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为经济复苏注入信心与动力

2023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秋季)博览会(简称“2023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12日起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2023中国厦门国际茶包装设计(秋季)展览会(简称“2023厦门国际茶包装设计展”)同期启幕。

本届展会设有品牌茶企展区、茶包装设计展、茶器具展区、台湾展区、境外展区等五大板块,逾1500家境内外知名企业参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为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经济环境变化和消费趋势更新,市场呼唤一个能够汇聚优质品牌供应商最新产品和行业最新趋势信息的平台,助推产品变革,助力产业发展。

  主办方称,作为业界认可的全球茶产业采购平台,2023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将满足市场上积压已久的采购需求,有力推动茶行业贸易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复苏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

  厦门国际茶博会深耕茶行业14年,一直在求变、创新路上,引进新元素、新品类,依托产业、地理优势及多年积累的业内口碑,高效链接供需双方,成长为业界认可的茶产业年度大展和多渠道头部买家参观采购必选平台。

  主办方介绍说,2023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抢占金秋十月黄金档期,备受大牌名品和源头工厂青睐,纷纷携其一系列精品好物、创意新品亮相展会;各地行业企业、经销代理商、电商、跨境电商、终端集采、社群团购以及其他行业的跨界买家等多元化采购商亦接踵而至,共赴此茶产业年度盛会。

  本届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荟萃包括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在内近20个省份的六大茶类茗品,有效因应年度茶行业一站式采购和订货需求,进一步凸显年度订货采购平台龙头地位。

  同时,境外展客商强势回归,吸引来自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美国、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逾百家企业客商前来参展,境外展区展示来自斯里兰卡、印度的优质红茶;尼泊尔喜马拉雅高山茶、泰国有机茶;马来西亚仓储老茶、高端锡器;来自德国的优质欧洲拼配花草茶、新西兰有机茶园的珍贵高端茶;美国的稀有收藏茶品;日本高档铜器、银壶、铁壶、宇治抹茶,茶叶制罐设计;韩国的雅致茶器等,为观展者带来世界各地优质茶品和不同地域的茶文化之美。

  其中,台湾展区的参展企业数量多、展品种类广、创意和文化氛围浓郁,汇集宝岛茶界——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东方美人、冻顶乌龙、高山乌龙、日月潭红茶等众多茶叶茗品;精美茶器则展示了台湾展区的独特魅力和茶文化之美,成为本届展会的突出特色与优势。两岸茶业界将通过厦门国际茶博会平台,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茶贸易往来,实现资源共享、茶缘相融、合作双赢。

  中国厦门国际茶包装设计展则汇聚近百家包装企业,囊括当前茶包装设计领域的所有热门品类,通过全新概念的茶包装设计和潮流包装产品,引领传统茶包装创新变革,搭建全球领先的集设计交流、新品发布、订货采购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潮流化的茶包装交易平台。

  展会还聚焦行业内全新热点,同期举办2023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围绕“茶叶绿色包装设计与市场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广邀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们共同深入探讨新的市场形态对茶叶绿色包装的要求,发挥包装设计在茶叶品牌营销中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茶全产业链的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万种茶产品亮相!2023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10月19日开幕

10月11日,记者从2023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将于10月19日—22日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茶博会以“茶和世界·共享美好”为主题,布展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来自国内外60余个产茶地区的800余家茶企参展,设置名茶馆、茶器馆、国际馆、茶文化活动区,参展产品超10000种,涵盖六大茶类、新式茶饮、茶器具等。

茶品牌方面,本次茶博会将重点聚焦本土品牌,天府龙芽、北川苔子茶、宜宾川红工夫等品牌抱团亮相,集中展示绿茶、红茶、花茶、藏茶等优势品类。其间,还将举办甘孜茶产业专场推介会、首届四川茶旅目的地直播大赛等专业活动,助推川茶融合发展。

茶品类方面,本届茶博会将举办“红茶消费节”,四川川红工夫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尼泊尔高山红茶等国内外重点红茶产区的产品将集中亮相。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全国红茶斗茶大赛、红茶产业发展大会,促进红茶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更多消费者深入了解茶文化,有效拉动茶经济发展,本届茶博会将开展一系列的茶文化活动。“成都十二时辰·唐风宋韵茶事雅集”“首届盖碗茶文化节暨川茶技艺拜师大典”“第四届曼韵茶学堂·小茶人日” 等为重点活动。

此外,本届茶博会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展会平台,与国内外茶行业组织及商贸团体开展对接会、推广会,促进品牌营销及贸易成交。

来源:四川在线

金秋十月厦门展会精彩纷呈 包括佛事展、茶博会以及艺术博览会等

  茶博会、佛事展、2023艺术厦门博览会……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商务局获悉,金秋十月厦门会展行业热闹非凡,多个重要展览即将开启。

  10月12日至16日,备受关注的厦门国际佛事用品(秋季)展览会、厦门国际茶产业(秋季)博览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秋季佛事展的展览面积达11.5万平方米,云集超1300家企业。本届秋季茶博会的展览面积达7.5万平方米,其中“国际标准展位”数量达3800个。

  10月20日至22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三个展览——厦门美妆供应链博览会、厦门印刷包装产业博览会、亚太电协大会及配套展览。其中,美妆供应链博览会同期将举办中国美妆供应链高峰论坛等10余场配套活动。印刷包装产业博览会同期将举办中国印刷包装高峰论坛等10余场配套活动。亚太电协大会同期设置两大主题展览——CEPSI亚太电协大会展览会、APSP亚太新型电力系统暨储能技术展览会,打造科技与专业迸发的国际盛会。

  10月26日至29日,2023艺术厦门博览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登场,目前已吸引近100家国内外优质画廊和当代艺术机构参与,邀请近1000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展。10月下旬,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还有厦门taxi动漫文化节、2023厦门华夏家博会秋季展等展会,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在相关线上平台查询详情。

  此外,本月厦门宝龙艺术中心、磐基中心、鼓浪屿美院、思明区文化馆等也有丰富的展览登场。

  业内人士表示,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以来,厦门会展业全面复苏,既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来源:闽南网(海西晨报记者 叶子申)

第二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

2023年9月16日,第二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在唐山市南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观众正在观看展品。 河北日报记者赵 杰摄

河北日报讯(记者师源)9月16日上午,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河北省商务厅协办,唐山市人民政府、河北省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在唐山市南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陶博会首次以“四展联动”“线上+线下”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对陶瓷全产业链进行展示推介,并在展览档次、参展企业和客商质量、展会活动内容及成效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立足“世界格局、中国情怀”,本届陶博会以“陶瓷全产业链‘线上+线下’永不落幕和简约、安全、精彩”为目标,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主要展示国内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精品、陶瓷原材料、陶瓷生产设备和部件及陶瓷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等,展示内容覆盖陶瓷全产业链。

本届陶博会共设置了陶瓷精品展、陶瓷工业展、陶瓷科技展和中国陶瓷名家名作评比展4个实体线下展厅和1个线上展示平台,其中,线下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共邀请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国际和国内品牌、900余家采购商参展洽谈;“线上陶博会”为全球各地的陶瓷供应商、采购商及产业链企业,提供线上云参展、云观展以及B2B电子商务和交易服务,并在陶博会线下展览结束后,以365天常态化形式运行,继续为参展企业提供线上云展服务。

本届陶博会持续至20日,期间,还将举办招商推介暨项目和贸易签约仪式等活动,进一步加速提振唐山“北方瓷都”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唐山乃至全国陶瓷产业振兴发展。

来源:河北新闻网

“茶和天下·雅集”江西专场暨宜春文旅推介会在柏林举行

柏林9月26日电 当地时间25日晚,“茶和天下·雅集”江西专场暨宜春文旅推介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吸引了100余位嘉宾参与。

嘉宾与江西文化代表团合影。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颖如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5000多年的用茶、种茶史,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茶叶是江西的重要国际名片,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江西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衷心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搭建起中德人民友好互通的桥梁,让更多德国朋友了解宜春、了解江西。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邓泽洲表示,本次活动全面展示了江西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及其延伸出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学理念,成为德国民众近距离感受江西茶文化魅力的窗口。愿中德双方借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谱写两地交往交流的新篇章。

  宜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邱建平结合PPT和视频,为来宾们进行了宜春文旅推介。他表示,中国自古推崇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在此诚挚地邀请德国的朋友们来江西宜春做客,尝最香的茶、赏最雅的月、度最美的假。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勤航在主持时表示,江西是中心今年的合作省份,双方已经合作在德举办了一系列推广江西文化和旅游的活动,取得了积极反响。希望本次活动为促进中德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当晚活动中,来自江西宜春的艺术家罗梦霓为来宾们演奏了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及对音乐的高超表现力,让来宾们听得如痴如醉,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罗梦霓琵琶独奏。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来自江西宜春的茶艺师徐小燕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茶艺表演。随后,来宾们移步至中心展厅参加“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如画江西风景独好”图片展及宜春文创展也在展厅同步展示。

  雅集活动中,徐小燕与中心特邀的柏林茶艺师余亚丽同观众展开了互动。中心厨师为本场茶文化体验活动精心制作了一口酥、豌豆黄、驴打滚等茶点。

德国观众体验茶艺。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德国观众伊薇玲女士表示,当晚的活动非常精彩,她很爱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喜欢琵琶这种中国传统乐器,雅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使她感到非常享受,希望有机会去江西旅游。

  本次“茶和天下”雅集江西专场暨宜春文旅推介会活动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宜春市人民政府、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为中心与江西省2023年部省合作项目之一。

  除本次活动外,今年中心与江西省还共同在德举办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专题月”“‘如画江西风景独好’图片展”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让德国民众有机会走近江西的大美山水,领略江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故宫博物院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2023年9月2日至11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

  9月1日上午,展览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钟乐,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以及国内外参展单位代表、在京文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相关学会、协会及基金会代表、专家学者、故宫博物院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借展单位代表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文化历史部“彼得一世冬宫”部门负责人谢尔盖·尼洛夫,展览联合推广方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展览公益支持方代表龙湖集团高级副总裁、龙湖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宋垚在开幕式上致辞。著名主持人康辉主持开幕活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此次举办“茶文化特展”,正是为了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以茶载道,阐释崇尚和谐的中华“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中国人将对人生、家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在中国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欧亚大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本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茶出中国,通过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单元为茶道尚和,展品汇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书画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第三单元为茶路万里,重点展示通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将集中亮相,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展品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当代,展示茶文化数千年来发展、普及的历程,及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中国哲学追求。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古茶树根遗存,基本可确定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与茶叶遗存,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还展出有考古出土的汉代、宋代茶叶实物,以及四十余件(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贡茶,以实物资料谱写了中国六千余年的茶叶种植和利用史。2022年在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组合,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为首次对外展出。故宫博物院藏《春宴图》,描绘文人雅聚,画卷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桌上摆放托盏和盘,旁侧安放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呈现了宋代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清代乾隆皇帝在茶舍中陈设茶仙人像,泥塑彩绘茶仙人像原陈设于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茶舍,正是乾隆皇帝《竹炉山房》诗中的茶圣陆羽。和该茶仙人泥塑像联袂出场的是河南巩义出土的唐代茶器和茶人模型,据研究茶人模型可能是文献记载的陆羽造像。从唐代到清代两位茶仙人千年一遇,在茶文化史上堪称盛况无前。


  本次展览展品总数达555件(组),其中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代表性藏品227件(组),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上海博物馆、天津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巩义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长治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长治市考古研究所 )、昔阳县文物所(昔阳县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贵州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以及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配套出版展览图录。故宫官方网站将同时推出线上展览参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视频号等平台将对此次展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为配合展览内容的解读,故宫博物院将陆续推出面向公众的系列学术讲座,届时请留意“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的讲座预告。

  展览期间,午门东北崇楼开设了茶文创体验空间。此空间是以千尺雪为主题的故宫茶文化文创体验与展销空间。通过融合汉白玉雕、榫卯技艺和红墙色彩元素,让参观者在体验茶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展览联合推广方,龙湖集团作为展览公益支持方,共同助力展览活动。展览期间,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打造的“故宫瑞兽”贵金属文创产品将推出第五轮新品。

来源:故宫博物院

香港推出文房雅玩及茶具器物展览

“文人文玩——中国文人用具与茶生活”展览。(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供图)

人民网香港8月2日电 (记者陈然)香港茶具文物馆2日推出新展览“文人文玩——中国文人用具与茶生活”,展出近百组精选自香港艺术馆及茶具文物馆藏中国明、清时期的文房雅玩和茶具器物,展现中国文人博学好古的审美文化。

茶具文物馆表示,自明代以来,中国文人的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对于文房生活的各式用具和赏玩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突显其生活品位和地位。这些文房及玩物由不同物料制成,经工匠以巧妙手艺充分发挥各种材质的特点,更是各具特色和文化内涵。

据介绍,是次展览展示以竹、玉、石和紫砂等物料制成的文房雅玩及茶具,让观众了解这些物料和制成的器物在中国文化与文人生活里的独特意义,展期至2024年9月。

精选展品包括清代以竹制作的三足香炉、清代书写时用的竹纹玉臂搁、相传由清代紫砂名家陈鸣远创作的巧色荷花叶洗(用来盛水清洗毛笔的工具)、清代书画篆刻家瞿应绍创作的粉彩梅枝刻铭壶,以及浮雕螳螂蝴蝶纹犀角杯等。

除了琴棋书画、读书静修等活动外,品茗也是文人的生活日常。文人在雅集中品茗交流,对茶具、环境和形式均十分讲究。是次展览通过互动装置《品茗空间——我的茶席提案》介绍中式茶席的基本配置,参观者更可亲自设计属于自己的茶席,借此体验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感受悠闲的茶生活。

来源:人民网

一个源自大唐的多彩传奇–长沙铜官窑

 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长沙窑灰青釉绿彩花卉纹枕  唐

 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的长沙铜官窑瓷碟上自书为“石渚孟子”,湘籍诗人李群玉在描述其烧造盛况时,也称之《石潴》。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
       伫立长沙铜官窑窑址区,面对广袤的窑址废墟,厚厚的历史文化堆积层,自然联想起诗中描绘的情景,“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遥感当年窑场之繁忙。
       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长沙窑青釉绿彩碗  宋

 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绘画丰富多彩,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为主,如花间小鸟、双凤朝阳、芦鸭戏水等。它们有的用单线勾勒,有的用彩色渲染,有的用笔泼墨,虽然构图简单,但技巧娴熟,意境精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器纹饰除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人物、园林景观外,还有不少是诗文书法,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开创了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
        长沙铜官窑的诗多是五言诗,只有少许七言诗,六言诗则少之又少。这些诗并不怎样地强调合乎韵律,也不以重用字为忌,只求意境,只求通俗,只求神韵,完全不同于四平八稳、严格韵律的馆阁体。诗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长沙窑贴花壶 唐

长沙铜官窑瓷器突破了当时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青、白瓷单一色调,以彩瓷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利用还原焰的原理,成功创烧了铜红釉瓷。这一技术的发明与掌握,是陶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世界陶瓷生产新纪元;与此同时,长沙铜官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歌赋、谚语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是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创举。
       其烧制于陶器上的诗词歌赋填补了全唐诗的不足,对研究唐代的诗词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出土的瓷器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瓷塑动物玩具极为生动,其中褐绿色彩绘人物、动植物、自然景物,图案新颖多变,色彩艳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生产的瓷器除广泛流传在全国14个省外,更是远销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西亚、北非、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沙铜官窑作为世界釉下多彩的发源地,以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和令世人震惊的外销量,确立了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

长沙窑贴花壶 唐

在湖南“文化强省”、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打造沿湘江两岸文化产业带”以及发展现代旅游业等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以长沙窑为焦点的文化、旅游等系列利好政策频频推出,系统性振兴工程已经全面展开。2006年长沙窑被列入全国一百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成为第一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09年,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公园已完成近2亿投资,已开园。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惊艳世界的一抹白–德化窑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德化窑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以何朝宗所塑最佳。
《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马可·波罗所记德化白瓷:
纯化精炼涂抹上釉
       西方最早记录德化白瓷的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游历中国17年,为世人留下《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在游记中,他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

 在福建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
     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秋节应该选什么礼品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送传统:许多节日是历经岁月变迁而留存下来,它凝聚着历史传统的沉淀,在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节日里,祝贺方式大多相同,包括送礼。所以传统的礼物在节日里广受欢迎。
送喜庆:节日大部分都具有喜庆色彩,送的礼物应具有庆贺意义。
送纪念:在传统的节日里,有不少是为了纪念人或事件,这就使节日有了不寻常的纪念意义。在送礼物时要顾及到这一点。
陶瓷礼品,中国文明的象征物,已成为现代家庭、商务礼品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以陶瓷作为礼品元素,承载情谊及传递文化。
随着陶瓷礼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喜爱个性化,他们有的将自己手写的名字刻在陶瓷杯具上,也有将自己的作品烤制在陶瓷上,
节日里将自己的祝福写上刻在陶瓷上,茶具是作为中秋节礼品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