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欧洲工匠如何脑洞大开改装德化瓷器

德化窑瓷器,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古刺桐港最重要的贸易标的在全球范围内流通。14世纪以后,德化窑瓷器辗转传入欧洲,被视为稀世珍宝,贵如黄金,成为欧洲贵族等上流阶层喜好之物。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根据消费地的审美风尚、生活需求,在当地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这种现象当时在欧洲十分流行,且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 德化外销瓷在欧洲的改装与重饰 

• 加彩装饰

欧洲工匠在已烧成的中国瓷器上再次进行彩绘。这类做法有时会结合器物原有的装饰,有时并不考虑作品本身已有的纹饰。例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所藏德化白瓷狮子雕塑的底座上就描绘了西方人物狩猎场景,应该是模仿自欧洲版画,这种不考虑原作品装饰,中西兼有的加彩方式,正印证了改装与重饰的重要初衷之一,隐藏不被当时当地欢迎的风格,迎合不断变化的流行趣味。

德化窑白瓷狮子雕塑 清代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 刘朝晖 摄

• 金属附件镶嵌

“金属镶嵌”并不是仅针对东方瓷器的装饰技法。实际上,在东方瓷器大量进入之前,对器物进行金属镶嵌的做法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和传统。从14世纪起,欧洲人就开始为进口的珍贵器物镶嵌上金属附件,镶嵌对象的范围拓展到包括陶瓷在内的各式奇珍异宝和工艺品。

清 德化白瓷犀角杯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对中国瓷器进行的金属镶嵌,主要是以贵金属衬托瓷器本身的珍贵,基本不改变器物原本的造型。

17世纪以后,随着中西瓷器贸易的扩张,大量输入欧洲的中国外销瓷由奇珍异宝演变为奢侈消费品,开始适应消费者的习惯,也融入当地的生活和装饰风格。

被金属镶嵌的中国瓷器,成为东方异域风情和西方工艺的融合体。这些被改饰的中国瓷器,也成为欧洲设计艺术再创作的媒介。18世纪,东方瓷器的金属改饰在欧洲达到了历史巅峰,尤以法国为盛。

清 德化白瓷透雕杯(两只对扣)
大英博物馆藏

进入异域的中国外销瓷并不能完全满足欧洲人的使用需求,金属附件由此被用来改造原有的东方瓷器,以改变器物的功能,符合当地的使用习惯。

白釉杯改装墨水台

中国德化窑瓷器,18世纪

法国镶嵌,约1740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德化窑花瓶、镶嵌法国银制附件 花瓶(腹部以上被切割):康熙年间 底座及盖等附件:公元1722~1727年法国巴黎加装 高19.4厘米,宽8.6厘米,深7.7厘米 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藏(91.DI.103.1-2)

上图原是一对德化窑花瓶,肩部以下位置各有一对狮形纽,后被截去颈部。18世纪20年代,它被加装了银质的底和镂空盖,整个肩部被打孔并在孔处镶嵌六瓣星形银扣。这对花瓶被改造成承装香料的扩香器,香料的香气可以通过肩部的孔洞和镂空盖散发出来。

上述这几种改装思路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基于保护易碎和珍贵材质的目的;二是为迎合当地的使用习惯;第三种思路是加强附件本身的装饰性,使之与欧洲室内装饰风尚相呼应。

白釉梅花纹瓶改装香薰(一对)

中国德化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

法国镶嵌,约1710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但这些思路往往会在同一件器物上兼而有之。比如,一些改变器物功能的设计也是出于对器物的珍视保护,具体体现为对残损器物的再利用。此外,18世纪前20年的作品虽然在附件装饰上相对简洁,但往往也不是为了实用而做的保护处理,而只是依照保护思路而做的装饰,更多的器物依然是作为陈设品使用的。

来源:上海博物馆

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具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

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

“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

有句老话:“好马配好鞍,宝剑配英雄”,拥有好的工具才能发挥出更强的实力,在喝茶的世界里,同样一款好茶,也需要用

一款好的的茶具来冲泡,这样才能将其茶性之美发挥到极致,中国拥有六大茶类,它们在冲泡过程中,应当使用哪些茶具更

为合适呢

 

 

陶制茶具的特点

我们平时常说陶瓷,是瓷器、炻器、陶器的总称,陶与瓷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紫砂虽然被单独分出来,但一般说紫砂属于炻器或陶器。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

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适。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瓷制茶具的特点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因此,瓷器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颜色要不艳不晦、不浅不深: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

第二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杯书画展

在中央军委、南京军区的关心指导下,在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厦门市委、厦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方祖岐上将、朱文泉上将、陈明义书记的亲自指示下,“第二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获得圆满成功。

(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朱光泉少将主持会场工作)

(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为纪念辛亥百年创作长卷)

本届活动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中华将军书画交流协会、中国新四军研究院、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台湾)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厦门益统投资有限公司。出席活动的有: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组委会名誉主席方祖岐上将,全国人大常委、南京军区原司令员、组委会主席朱文泉上将等20多位大陆将军,和台湾地区康景文中将等20多位台湾将军,中共福建省原省委书记、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组委会名誉主席陈明义等多位政府领导以及中组部干部管理局局长赵贵昌等领导。展出的书画作品有200多位两岸将军和各界书画大师共同创作的300多幅精品,参与盛会的嘉宾达千余人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与台湾康景文中将在会场互赠礼品)

2011年11月28日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可清等市领导会见了出席书画展的嘉宾。陈明义书记、叶重耕部长,方祖岐上将、朱文泉上将等大陆将军,康景文等台湾将军参加会见。

(苏氏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与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合影)

刘可清代表市委市政府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向参加书画展的将军们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厦门的有关情况。刘可清表示,海峡两岸的老将军前来厦门举办书画展,是对厦门的关心和支持。和平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美好期望,老将军们在书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书画作品,展示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承,表达两岸人民共同的和平愿望,必将促进两岸文化的深入交流。预祝第二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苏氏陶瓷有限公司设计师与台湾康景文中将合影)

德化县苏氏陶瓷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两岸和平、民族复兴”的宗旨,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作为邀请企业参加这场赛事,大力支持并赞助赛事。德化县苏氏陶瓷有限公司被评惟一指定礼品瓷,指定礼品赞助商、合作伙伴。大赛的合作企业要求与大赛追求最好的精神相匹配,在行业里排在前列。经过组委会严格考核后,选定“苏氏陶瓷有限公司”为大赛指定礼品,携手同心继往开来,为共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而共同努力。

著名书法家赵功到德化交流创作

 

2016年3月18日。中华瘦金体书法艺术传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教授赵功到我县交流创作

在创作室里,赵功正在一张莹白的陶瓷板上创作。只见他运力笔端,一笔一划之间, “惠风和畅” 四个大字跃然于陶瓷板上,瘦金体作品风格鲜明,在瓷板的映衬下,更加显得超凡脱俗。对于陶瓷板这种有别于宣纸的创作载体,赵功认为,完全可以让瓷板与国画、书法结合起来,使其产生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中华瘦金体书法艺术传承人  赵功:德化瓷我觉得它比较细腻,而且写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写工笔,写我的楷书,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写出来效果也不错,不知道烧出来是怎么样,因为第一次来,当然我觉得德化陶瓷本身是一个比较细腻的陶瓷,如果和我们的国画结合起来,特别是国画的一些小写意、一些花鸟,还有一些工笔画结合起来,再配以书法,应该是非常好的作品。

赵功,名建国,祖籍河北磁县。先从军,后经商。为传承赵家笔祖赵佶(宋徽宗)之所创瘦金体(鹤体)之书法艺术,他刻苦研学,专攻瘦金体书法

此次到我县交流创作过程中,赵功对我县精美的陶瓷和良好的生态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赵功:我第一次来到德化,我觉得德化这个小城市非常有生气,我觉得环境起码特别好,绿化覆盖面积非常好,空气起码新,虽然是雨天,我仍然感觉到清新。这是第一次,以后会来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