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旅游乡村”之浙江溪头村: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

 新华社杭州11月30日电(记者段菁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徐夤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传承地,坐落在浙江西部山区的丽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以来,至今“窑火”不灭。

  不久前,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溪头村成为中国入选的7个乡村之一。

初冬,漫步于溪头村,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不在述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不熄,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依托青瓷文化,当地建立了“不灭窑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传承空间、现代艺术创作基地、瓷艺特色文化节庆等旅游品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很多在外烧制青瓷的师傅也纷纷返乡制瓷,这个偏远小山村慢慢热闹起来。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克萍是第一批回村复兴村庄的青瓷大师,她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溪头村不仅把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恢复光大,而且还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如今,溪头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溪头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古龙窑、青瓷作坊勾勒出溪头村底蕴深厚的传统人文风貌,那么竹建筑群、当代青瓷艺术馆等则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文意境。

  对溪头村村民来说,2016年10月1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灭窑火”活动在古龙窑边举行。而在村庄的另一头,“竹建筑双年展”盛大启幕。

2013年初,策展人葛千涛带着11位建筑师来到宝溪乡。在龙窑边的漫山竹林中,他们与当地村民对话交流,被乡村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

  “眼下,城市化带来的‘千城一面’现象正迅速蔓延至城镇乡村,而事实上中国的农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葛千涛说,漫山遍野的毛竹,是溪头村的特产,也是取之不尽的建材,竹建筑的构思应运而生。

  紧接着,设计师们联手用竹子打造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竹艺村落——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

在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志华看来,这些竹建筑用“最乡土的材料、最前卫的线条,在山乡作了‘最世界’的表达”,展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也成了该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爆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瓷光述千秋,竹影颂新韵。在这个浙西小山村,“青瓷”与“青竹”交互生长、和谐共融,构建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来源:新华社

北京推动大遗址考古 金中都首次发掘城门遗迹

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徐婧)“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30日举办。今年,北京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在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北京长城、明代皇室墓地、京西御道遗址等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布局研究增添新坐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介绍,本次发掘的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金中都外城相关遗迹,包括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等13处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

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介绍,北京怀柔箭扣长城考古取得新收获。图为箭扣长城东段120号敌台。(资料图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怀柔箭扣长城考古取得新收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介绍,本次考古发掘弄清了箭扣长城东段120、121号2座敌台及119-122号敌台间3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作法特征。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建筑构件、生活用品3类文物,数量300余件,以及大量炭化物遗存。

  其中,120号敌台出土明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一方,明确了120号敌台的建筑年代,为长城建筑形制和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标尺”,这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为研究箭扣长城的建设过程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材料。

  香山脚下,三座明代皇家墓园被科学揭露。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香山脚下四王府村,内有墓园三座。三座墓园布局清晰,形制完整,墓葬及享堂结构基本完好,出土有珍贵的五供、石几、宝座、梅瓶、木俑等;级别仅次于明代帝陵,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科学及艺术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古老陶瓷遇上现代科技 河北内丘邢窑白瓷古韵匠心展新姿

邢台11月30日电 (牛琳 孙珣)白瓷是水、火、土三者完美融合的嬗变,它有着破茧成蝶的神奇,更需要一份匠心独运的功力。由邢窑文献馆创新研发的文创作品《太行千里茶具》近日精彩亮相,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设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研学学生展示着邢窑白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

  走进邢台市内丘县邢窑文献馆,这套由盖碗、公道杯、八只茶托与茶杯组成的“太行千里茶具”呈现在笔者眼前。其线条流畅,造型典雅,胎体通透,类雪似玉,似将太行山的雄浑与灵秀蕴藏其中。

11月22日,中外宾客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观邢窑文创产品。 智静 摄

  “公道杯以出土于邢州新石器时期三足鼎立的陶鬲为原型,是太行山文化带上五千年的陶瓷文明符号,融合了邢窑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茶托之上设有一座微观的太行山,营造了在巍巍太行山水之间品茗的意境。”邢窑文献馆馆长杨松岩介绍说。

  杨松岩说,这套茶具在刚刚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大放异彩,深受国内外嘉宾赞誉。它采用的是手工描金工艺,经1350℃高温烧制而成,釉色温润如玉,上手自然舒适,聚气聚香。

  邢窑是世界白瓷的发源地,创烧于北朝,发展于隋代,兴盛于唐代。内丘是唐代邢窑白瓷烧造的中心窑场,并在当时与越窑形成“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两大窑系,素有“世界白瓷源中国、中国白瓷源内丘”之美誉。2012年,内丘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1月28日,航拍内丘县邢窑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殷胜辉 摄

  内丘县主管县领导、县三级调研员葛建敏表示,近年来,内丘县依托“中国邢窑文化之乡”优势,不断挖掘、研发、传承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丰富艺术陶瓷的表现载体,打造邢窑现代文化艺术品牌,邢白瓷产业蓄势待发。

  “新一代匠人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白瓷作品。”葛建敏说,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瞩目,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内丘县圣唐白瓷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邢窑文房——盛象·四君子’,成功入选《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2024-2025年度推荐产品目录》,喜获国家级IP殊荣。”

11月27日,小学生们在内丘县邢瓷文化体验馆体验拉坯。 刘继东 摄

  据葛建敏介绍,目前,内丘县邢白瓷产品从传统的白釉罐、翰林罐等10余种仿古器型,快速发展到现在的养生壶、养生杯、刮痧板、茶具系列等100余种康养产品和现代文创产品,颇受市场青睐。

  官方统计显示,近年来,内丘县从仅有的4个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以邢窑文献馆等为代表的10余家邢白瓷企业,年产邢白瓷产品从1万件套增至4万余件套,年销售收入由500万元增至2100余万元,年均增长50%以上。

  葛建敏表示,为加快推进邢白瓷产业发展,内丘县着手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成立了邢白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专业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搭建专业展销窗口等,推动邢白瓷产业快发展、见成效。

  “相信邢窑白瓷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葛建敏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

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高凯)“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本届展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作为主办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为支持单位。全国20余个主要产瓷区1000余家陶瓷院校、企业、个人展商参加此次展会。展览会现场,全国十大窑口、行业标杆50多家企业同台展示,通过首都窗口,向世界展现陶瓷大国文化魅力,将国际陶瓷艺术引入国人生活。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展会同期举办“成就与辉煌”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联展,充分展示中国陶瓷工业近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开展中国现代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创作高峰论坛、陶瓷工业创新发展和新媒体营销战略专家讲座,探讨新形势下新市场的新潮流、新趋势。

  展会设立高科技先进陶瓷专区,演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陶瓷魅力;多家产瓷区政府、国内陶瓷头部企业和陶瓷院所将在展览现场组织产品推介和新品发布会等活动,以期进一步盘活精品陶瓷资源,打通陶瓷市场交流通道。

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展会还举办“景德镇百家名壶展”“景德镇百家艺术创作赏盘展”等专题展览,集中呈现中国陶瓷艺术家们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开展陶瓷大集、寻宝集印、亲子陶艺等活动,让公众零距离感受陶瓷的无穷魅力。

  据悉,此次展会将持续到12月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

中国台湾网11月28日讯 11月22日,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举办开幕仪式。台湾创艺生活节作为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的一项重要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品牌活动。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汇集了特产市集、文创空间、美食聚落、县市专区、台商之星、非遗文化产品、文旅展示等八大分区,150个摊位,参加展商300多人。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首次参展,打造“台湾旅游之窗”,特别搭建了台湾旅游主题展台。

美食区历来是台湾创艺生活节的亮点之一。今年,活动现场共设有30个美食摊位,将台北宁夏夜市千岁宴的20道经典美食直接带到了深圳,同时还汇聚了台中、台南等地的特色小吃。

作为台湾美食的代表之一,凤梨酥在此次活动中备受食客们的喜爱。修安凤梨酥摊位的负责人谢明融感慨道:“每年在生活节的销量都相当可观,大家的热情让我深受感动。因此,今年我不仅带来了现烤凤梨酥,还新增了手工焦糖烤布丁、黑糖珍奶等美味,并邀请了多位台湾朋友一同参与,如‘打鲁面’的摊主谢永利。”

台南文定“打鲁面”摊位负责人谢永利热情介绍了这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白萝卜象征好彩头和添丁,红萝卜代表财运,香菇代表财富,而虾子则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我们此次带来的食材均精选自台湾,确保口味纯正地道。”谢永利还表示,在来深圳之前,他就听说这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步的城市,而当他真正来到这里后,发现深圳实际上更现代,自己已列好了一份游玩清单,期待着在深圳好好逛一逛、看一看。

特产市集:台湾文化与物产集中展示。(中国台湾网发)

特产市集区域成为了台湾家庭必备的电器、农产加工品、精致伴手礼、养生保健品等商品的展示舞台。

其中,大同电锅首次参展,展示了其简约时尚的设计,并带来了小家电料理示范教学,让市民们更加了解台湾的家庭生活。在创艺生活节期间,我们将举办粉丝见面会,并为线上购买的顾客提供专属优惠。

此外,还有来自台湾各地的县市专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产品,让市民们感受到了台湾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物产。来自台湾各地的厂商带来了农产加工品、精致伴手礼、养生保健品,以及休闲零食、餐厨用具、生活家电用品,吃的、穿的、洗的、擦的、涂的、用的产品包罗万象。

文创空间:新旧两代艺术璀璨交汇。(中国台湾网发)

文创空间现场则展示了台湾木雕、莺歌嘉峰陶瓷、苗栗纯柴烧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并邀请了多位台湾艺术家亲临现场与市民交流。台湾美学馆的展览也汇聚了台湾艺术与工艺的精髓,为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文化的双重盛宴。其中,徐予红理事长的“右岱艺术”、张樱觉老师的“唐风艺术珠宝”等当代艺术作品,以及高启勋老师的“悠藏雅集”茶器艺术等,都展现了台湾艺术的独特魅力。

互动体验:文化游戏、民俗表演、礼品抽奖精彩纷呈。(中国台湾网发)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创作狮头的非遗艺师施顺荣也亲临现场。他曾荣获“第一届台湾省特殊优良文化艺术奖”及“彰化县传统艺师匠师认证”,其创作的鹿港花狮及狮头吊饰更是颠覆了传统台湾狮的造型,展现了立体花脸的魅力,并通过了“彰化味文创精品认证”。

台湾八家将、官将首演出。(中国台湾网发)

来自台湾彰化二林尊王会的“台湾八家将、官将首”的精彩演出也为市民带来了台湾民间最热闹的庙会文化体验。表演者们以鲜艳的色彩绘出夸张的五官轮廓,精彩的阵步跳出传统地方文化的特色,极具舞台张力。此次生活节活动期间,除了开幕及周末表演外,“面师”还在现场为市民画脸及提供服装穿搭服务。

来源:中国台湾网

海内外学者景德镇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在书面致辞中表示:“瓷器不仅连接着故宫与景德镇,同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将在座的各位联系在一起。”他希望大家能够广泛交流,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鉴。

  为期两天的会议里,与会者以中国瓷器为线索,分享各自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环印度洋贸易圈沿线不同区域的考古发现与思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阿联酋、伊朗、波斯湾地区等在内的地域之间存在长久且广泛的交流,学者们从考古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以瓷器为主的出土、出水文物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古代贸易、航运、瓷业、文化交流对各地域的影响。

  研讨会还就今年为配合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新收获展开专场研讨。会后,与会者将考察御窑厂遗址考古公园、落马桥遗址等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点位,以及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

  本次研讨会由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是故宫博物院“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城市考古研究及宣传计划——以肯尼亚斯瓦希里文化为中心”项目5年计划的一部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红色热土到工业崛起新高地

 央广网南昌11月27日消息(记者 郇康新)赣鄱大地,红色热土。近年来,江西工业数据频频引起关注:工业增加值跻身“万亿俱乐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8万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4个……江西已然跻身新兴工业大省的行列。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江西工业经济高歌猛进?近日,央广网记者深入萍乡、赣州、新余等地,探寻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工业崛起的密码。

  从革命热土到产业升级先锋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大楼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格外醒目。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如今,走过一百多年历程的安源,赓续“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血脉,阔步奋进新征程。

  走进萍乡安源的工业“新时代”,处处是活跃着的新生力量。

  在顺鹏新材料的陶瓷成型车间,大尺寸陶瓷研磨盘浇筑正在进行,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王士维密切关注着配方调整后的首次批量生产。在企业与研究所合作的12年时间,王士维团队最终突破了大尺寸陶瓷研磨盘在干燥和烧结过程中变形及开裂等多个关键技术瓶颈,并与工业陶瓷企业合作,实现了规模量产。

  在伯乐智能装备产业园内,一台台高精密成品注塑机整装待发,这些都是该企业生产的市场上非常火爆的1000吨以下中心锁模系列机型。区别于其他公司同类型产品,该企业生产的注塑机主要优点就在于中心锁模结构这项创新技术,能将锁模力运用率提升至100%,同时节省1%至5%的原材料。通过不断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如今企业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工业城市,产品远销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一家家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在萍乡安源区扎根发展壮大,得益于安源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近年来,萍乡市安源区锚定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全力打造“安心办”营商品牌升级版,以提升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先后推出“亲清日”政企沟通交流制、“三包一助”网格责任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新流程、企业开办证照零成本等系列惠企新政,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激活红色引擎 创新“共享”智造

  拥有1万多家具制造及配套企业、50万从业人员的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是国内最大的家具生产制造基地。

  千亿产业链逐梦前行,离不开党建“红色引擎”。面对南康家具产业链体量庞大、人员众多、分散较广等难题,近年来,赣州市南康区积极探索家具产业链党建工作,建强产业链综合党委统筹协调、“五大端口”条线管理、链上企业党组织跟进联动的产业链党建“肌体经络”,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链党建赋能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把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交给政府来做”,这是南康家具在完善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路上的重要思维。2020年10月,占地2万平方米,年产量达6万方的南康区共享智能备料中心正式投产。

  从木材分选到垛料、排版,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细节一屏可视,以销定产、共享产能……走进共享智能备料中心车间,只见生产线上机械手敏捷转身,轻巧抓取,接力完成流水化作业;智能AGV机器人在地面上穿梭往复,精准行进至目标区域;大屏幕上,生产数据实时滚动,各环节状态一目了然。“通用规格的家具配件,企业可以直接下单拿货,不同规格、尺寸,通过‘个性化’订制完成,这样一来,就能节约企业在前端备料环节的投入。”共享智能备料中心负责人刘庭告诉记者。

  党建引领,产业强链,解决了赣州南康区家具产业零部件采购难的痛点。如今,南康家具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康家具成为全国首个以地名命名的县级工业集体商标,品牌价值突破700亿元,居全国家具产业带首位。

  攀“高”向“新” 产业升级焕“新颜”

  因钢而设的新余市,是江西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50年代末,无数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新余,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新中国钢铁事业的奇迹。

  如今,新余市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盐加工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锂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从“钢铁名城”到“锂电新城”,从“傻大黑粗”到“黑灯工厂”,新余是如何引导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枝”,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

  智慧车间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厂建模,整个生产流程清晰明了;立体仓库内“只见机器动,不闻人语声”,十几辆AGV转运小车沿着地面的二维码线框灵活穿梭,完成货物出库搬运工作……走进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的赣锋锂业万吨锂盐工厂,数字与智能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引导与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江西赣锋锂业股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彬表示,作为全球锂行业的领导者,赣锋锂业全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产业链全面数智化转型提速,生产效率也迎来了跨越式提升。

  在中国宝武新钢集团,20个区域集控中心和数字化系统完成建设,50多个智能制造项目投运或正在推进,企业的1580热轧智慧工厂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示范产线。在产品竞争新赛道上,稀土钢、9Ni钢、世界最薄“手撕硅钢”等一批批新技术、新产品陆续下线。“从‘傻大黑粗’到‘黑灯工厂’,我们正朝着钢铁行业数字化标杆企业迈进。”中国宝武新钢集团数智化部负责人简志庆说道。

  从“钢铁名城”到“锂电新城”,从“傻大黑粗”到“黑灯工厂”,新余市不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让传统企业焕发更强发展动力,让新兴产业迸发更加强劲发展动能。

  工业是强国之基,也是兴省之要。近年来,江西坚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创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持续主攻工业、强攻产业,取得了建成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来源: 央广网

为陶瓷艺术品定制“电子身份证”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陶瓷艺术,正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难确真”“怕买假”“难流通”“无保障”等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陶瓷艺术的传播。

不过,在科技的支持下,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11月中旬,在江西景德镇陶博城,工作人员正利用技术手段无损伤采集陶瓷釉面气泡和画面纹理。在现场,创作者见证着陶瓷艺术品的“DNA指纹”信息上传至区块链存证。至此,这件艺术品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就此形成,往后可在平台溯源确权、永久可查。

前不久,景德镇市国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笑兵在2024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大会上全面介绍了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电子身份证项目,从艺术家、消费者和收藏家不同视角阐述了平台的作用与意义。陶瓷艺术品电子身份证的推广使用,让良莠不齐的艺术品市场又吃下一颗定心丸。

“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如同一面‘照妖镜’,通过对陶瓷艺术品定点的釉面微观采集、识别与比对,判定是否为原品,为艺术品的确权、确真提供了坚实保障,增强了藏家用户的购买信心,促进了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流通。”余笑兵介绍,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电子身份证项目,是依托国家级团标,采用先进的国家商用密码算法SM7和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的NFC芯片,为每一件陶瓷艺术品打造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标识。这一标识记录了作品在烧制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微观釉下气泡,同时平台还记录了创作者、创作时间、材质信息、工艺流程等关键数据,并因无法篡改,确保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永久有效性。

为什么会选择釉下气泡?余笑兵介绍,釉下气泡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微观结构特征,其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密度等特征具有唯一性。因此,以其作为身份信息认证标识具有一定可靠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景藏表示,作品溯源录入不可复制的“身份指纹”,确保了作品的唯一性,保障了艺术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让优秀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宣传,能激发从业者的创作活力。

“电子身份证为每件陶瓷艺术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标识,实现了陶瓷艺术品溯源信息的司法存证,为陶瓷艺术品确权、确真保驾护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说,基于“星火·链网”主链提供星火可信数据存证服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助力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实现存证可信、权属司法认可、数据安全保密。

在购买陶瓷艺术品后,消费者和收藏家可以使用带有防伪芯片的电子身份证,通过溯源平台在区块链上查询艺术品的详细信息,这从源头防止了赝品的出现。“陶瓷艺术品电子身份证的推出,保障了艺术品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流通,让我们这些陶瓷艺术爱好者能够买得放心,交易起来更安心。”景德镇华艺国际拍卖董事长蒋卫民说。

截至目前,陶瓷艺术品官方溯源平台已服务200余名陶瓷艺术家,录入了1200余幅陶瓷艺术精品,其中包括24名国家级大师的作品。“陶瓷艺术品的发展,需要艺术+科技的双重加持。”余笑兵说,有了溯源平台和电子身份证的保障,今后艺术家、收藏家和经纪机构将搭建更加稳固的交易渠道和合作桥梁。

来源:科技日报

从“千年瓷都”看文化传承发展

从制瓷技艺,到审美意趣,再到艺术品格,景德镇瓷器传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凝结其中的价值追求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鲜活的面貌和姿态,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的活力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人类文明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是我们观察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一个生动视角。

千百年来,从穴窑、龙窑,到馒头窑、蛋形窑,从匣钵仰烧法、垫钵覆烧法,到支圈组合式覆烧法,窑炉形制不断革新,多种装烧方式先后应用,提高了烧制成功率,也丰富了瓷器多样性。

高岭土的发现,推动制胎原料配方改进,烧成温度高了、制品变形少了,开创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时代;苏麻离青、回青等青花料和氧化钴、氧化铜等着色料的妙用,催生青花、釉里红、霁蓝等瓷器新品种,开创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八业三十六行、七十二道工序,在岁月中传承流变;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盈盈欲碎却又无比坚韧,一步步铸就“瓷业高峰”,成就中华瑰宝。

创新,是原动力,也是生命力。

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唐朝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享誉天下,呈“南青北白”格局。采青、白瓷之所长,烧制出莹缜如玉的青白瓷,景德镇由此冠绝古今。

从制瓷技艺,到审美意趣,再到艺术品格,景德镇瓷器传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凝结其中的价值追求。那是因时而变、上下求索的坚忍执着,是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智慧勇气。

瓷器,如同中华文明的“微缩景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中更能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产业化大潮冲击下,以手工制瓷见长的景德镇也有过阵痛。而今,由“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千年瓷都”蹚出转型新路,深刻印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老瓷厂变身创意工坊,树起文化新地标;御窑博物馆,镇馆之宝“素三彩鸭形香薰”被开发成网感十足的“岁岁鸭”,圈粉无数;陶源谷瓷源境,瑞牛文创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名,《车马出行图》入瓷,典雅端庄……“千年瓷都”在新时代发生神奇“窑变”。

这是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完整的制瓷体系、自由的创作氛围,吸引匠人、创客、艺术家在这里聚集,工艺、创意、设计在这里碰撞……如今,由本地匠人和“景漂”们创办的陶瓷企业、作坊和工作室约有7000家,人才磁吸力铸就创新创造的不竭能量场。

这是手工艺与高科技的融合。3D打印、激光雕刻等新技术,助力陶瓷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版权保护;航空陶瓷刀具大大提升切削效率,朝着国产替代方向加速迈进……

从艺术陶瓷到日用陶瓷,从工业陶瓷到先进陶瓷,从创意迭代、审美嬗变,到材料革新、技术进步,景德镇陶瓷产业生机勃发。2023年全市陶瓷产业营收突破860亿元,实现3年翻番。

从制造业到文创业,创新打开了陶瓷的发展空间。

体验制瓷工艺、参与烧窑添柴,“我在景德镇玩泥巴”成为新时尚;对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收藏馆等进行优化升级,“满城瓷器千座馆”掀起“展馆热”……今天的景德镇,活脱脱一本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络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为文化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只此青绿》的曼妙舞姿,再现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这是传世名画与舞蹈艺术的浪漫邂逅;“新中式”席卷大街小巷,传统服饰绽放新彩,离不开古典元素与现代工业的有机融合;凤冠冰箱贴、说唱俑雪糕的“文创风”正劲,“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博热”火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日益紧密……

今天,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鲜活的面貌和姿态,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就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

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来源:人民日报

从宜兴到荷兰:家乡手工艺的出海之旅

在荷兰世界博物馆内,一场以“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展览正面向公众开放。胡萱作为展览的(中国)文化顾问将家乡宜兴的竹艺品和紫砂壶带到了展览上。胡萱与记者连线分享了她助力家乡传统手工艺出海的故事。

  胡萱在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修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文化经济学,学余时间策划举办了多场中国非遗相关展览。2023年,荷兰世界博物馆的策展团队找到胡萱,询问中国的竹艺。胡萱的家乡宜兴恰巧有“竹的海洋”之称,许多村民制作竹椅、竹凳、竹扇等谋生。她邀请策展团队前往宜兴,探访当地手工艺人。

  胡萱说,宜兴起初并不在策展团队的展览计划里。在听完她的介绍后,策展团队决定去实地一探究竟。荷兰策展团队先后拜访了竹扇制作技艺传承人汤忠财、紫砂工艺美术师蒋丽雯等,并拍摄他们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制成一把玉竹扇需80多道工序、制作紫砂壶需严格控制泥坯的干湿度,这是对手艺人技艺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展览将工艺品、制作工具和过程视频呈现给观众,直观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纷繁复杂。

  汤忠财与上海长三角画院副院长支钦共同创作的《拱棱古方玉竹扇》被荷兰世界博物馆永久收藏。“接到荷兰世界博物馆的收藏证书时,汤忠财擦了擦手,还去换了件衣服。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能登上国际舞台。”胡萱还记得初见汤忠财时的情景。

荷兰世界博物馆内展出的紫砂壶和制作工具。(受访者供图)

  此前,胡萱也在荷兰为宜兴紫砂壶单独举办了一场展览。她选取了12只当代宜兴紫砂壶,以及3只由17世纪荷兰陶艺家仿制的宜兴茶壶,让观众了解紫砂壶制作工艺和中外工艺交流历史。

  谈及为何要助力家乡手工艺出海,胡萱表示这一想法源于上学时教授的“刨根问底”。她常被教授追问:你想要做什么?你想做的策展内容与你之间有何联系?

  这些问题让胡萱重新审视她与故乡间的联系。宜兴因陶而兴。小学春游时,学校常组织学生游览紫砂博物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手艺人们从丁蜀镇附近山上采集矿石,将其研磨成粉末、制成泥块后封存,再用工具雕刻并浴火上色制成紫砂壶。紫砂壶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受世人喜爱。17世纪欧洲人对茶叶的热爱带动了陶瓷贸易,紫砂壶随之流行于欧洲。如今仍有不少荷兰学者关注宜兴紫砂壶制作工艺。“没想到家乡常见的紫砂壶在海外受到如此关注。我何不以我最熟悉的紫砂壶为起点,将家乡的文化带向世界呢?”胡萱说。

  一路上,胡萱也遇到了良师益友。她刚到荷兰时结识了一位华人阿姨。阿姨同样姓胡,7岁时随家人移居荷兰。胡阿姨开设了多个工作坊,教授毛笔字等中国传统文化。胡阿姨的经历带给胡萱很多灵感。一次交谈中,二人一拍即合促成了紫砂壶在荷兰的展览。

  胡萱说,她常反问自己当前的展出方式能为家乡的手工艺人们带来什么?如果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展映给海外观众,是否能为手工艺人们带来更多回馈?在这些问题上,胡萱还未得出答案,她希望通过一步步实践,让家乡的手工艺真正出海。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