文旅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绍兴文化遗产资源上下实功夫、下深功夫,先后在高质量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遗产,特别是越窑的保护与复兴力度,持续支持上虞扩大‘瓷之源’影响力,助推青瓷文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意文化,正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会上,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故宫出版社签订文旅与文创IP设计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多层次合作,共同助推上虞文化影响力向更高层次集聚。

对上虞而言,这次开窑节恰逢其时,展现上虞传承保护青瓷文化,重塑青瓷之源形象的决心。近年来,上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开展系列青瓷保护工作,延续越窑青瓷文化底蕴。

为推动越窑青瓷文化学术研究,上虞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虞工作站。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李伟东与绍兴市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银苗一同为上虞工作站揭牌。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越窑青瓷研学游线路——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上虞博物馆、东山景区、瓷源文化小镇、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一路的看、学、感、悟,助力上虞越窑青瓷文化传播。

在开窑仪式环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宣布“上虞窑”开窑,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开窑祈福。窑门打开,匣钵开启,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清丽的越窑青瓷映入眼帘,嘉宾、游客共同见证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有效传承。

据悉,与会嘉宾会后还参观了非遗集市,参加了专题研讨会,就文化价值、非遗保护层面助力“上虞窑”品牌塑造,为上虞越窑青瓷产业经济链的发展打好基础,打响上虞越窑青瓷文化发展“金名片”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

陶瓷界耀眼的黑珍珠–吉州窑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丰富的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创烧与断代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这些器物多满釉,碗釉色晶莹润泽,开冰裂细纹。

元代乳白瓷设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卷唇、深腹、外黑内白釉碗、盘、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壶、鼎、杯和器盖等。芒口、底足矮内凹.为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

类别与纹样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木叶、玳瑁、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堆塑和绞胎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青瓷类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和开创性的开光手法

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施一“化妆土”,再烧一层酱褐釉。釉不及底,碗内衬贴五六块高岭土,以免叠烧时搭釉。这些产品的烧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黄釉瓷器在尹家山岭、上蒋岭、茅庵岭等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较坚,数量很少,与吉州窑的胎质相同。主要器物有莲瓣纹高足杯、刻画缠枝暗花碗、浅腹盘、鼎炉、圈足盘、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开冰裂细片。盘、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红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莲瓣纹高足杯似五代期间烧造,其他器物均见于江西省南昌、清江、东乡和新干等地宋元墓。从胎釉分析,应是吉州窑烧造。有的如仿龙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釉色青中泛黄。乳白釉瓷类。

绿釉瓷类

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吉安市该县把“保护和开发吉州窑”列入2004年该县21件大事之一,将其建设成为赣中历史文化名镇名窑游览区,让更多人一睹千年古窑的风采。

位于吉安市永和镇西侧的吉州窑是宋元时期国内外著名的民间烧瓷窑场,窑场内遗存的24座窑包如山似岗,文物丰富,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2001年,吉州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一场重要会议之后,总书记到千年瓷都看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前几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次来江西,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总结当下,启迪未来,引人深思。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先后两次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又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殷殷嘱托,一字一句,既是为千年瓷都擘画的发展蓝图,也蕴含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邃思想。

保护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镇有冶陶史2000多年,官窑史1000多年,御窑史600多年。光阴流转,千年窑火渐渐熄灭,瓷都该往何处去?

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瓷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考察调研中,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谆谆告诫。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尊崇,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翻开《福州古厝》一书,可以看到习近平作的序:“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在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科学理念引领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发展

如何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宏阔的思想,也有具体的方法。

2013年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2020年在广东潮州考察时强调,“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2022年在山西平遥古城考察时要求,“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3年在江苏苏州考察时强调,“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今日的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被“活化”,为千年瓷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明互鉴

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一件件耀古烁今的精美瓷器,凝结着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和载体,瓷都景德镇因此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金名片。

“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2019年孟夏时节,面对来自“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精美文物,习近平主席的妙喻,给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同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各方宾朋一起观看唐朝传统迎宾礼,邀法国总统欣赏古乐《高山流水》;参观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埃及卢克索神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既展现一个亘古亘今、日新月异的中国,又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带来的底气,我们正昂扬自信走在自己的路上。

策划:杜尚泽

撰文:施芳

编辑:韩文鋆

校检:朱利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视觉:虞东升 徐亮 李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首站在浙江龙泉启幕

9月23日,“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首站在浙江省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开幕。

据了解,“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是今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立项的国际文化传播项目。巡展的目的是弘扬“瓷的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来自世界各地汇集在中国的陶瓷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个案、加强学术交流,推动陶瓷文化艺术、产业以及陶瓷教育的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式,激发创新的活力。

  巡展从“2021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中甄选出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件(套)优秀作品,涵盖了陶瓷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艺术形式。巡展项目负责人吕品昌表示,青瓷是东方智慧的化身,是中国陶瓷文脉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选择浙江龙泉作为巡展的首站,有着重要的历史及实现意义——既是表达对龙泉青瓷发展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工匠们的敬意,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和龙泉市政府合作的具体体现。“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展览促进龙泉青瓷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为纽带,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共同打造院校与陶瓷产区合作共建的典范。”吕品昌说。

  展览期间,围绕《联系—教育与产业》主题开展了学术论坛、讲座和学院工作室艺术家创作表演三个板块的活动。国内外陶瓷高等院校及艺术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学者、著名陶艺家、陶瓷从业者、双年展获奖者代表,围绕着青瓷、艺术、教育与产业进行学术研讨。同时,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师现场展示“陶瓷粉古彩绘画”、“陶瓷刻花”、“现代青花绘画”、“拉坯表现“、”泥塑速塑“等内容,面对面分享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理念,以及现场展示独特的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段。

  此次“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龙泉站)”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龙泉市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到10月8日。(江亚萍/文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新华网

让世界艺术交融互鉴,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即将开幕

第四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回顾

2021年11月27日-12月11日第四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暨国际陶瓷柴烧作品展在清控人居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艺术节以“柴烧·溯源·承启”为主题,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主办。

此次展览收到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格兰、西班牙、挪威、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阿根廷、秘鲁、希腊、土耳其、克罗地亚、以色列、拉脱维亚、塞尔维亚、匈牙利、印度、新加坡、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柴烧艺术家的近230件套原创柴烧作品。组委会邀请了国内外专家评审团从中选出金奖2名、银奖5名、铜奖10名、优秀奖20名、入围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

此次柴烧艺术节的入选作品较往届形式更为丰富,涵盖实用生活器皿、雕塑、陶艺、装置等艺术形式;风格更为多元,有传统柴烧、吉州窑木叶天目、建窑窑变、实用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既有西方当代艺术设计,又有东方传统美学设计,本次展览呈现了当代柴烧艺术的最新发展,为广大柴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次国际化视野的柴烧文化之旅。

展览期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还举办了“柴烧与教育的融合”的主题论坛,旨在以陶艺教育为本,汲取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维度形成的优秀陶瓷文化,推动中国传统陶瓷柴烧艺术创新发展。

2023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

自2015年“首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举办以来,已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专业化的柴烧艺术节,规模涵盖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亚洲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场集陶瓷文化、学术研讨、艺术交流、产区推广等功能于一身的柴烧峰会。本次柴烧艺术节以“柴烧·鉴往·致行”为主题,是在历届柴烧节的基础上,尤其是全球在经历新冠疫情后重启新生活,对过往的审视,对未来的思考,并付诸于行动。

“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于2023年9月13日至10月20日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红河州文旅产业链、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建水紫陶产业学院、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承办,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汉光陶瓷艺术馆、建水县紫陶协会、上海东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办,并得到了几十所海内外高校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自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开始,组委会便邀请各大陶瓷产区联合共同举办该项陶瓷艺术盛会。目前,上海国际柴烧艺术节已经成为陶瓷学术、行业尤其是柴烧界的品牌艺术节。得益于前四届柴烧节的成功举办,组委会得到了20多所艺术院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和其它艺术机构的支持,国内(含港澳台地区)累计参展艺术家700多人次,国外参展艺术家300多人次,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逐渐提高了柴烧艺术在国际陶瓷领域中的艺术地位。

本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组委会与云南省建水县政府合作,共同举办“2023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指导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将国内外柴烧陶艺家、高校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大咖齐聚一堂。本次柴烧艺术节邀请了20位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将在云南建水举办为期2周的“建水紫陶国际创作营”,另有国际柴烧作品大赛、展览、柴烧专题研讨会、高校陶瓷教育研讨会、建水紫陶的推介会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

“2023第五届上海—云南建水国际柴烧艺术节”旨在将柴烧艺术节继续做成国际影响力大、专业性强的陶瓷艺术盛会,为各国陶瓷艺术家提供文化相互交流,技艺相互切磋,谈瓷论艺的舞台。本届国际柴烧艺术节将更加凸显专业性、国际化,提升柴烧作品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将柴烧这一古老的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高校陶瓷教育结合,提升陶瓷产区结构、推动陶瓷艺术品市场,加强国际化交流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同时,也希望将云南建水推向全国走向国际,逐步将其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陶瓷生产集散地。

来源:中国日报

“魅力·凝脂——德化白瓷精品展”亮相天津博物馆

天津9月29日电 (王在御)正值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节日文化盛宴,天津博物馆经过精心策划,又一新展“魅力·凝脂——德化白瓷精品展”于28日开展。至此,天津博物馆可供观众观看欣赏的展览达到13个。

图为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坐像。王在御 摄

该展由天津博物馆联合福建博物院共同主办,共展出204件/套德化白瓷精品,近20件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展览分为“窑火千年”“器以载道”“匠心塑韵”“梯航万里”“中外融通”“续写传奇”六个单元,通过窑址出土标本、馆藏传世精品、沉船出水同类型文物、现当代德化瓷塑作品等展品系统阐释了贯通古今的德化白瓷发展史及艺术特色。同时,结合海外博物馆收藏情况将德化白瓷这一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外销瓷名品进行了充分展示,再现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光辉篇章。

该展策展人高英爽表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交往的重要贸易品,德化窑产品外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德化陶瓷的行销足迹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再到欧洲,并深入欧洲大陆地区,引发了欧洲人民对中国陶瓷的极大追捧,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珍品’。”

图为明代德化窑白釉带座八角香炉。此类型炉被西方收藏家称为“马可·波罗香炉”。王在御 摄

  德化白瓷以质取胜,白若凝脂,其中人物瓷塑最具艺术感染力。晚明时期德化窑涌现出众多瓷塑名家,如何朝宗、林朝景、陈伟等,他们所塑各类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天津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将馆藏明何朝宗款白釉观音和首次展出的陈伟款白釉观音与福建博物院所藏精品相呼应,完整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德化瓷塑艺术瑰宝,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德化白瓷经久不衰的独特韵味。

图为张晓茜女士带着孩子在展厅内欣赏精美的德化白瓷。王在御 摄

  张晓茜女士正带着孩子在展厅内欣赏精美的德化白瓷,并为其逐字解释。她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值‘双节’假期,我就带孩子来到天津博物馆熟悉历史、欣赏文物,也更新孩子的知识库。毕竟孩子才是社会的未来,要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秋、国庆假期,走进天博,共鉴德化白瓷之艺术魅力,共述无限精彩的中国故事,共续中外互通、美美与共的精神文明。(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