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钧韵”品“钧美” 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将盛大启幕

9月9日,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禹州举行。来自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称,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5日上午九点在该市神垕钧瓷文化主题公园隆重举行开幕。

本届钧瓷文化旅游节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许昌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禹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节会品牌,钧瓷文化旅游节自2004年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11届,已成为钧瓷产业成果展示、商贸洽谈以及钧窑学术交流、业界和大众感悟“钧韵”、品鉴“钧美”的盛会。今年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以“传承千年窑火,绽放钧都神韵”为主题,聚焦以钧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瓷产业和文旅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展示禹州工艺美术陶瓷产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创意、新形象、新成就。

近年来,该市以钧瓷文化为名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围绕“阳春白雪、国之重器”和“走进百姓、融入生活”的发展方向,实施精品战略、品牌战略,推动钧瓷企业品质化提升、规模化聚集、产业化发展,钧瓷产业已成为该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目前,该市钧瓷生产企业达到300余家,年产销钧瓷220多万件(套),年产值26亿元,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钧瓷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据了解,本届钧瓷文化旅游节共安排4个单元16项活动,包括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中国钧瓷及美术陶瓷博览会、河南省“大唐钧窑杯”陶瓷雕塑大赛、开窑品钧瓷、360全网“抖一抖钧瓷魅力”、非遗大集、全民艺术集、媒体采风、同业考察、中国钧瓷研学游、“三都”房展、“三都”车展、品味“三都”、购物“三都”等活动。(图片/张雨帆)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白·德化瓷”展会亮相马来西亚掀起“陶瓷热”

2023年2月11日“中国白·德化瓷”专题展会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威金字塔购物中心盛大开幕。福建德化县35家陶瓷企业联合展出含大师艺术瓷、家居日用瓷、出口工艺瓷等高品质白瓷产品,全方位展示德化陶瓷的浓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

2月11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威城,民众参观陶瓷展览。冯慧薇摄

展会中,陶瓷艺术大师现场进行雕塑创作,精妙的手法和传神的作品让在场的观众也跟着屏息凝神,沉浸于东方传统艺术的美学之中;在摆满茶具、摆件、花盆和诸多文创陶瓷作品的展台前,外国友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各陶瓷企业也积极对接前来观展的各类贸易商、采购商、博物馆、收藏家等洽谈合作,还与当地陶瓷原料和供应链企业深入交流,探索开拓德化陶瓷产业新的供应渠道,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提供新的机会。

2月11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威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县长方俊钦(右4)与嘉宾在开幕仪式上合影。 冯慧薇摄

德化县县长方俊钦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福建德化的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以白见长,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赞誉为“中国白”,入选厦门金砖会晤国宴瓷和国礼瓷,被全球40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

2月11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威城,民众参观陶瓷展览。冯慧薇摄

方俊钦说,2022年,德化陶瓷产值突破500亿元。对德化来说,陶瓷既是主导产业,更是民生产业,现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全县35.6万人中,每3人就有1人从事和陶瓷相关的工作。如今,德化陶瓷产业已形成瓷土开采、瓷泥加工、模具、釉料、花纸、成品、装备、包装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陶瓷产品差异化发展,目前形成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大师瓷三大板块,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破题高科技陶瓷发展,成立高科新材料陶瓷产业中试研究院,开展微晶玻璃陶瓷、陶瓷空气过滤器、陶瓷手机背板等产品研发。2023年,德化将启动实施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五年行动计划,提高陶瓷产业高度和竞争力,力争到2027年把德化陶瓷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

方俊钦表示,随着RCEP的落地生效,德化陶瓷制品对东南亚各国出口增长迅速,2022年德化与14个RCEP成员国家中的12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出口额增长1.5倍,对东盟国家出口额增长2.5倍,2022年1-9月,德化对马来西亚出口577万美元,同比增长324.29%。

此次展会为期三天,是德化县首次以陶瓷企业组团的方式出国举办专题展会。方俊钦说,

希望通过此次对接,充分地展示出“中国白·德化瓷”的浓厚文化底蕴和精湛陶瓷技艺,让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近距离感受“世界瓷都·德化”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魅力。

谈及选择马来西亚作为德化陶瓷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枢纽的原因,方俊钦表示,马来西亚优势明显,比如华裔人口较多且有一定市场、多元文化推动各族高接受度、多语优势能进军其他国家、经营成本低、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友善等。除了进军东南亚,马来西亚也能协助德化陶瓷更好地进军欧美市场等其他区域。换言之,若陶瓷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马来西亚则可以是陶瓷经济进军国际市场的“翻译官”与“催化剂”。

来源:德化县融媒体中心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推介会在法兰克福举行

8月29日,参观者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欣赏展品。(新华社发 李帅摄)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德国推介会30日在法兰克福举行。

此次巡展于28日在法兰克福开幕,为期三天。福建德化县携90余件德化白瓷精品出展,展品涵盖艺术瓷、家居日用瓷、出口工艺瓷等高品质白瓷产品,全方位展示德化陶瓷的浓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

“这次展会上的白瓷作品品质很高,精彩绝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自德国的艺术史学博士马丁·施密特-马京在参观展览时表示。

8月29日,参观者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欣赏展品。(新华社发 李帅摄)

法兰克福市议员施特拉·舒尔茨-努尔驰在推介会上致辞表示,新冠疫情后,德中两国文化和贸易的“春天”重新到来。不少中国游客到法兰克福观光购物,助力了当地经济增长,希望这次的文化交流能进一步促进两国友谊发展。

德国兰斯巴赫-鲍姆巴赫市市长米夏埃尔·默茨表示,希望德中两国未来继续加强陶瓷文化交流,促进深层次合作。

推介会上,德国柏林新克尔恩博物馆接受了德化县捐赠的白瓷作品,该博物馆将继续收藏德化白瓷作为陈列展品。

8月29日,参观者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上欣赏展品。(新华社发 李帅摄)

福建省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说,未来5年,德化将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白瓷展,为“中国白·德化瓷”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这次巡展作为新华社发起的“中国品牌全球行”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促进世界各国民众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助力中国品牌更好地走近全球消费者,促进产业与品牌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互鉴。

来源:新华社

云南迪庆:“非遗”黑陶薪火相传促发展

 中新网迪庆8月29日电(黄兴鸿)“我儿子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执意回家烧制黑陶,现在他的技术超过我了。”29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藏族黑陶(下称“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如说是。

  迪庆州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交汇处。当珍批初家所在的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进藏的必经之路。该乡以烧制黑陶而闻名,2008年,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图为“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为胚体塑形。 黄兴鸿 摄

  当珍批初介绍,他是家族里第七代黑陶烧制师,7岁从艺,至今53岁一直从事该职业。每月烧制一批约70件器物,包括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炉、酥油灯等。

  出生于1992年的拉茸肖巴,9岁开始跟爷爷格玛定主学习烧制黑陶,2012年他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读书,毕业后决定回家与黑陶打交道。“家人当初希望我考公务员或留在大城市发展,不过后来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拉茸肖巴介绍,他从小就喜欢黑陶,上大学后打开了眼界,想通过创新让黑陶产业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

图为拉茸肖巴在精心打磨杯子胚体。 黄兴鸿 摄

  传统的黑陶制作主要分选料、加工、烧结三大步骤。原料是当地的红土,胚体塑形主要使用木制工具拍打完成,之后将晒干的红泥胚置于空地上用柴火烧至黑亮如漆。

  “柴烧成品率约75%,我也尝试用电烧、气烧,成品率可达95%。”拉茸肖巴介绍,他不断改进原料,使黑陶成品更为润滑;不断丰富器型,使其集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加入体验项目,满足游客的需求。

  “十几年前,尼西一带仅有少数几户人家烧制黑陶,现在有超过90户在烧制。”拉茸肖巴解释,这与黑陶成为国家级“非遗”产品及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图为游客参观尼西黑陶产品。 黄兴鸿 摄

  随着游客的增多,拉茸肖巴等黑陶从业者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去年,拉茸肖巴收入十余万元,今年旅游复苏来了不少游客,全年收入预计达30万元。拉茸肖巴表示,他会不断钻研黑陶烧制技艺,积极拓展市场,并申请评选“非遗”传承人。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达摩鲁卓介绍,迪庆州的黑陶、藏香、唐卡等“非遗”产品,与藏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不错的市场基础;随着“旅游+非遗”的兴起,进一步推动这些“非遗”产业发展,亦让从业者实现增收,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国驻华使节参访江西景德镇 感受千年陶瓷文化

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近日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

2023年6月17日,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参观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延续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的创新。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综编自中新社)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左)在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交流。

景德镇被誉为“千年瓷都”,有着2000余年的冶陶史、1000余年的官窑史、600余年的御窑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图为驻华使节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参观。

驻华使节在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内参观。(图片来源:中新网)

多国驻华使节在参观景德镇御窑厂南麓遗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6月17日晚,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塞浦路斯、佛得角、意大利、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津巴布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参观邑空间、周末市集、陶瓷艺术工作室等地,感受古老陶厂和当代艺术相结合的魅力。图为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右一)在陶溪川邑空间内欣赏一件瓷器。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左一)在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与来自法国的女艺术家(右一)交流。

驻华使节在游览陶溪川周末市集。

6月18日,江西景德镇,来自约旦、意大利、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图为外国驻华使节在观看展品。

6月18日,驻华使节在欣赏陶瓷文创产品。(图片来源:中新网)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崇祯    尺寸38.5cm

     青花瓷瓶一对。这些瓶子每个都有一个圆形的身体和一个长管状的颈部,中间有一个凸起,并立在一个厚脚环上。两者都以“过渡”风格绘制。第一个瓶子在下灯泡周围装饰着一位绅士,穿着儒雅的圆领长袍和带翼的帽子,拿着一个 在他的左手上的办公室。一位恭敬的仆人拿着一个托盘走近他,托盘上放着一个装有三支箭的箭瓶。中央人物身后是两名仆人,他们手持长杆上的大扇子,后面还有两名仆人,手持长杆上的权杖,类似于长杆上的权杖。围绕这些人物的是花园景观,场景的末端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彩。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底座是上釉的,但没有标记。
第二个瓶子的一侧显示了四个人聚集在一匹跛腿的鞍马周围。一个人拿着一把折叠的阳伞,另一个人拿着马的统治,第三个人靠在他的杖上,第四个人拿着一根伸向马的棍子。所有的人物都穿着帽子,交叉长袍,系在腰部的裤子和靴子。另一边,一位头戴官翼纱帽的书生,在侍从手下拿着扇子,正与另一名戴檐帽的男子交谈。另外两名仆人站在不远处,拿着包括一匹布在内的礼物。围绕这些人物的是风景,场景的结尾以典型的“过渡”风格标记,有一排旋转的云。三朵西洋花,可能是郁金香,装饰在脖子上,并在顶部重复。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永乐    尺寸34cm

      黄花菜瓶 陶工在这个梨形的玉壶春瓶玉壶春瓶的两侧画了开花的黄花菜,每个瓶上都有一只蝴蝶盘旋。在中国,香味浓郁的百合传统上象征着和谐与团结。他们在这里的自然主义描绘受到墨水和 彩色小幅面画。这种设计在幸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并且非常巧妙地执行。每片叶片状的叶子和花瓣边缘都用更浓的蓝色勾勒出轮廓,并用淡蓝色水洗填充。在蝴蝶的描绘中也实现了类似的蓝色渐变。这种对釉下钴颜料的出色控制是最好的永乐青花瓷的特征。

 产地:中国景德镇    年代:明代宣德    尺寸28cm

瓷碗,釉下青花,四周喷果。重叠的莲花板从脚上升起,在脚上喷花。边缘下方的水平铭文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胭脂彩茶壶 清乾隆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乾隆款珐琅彩开光题诗山水图瓶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清康熙款黄地珐琅彩缠枝莲开光花卉纹碗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又如《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

清乾隆款珐琅彩双环耳瓶

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斗彩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

斗彩海马纹天字罐明成化

明朝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天”字,俗称天字罐。

斗彩松鼠葡萄纹大碗    清康熙

清朝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明成化款斗彩高士图杯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三种不同风格的工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风格迥异却能相互提携,争奇斗艳中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动画面,故名:逗彩。

清雍正款斗彩攒花纹小碗

  从各种资料来看,明清两代关于“斗彩”与“五彩”的称谓没有区别,凡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合绘的器物统称五彩。足见古代瓷书中五彩的内涵非常广泛。清乾隆以后,受《南窑笔记》的影响,逐渐出现“斗彩”、“填彩”、“五彩”之称,但对斗彩的理解大不相同,使用“豆彩”和“逗彩”。当代学者对彩瓷的研究科学化了,根据彩料和工艺方法除青花外又划分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胭脂红

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主要以郎窑红、豇豆红、祭红、胭脂红等最为名贵。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胭脂红釉灯笼尊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洋彩折枝花卉纹合欢瓶

   胭脂红釉灯笼尊,线条挺拔秀美,收放中自带弹性,韵律非常,釉色精良莹润,色泽娇媚妍丽,令人叹为观止,胭脂水釉又称“红金”,只有在釉水中潺入纯金才会发色明艳,这是单色釉瓷器典范之作。

雍正款胭脂红釉碗

 胭脂红釉,其实也叫金红釉,因颜色似胭脂而得名,是一种自带皇家气度的釉色。
       这样别致的带有紫色调的红,之所以并不算多见,是因为在调色时加入黄金作为着色剂,造价昂贵,唯有盛世才得以烧制。虽然在康熙晚期就已经有了胭脂红釉,但是胭脂红釉并非中国传统釉,是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由于科技含量高,需手工吹釉,二次烧制成形,工艺复杂繁琐,也导致了成品率低,没有大规模烧制。直到乾隆时期,工匠们才真正掌握了这其中的技术,将胭脂红运用自如。

【名称】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类别】瓷器
【简介】
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陶瓷颜色釉–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茶叶末釉罐   清道光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雍正,乾隆两朝最为所重,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珍赏。最广为流传的是清代寂园叟<<陶雅>>中的这段文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泥釉料专家方豪教授1989年发表的著名学术论文<<茶叶末结晶釉主晶相的研究>>中表述 “茶叶末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晶釉之一,茶叶末釉其标准样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棕黑色底或绿黑色底釉中泛现一种错落自然,金光灿烂的黄绿色晶点。茶叶末的烧成难度较大,低温阶段用氧化气氛烧制,到980℃左右以后,若转为还原气氛烧制,则发墨绿色晶点俗称”蠏甲青”。若继续氧化烧成则发黄色晶点俗称”鳝鱼黄”。

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花浇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清雍正款茶叶末釉弦纹瓶

 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在烧制这种釉色瓷时称其为“厂官釉”。这种厂官釉瓷系仿直隶厂官窑的缸、钵类粗瓷的造型,以优质白瓷代替缸胎,制作精细,一丝不苟,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釉色瓷。

清雍正款茶叶末釉纸槌瓶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记载了这段文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