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

景德镇12月22日电 (记者 姜涛)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22日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产生的一批优秀获奖作品,展现了中国135所院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的成果。

12月22日,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在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供图)

本次御窑专项赛以“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为主题,围绕馆藏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再创IP“岁岁鸭”,全国高校参赛选手们围绕御窑数字IP角色设计、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数字动画短片设计、旅游区数字交互设计等七个命题进行创作。

  22日举办的颁奖仪式上,IP、衍生品、动画、漫插、数字交互、短视频、空间设计七大组别的获奖作品相继展示,并举行7件“最具转化力作品”版权转化签约仪式,标志创意成果迈向产业化。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品控最精的官办窑厂,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其长期与民间窑场互动互补,共同促使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景德镇不断推动陶瓷产业特别是陶瓷文创产业向新发展,千年瓷都致力实现由“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蝶变。陶溪川“老瓷厂”变身创意工坊、陶瓷博物馆“文博热”火爆出圈、“岁岁鸭”这一蕴含千年陶瓷文化灵魂的创意形象IP一经发布便实力圈粉。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作品“考古鸭找朋友——御窑文化香氛仪”获该命题一等奖。“我们想做一个御窑文化的香氛仪,融合御窑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作为底座,增加一些氛围灯,让它看起来具有千年窑火这样一个文化意象。”参赛选手邓淋淋说。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表示,选手们通过数字艺术,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未来进行再创造,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种结合不仅让景德镇的文化焕发新生,也拓展了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哈萨克斯坦姑娘瓷都“捡瓷”:拼凑瓷片上的文明记忆

 “快来看,这是我捡到的瓷杯,它看起来就和新的一样,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90后”姑娘萨沙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开启了一次“捡瓷”之旅。

  “景德镇免费捡瓷器最全攻略”“在景德镇捡瓷器捡不完根本捡不完”……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关于“景德镇捡瓷器”的帖子已超2000篇。在江西南昌工作快两年的萨沙也时常浏览社交媒体,关注中国年轻人的新潮流,在做了相关攻略后,便立马前往景德镇“捡瓷”。

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捡瓷”

 据了解,这些可以被免费捡走的瓷器是景德镇各个陶瓷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因部分微小瑕疵不影响实际使用,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捡瓷”。

  “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传承了千年一直没有断过,我们的陶瓷在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瑕疵甚至肉眼不可见,但只要有瑕疵,便要销毁不可流入市场。”当地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德镇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一直忠于品质。

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了解古瓷片的故事

 事实上,这一声声瓷器碎裂的声音,已经在景德镇回响了数百年。“捡瓷”收获颇丰的萨沙为了探寻更多瓷片故事,来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古陶瓷基因库。

  “中国古代皇室对瓷器有严格要求,不合格的瓷器需要被打碎掩埋于地下。现如今我们已挖掘出近2000万件瓷片,并将部分瓷片做成标本收录进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目前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已收录从晚唐至民国时期的近万件瓷片标本。

  一块小小的碎瓷片上能记载什么?面对基因库内海量的碎瓷片,萨沙有些疑惑不解。

  “每一块瓷片都有自己的‘DNA’,通过观察瓷片标本,不仅可以看出瓷片的造型与纹样,还能推断出当时这件瓷器的烧成温度。”翁彦俊邀请萨沙前往显微镜前观察,并表示,古陶瓷基因库正在对瓷片上的造型、纹样、色彩进行程式化提取,以便现代工匠以及设计师从中获取灵感。

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欣赏自己设计的T恤。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萨沙也在此尝试设计了一款T恤。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研发的小程序中,萨沙选取了“缠枝纹”,并将它排列组合在T恤上,约20分钟之后,这个独一无二的纹样就打印在了一件白色T恤上。

  “最近景德镇也加入了过境免签240小时停留活动区域,我想把今天这段神奇的旅程分享给更多人。”萨沙表示,她不仅收获了许多喜爱的瓷片,更在这些瓷片上看到了遥远的文明记忆,“捡瓷”之旅虽结束,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才刚刚开始。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陶瓷上的中国传统色,角楼图书馆展出260件颜色釉瓷

12月21日,“顽石过山—陶瓷上的中国传统色”高温颜色釉瓷作品展在北京角楼图书馆开幕,展出260件由景德镇非遗匠人烧制的颜色釉瓷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

260件颜色釉瓷作品涵盖了白釉、青釉、绿釉、红釉、紫釉、黑釉、蓝釉、黄釉、茶末釉和窑变釉10大类别、共72种中国传统色。当中既有景德镇明清两代御窑厂创烧的霁红、朗红、美人醉、霁蓝等传统釉色,也有通过陶瓷技术创新,将以往在中国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颜色载体上记录的中国传统色以陶瓷釉色的形式加以重现的新品种,例如水华朱、艳炽、朱樱、紫蒲、齐紫等。其中,由非遗基地原创的新釉色种类就多达50种,占到了展览釉色总数的69%,很多釉色还是第一次与首都观众见面。

器型上,包括茶器、花器、香器、赏器,佛教造像等多个门类。

此次展览由江西省景德镇市高温颜色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过山陶瓷主办 。作为景德镇四个高温颜色釉非遗传承基地之一的过山陶瓷基地,侧重于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创新釉色占到基地所有釉色种类的一半以上。

主办方为每个展柜中的展品设置了一组中国传统色的色卡。色卡上标示了该展柜中陶瓷作品上包含的中国传统色色卡和名字,方便观众自己去按图索骥,“查颜观色”。

现场还设置了观众体验区,营造了以陶瓷为主题的生活场景,观众可以亲手把玩和使用陶瓷作品,还能拍照打卡,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最美中国传统色。

马可·波罗主题展览在蓉开展 再现丝路“传奇之旅”

成都12月21日电 (单鹏)“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21日在位于成都的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12月21日,“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图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的一幅木板油画吸引参观者

踏进具有欧洲中世纪特色的展厅,仿佛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观众被带回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今年是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以及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场展览为观众带来一场领略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视觉与文化盛宴。

  “马可·波罗的遗产超越了简单的探索,代表了丰厚的知识与理解交流,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与欣赏。”20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罗莉安表示,本次展览重申了马可·波罗遗产的持久价值,而且加强了意大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联系。

  此次展览汇聚了意大利和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囊括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青花瓷等多个品类。现场展出的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藏的《寰宇记》(又称《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复制件),曾是欧洲人了解东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印记还体现在瓷器之上。现场展出的一件明代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造型别致,这件八角香炉造型简洁大方,端庄古朴,曾被欧洲人认为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的瓷器器型之一,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荷兰人在德化定做的马可·波罗纪念品。

  此次展览还设置了VR体验区。观众通过高清影片和VR观看设备,沉浸式体验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副处长高达宁说,该展区未来将单独巡展至中国其他地区、亚洲乃至世界各地。

  此次展览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和四川博物院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青少年来华开启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南昌12月13日电 (记者 刘占昆)13日,由南昌大学主办的“CHINA· china 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在江西南昌开营,来自美国的10余名青少年将开启为期10天的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12月13日,“CHINA· china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开营仪式现场。刘占昆 摄

  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在开营仪式上致辞时表示,此次冬令营活动目的就是让美国师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大家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南昌大学的学生能通过此次冬令营更加了解美国,中美青少年在交流互鉴中加深青春友谊、分享真知灼见。

  据介绍,本次冬令营以探寻中国陶瓷文化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以陶瓷艺术为主线的授课、参观、交流、体验活动,旨在通过无国界的艺术之美联通中美青少年,让美国青少年感受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进行的创新以及成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英文China大写意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这两个名称与‘千年瓷都’景德镇都有渊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黄美玲在开营仪式上表示,江西,作为中国陶瓷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到江西来探索陶瓷文化艺术,可以说是找到了源头,相信美国师生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12月13日,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左)向参加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的学生代表授旗。刘占昆 摄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生代表雷米·卡明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说,“未来数日有幸深入探寻中国,这个既存在于书籍之中,也萦绕于想象之中的古老的东方国度。这不仅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更使我们深刻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样性。”

  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于2020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多项实质性合作。本项目充分利用了该校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两校的合作基础,加强两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江西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三级调研员肖依明说,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化办学,不断扩大与国外合作伙伴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希望南昌大学能以此次冬令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美国高校在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外国留学生江西九江“看见非遗”:学茶艺做陶瓷 感受非遗魅力

九江12月13日电(朱莹)学茶艺、制作陶瓷、学习景泰蓝工艺……13日,来自柬埔寨、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看见非遗”,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九江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万里茶道第一关”姑塘海关旧址位于九江市境内。在万里茶道茶学院,留学生们学习果茶以及奶茶的制作工艺,在茶香中学习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

  “在万里茶道茶学院体验茶文化,让我感受到茶不仅是饮品,饮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相机记录下茶艺、品茶的精彩瞬间,希望让各国朋友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柯木兰(KHEMARA)说。

  活动期间,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多项非遗技艺体验。在陶瓷技艺展示区,留学生们尝试制作陶瓷作品,体会从泥土到精美器具的奇妙转变;在扎染技艺环节中,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感受传统染色技法的独特魅力。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之一。景泰蓝制作区域吸引了众多留学生的目光,他们细致地学习景泰蓝掐丝、点蓝等工艺,惊叹于这一技艺的繁复与精美。

  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哈米渡(HAMIDU)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期待能多多学习体验陶艺、版画、扎染、蜡染、剪纸、插画及漆画等技艺。”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此次活动领队帅式毅介绍,九江职业大学通过建立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促进茶文化国际传播,推动非遗技艺国际交流,打造“职教出海”新名片。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丨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正式贯通。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铁器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运往西域,胡乐、胡舞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扁壶,留下了这段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这件北齐黄釉扁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别具一格,而壶腹两面还模印着西域乐舞图案。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土于中原地区,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乐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种翻帽,穿的是那种圆领或者是翻领的长袍。当时的人称为胡人的形象,跳的这种舞蹈,包括使用的乐器,可能最主要是来自中亚。

专家介绍,胡腾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独舞,黄釉扁壶上一名舞者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顾,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动态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横笛、铙钹;还有一人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历史乐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这种题材实际上在传统的中国陶瓷上是没有的。北朝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它的一种崇尚或者一种喜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题材,整个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发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创作者,根据黄釉扁壶定格的舞乐图,复原出了“胡腾舞”,作为常设剧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欣赏互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员 王璟:我们也是依据一些文献记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动作是提臀动胯,是当时的一个胡人的舞蹈形象。还有扬眉动目是我们扁壶上形象的最后一个。

观众 张琳婧: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现象。

来源:央视新闻

走进文艺殿堂,共筑文化桥梁 ——紫荆文化集团“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圆满结束

中国日报香港12月1日电 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由紫荆文化集团精心筹划,紫荆文化集团旗下SUPer青年营主办的“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在深圳、广州、珠海三地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围绕“走近文艺与文化”、“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主题,旨在引领香港青年亲身体验并深刻感悟国家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深两地青年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活动首日,50名来自香港各界的青年代表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忱,齐聚深圳博物馆。在“吉金春秋”铜器展厅,古铜器以其沧桑而神秘的风采,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青年们或静心聆听讲解,或热烈探讨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无不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随后,在“问陶心旅”陶瓷展厅内,从青瓷的温婉到白瓷的纯净,从唐三彩的斑斓到青花瓷的雅致,每一件展品都彰显著中华民族在陶瓷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参观结束后,香港青年代表赖小姐分享道:“我来自香港,但小时候在内地生活过。看着眼前这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图片一一呈现,彷彿记忆拉回到了曾经上历史课的日子,特别感动。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活动。”

广州之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青年们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画卷。“文学馆”的经典著作、“非遗馆”的民间技艺、“鲁迅故居”的文人风骨以及“饮和食德”的饮食文化,无一不让青年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广州大剧院的座谈交流会上,青年们与剧院负责人就文化创新、艺术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对文化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会后,香港青年代表何先生说:“平时我很难接触到艺术,但这次访问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们的热情与活力,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次日,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参观让青年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里珍藏着众多珍贵的文化版本,每一份版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青年们在馆内细细观赏这些珍贵的版本,与同伴们探讨着它们的意义与价值,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

而在珠海金湾艺术中心,“观潮·澳门当代艺术25周年”展览则为青年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展览系统梳理了澳门当代艺术25年的发展历程,以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为载体,展现了澳门艺术家们对当代艺术的创新与演绎。金湾艺术中心总经理助理刘畅在受访时指出:“此次开展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青年们在此时间节点参访,弥足珍贵。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在祖国更多地方、在世界更多地方与澳门艺术相遇。”

此次活动,不仅让香港青年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活动尾声,青年们纷纷表示,此次文化行受益匪浅,更结识了一众好友。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未来的文艺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香港青年湾区文化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香港青年搭建了一座深入了解国家文化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场馆布局的桥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间的交流与合作注入了全新活力。活动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民青局、香港中联办青工部、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菁英会、香港华菁会、香港青年协进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拾壹慈善基金会以及华润集团、招商局、港中旅、工银亚洲、亚文集团等相关机构、团体的鼎力支持与协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启动

11月30日,2024邛窑柴烧艺术季系列活动在四川省邛崃市启动。

本届柴烧艺术季紧扣“崃”的主题,分为“崃创”“崃享”“崃鉴”“崃学”“崃耍”“崃劲”“崃炫”七个子活动,涵盖了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主题分享会、特色展览、模拟考古研学、非遗手作体验、藏羌绣技艺、漆扇、文创市集展销、传统拉坯比赛等内容。

开幕式上,中国古陶瓷学会与邛崃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为“中国古陶瓷学会邛窑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设立后,邛崃市将借助国家古陶瓷研究顶级平台,整合各级专家的力量,开展邛窑考古调查,加大力度收集整理海内外有关邛窑的资料和信息,逐步建立研究信息库,编辑出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表示,此次邛窑主题分享会是时隔40年后全国古陶瓷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邛崃市再次聚首,期望通过此次盛会,邛窑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探索符合邛窑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邛崃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邛崃市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邛窑十方堂非遗文化城市特色片区,全力推进文物资源的价值转化,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特征、邛崃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为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提供重要文化内涵支撑。

据悉,此次活动将延续到12月5日,后续还将陆续呈现开窑仪式、线上直播柴烧艺术作品品鉴活动等精彩内容。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专家学者发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

  11月30日,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从出土瓷器、玻璃器、动植物遗存等不同角度,发布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研究成果。

 据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021年10月以来,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面积已达约9000平方米,发现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码头、沉船、干栏式建筑、木质栈道、瓷片堆积带等一系列重要遗迹。

  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介绍,目前共整理了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至2023年间的出土陶瓷器总计104781件(片),其中产自浙江龙泉窑的青瓷产品是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产品,总计55285件(片),超出土瓷器总数的半数,按器类特征划分主要有碗、盘、盏、碟等。

  沈岳明认为,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巨大且种类式样重复率较高的龙泉窑青瓷,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贸易瓷属性明显,证实温州港是龙泉窑瓷器外运的重要启航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考古人员对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玻璃发簪残件进行分析发现,出土玻璃发簪主要分为钾钙玻璃和钾铅玻璃两大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成倩认为,这两类玻璃产品随着航线的扩大,与陶瓷贸易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海外。

  此外,朔门古港遗址还发现大量动植物遗存。考古人员通过浮选的方式,在92升土样中收集到53个种属的13748件标本,均出于宋代地层。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姝说,在南宋地层中出土大量棒锥螺的壳顶可观察到食用行为造成的损伤痕迹,即人为去除螺顶尖部便于食用螺肉,浙江等南方地区至今仍然延续着这种食用传统。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