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

过了元旦就是年,每逢佳节倍思亲。2024年12月,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远在美国的95后陶瓷艺术家王家琳非常兴奋。

  她已经和所在城市的一家艺术中心约好,春节前夕,为当地儿童及家长举办一场介绍中国春节起源和习俗的文化活动。她说:“在贴春联、包饺子中表达团圆和祝福,中国春节文化寄托着人类共同的情感。”

  对她而言,春节给远在上海的外婆打电话拜年更是必不可少。

  在王家琳的记忆中,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洒在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上,年迈的外婆从远处缓缓走来……这是她对家乡上海印象最深的画面。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她,将这些记忆一点点融进泥里,塑进坯内,填进釉中,用东方陶瓷艺术向世界讲述她的乡土故事,在东西文化融汇中,不断探寻陶艺的世界化创新表达。

  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大号圆框眼镜,王家琳说起中国陶瓷艺术如数家珍。她感叹于陶瓷的无限包容性,惊叹于陶瓷“柔软又坚硬”的特质,在她看来,陶瓷“是器也是气”,能历经风吹雨打站立几千年。

  王家琳和陶瓷的故事始于大学。本科时,凭着对陶瓷的热爱,她从营养科学专业转到陶瓷专业,先后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雕塑陶瓷系学士学位、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作品《春深、萱草和牡丹》。受访者供图

  26岁的她对陶瓷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在她眼中,陶瓷是有生命的。“我觉得陶瓷不仅是器,也是气,艺术家的一呼一吸都能通过它体现。陶土可以抓住所有的细节,你的指纹,你的呼吸,都会非常鲜明地烙印在陶瓷的形态上,肉眼可见,呼吸可闻。”令王家琳沉醉其中的是,自己那些或深沉或细腻、或张扬或含蓄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陶瓷表现出来。

  在她的作品主题中,乡愁,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融在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中。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家乡为灵感,通过陶瓷这一媒介,将个人情感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她的作品《东安路》,从家乡辗转而来的梧桐叶叶脉清晰可见,用陶瓷做成的“梧桐叶”釉色细腻真实。片片“梧桐叶”悬挂在展厅中,盈盈摇曳,仿佛正在等待一阵从故乡吹来的风。

  东安路是她从小在上海居住的地方,路上金色的梧桐叶铺满了她的记忆。而在“梧桐叶”的背面,写满了思乡的中文古诗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这些文字和诗句前,参观者纷纷驻足停留,久久凝视。

  “我把对家的思念嵌入了陶瓷。”王家琳说,起初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游子”,希望像她一样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看见这些作品时,唤起对家的思念。

  随着驻足观看的人增多,她发现,不少外国人对这些东方陶瓷和背后的诗句也很感兴趣。他们认真倾听,深受打动,频频点头。“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王家琳说,陶瓷和诗句成为一种媒介,激起人们思乡的共鸣。

  王家琳在上海东安路长大,也从东安路走向世界,用她的陶瓷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将中西文化加以融合进行世界化创新表达。

作品《朱一琪与我》。受访者供图

  在王家琳眼中,中国山水和中式园林,是体现中国含蓄美的元素,在系列作品《自我沟通》中,她将中式山水的自然形态与西方艺术中对人体结构的美学相结合,以人体形态和肌肤质感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在材料和形式上,王家琳尝试加入彩色玻璃、铁制品、铜制品等不同材料,将它们融合在陶土的素坯里,尝试进行不同温度的烧制。表面裂痕与开口的设计,象征着与内心情感的对话。而假山元素的坚硬与人体肌肤所展现的柔软,映照着陶瓷“坚硬而又柔软”的特质。

  王家琳时常感叹,“陶瓷是特别有意思的材料,它可以从柔软的泥、水中成型,从无到有,又在干燥后变得坚硬,直到完全干透的时候,轻轻一抱便化为齑粉,从有到无”。

  在王家琳心中,陶瓷是表达爱与情感的媒介,借由艺术所传递的情感是世界通用语言。她希望通过这个媒介,向更多人传递这份真诚与善意。

  2022年,在波士顿的一个公共公园里,王家琳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行为艺术。如茵的草坪上,她将自己制作的像手掌一样的陶瓷碎片铺开,寓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邀请公园的游客近距离观赏。

  陶瓷的形状正是她手掌的一部分,每一个前来交流的观众,都能获得她制作赠送的陶瓷片。一些外国人把陶瓷片放在掌心里,细细体会与品味。温润的陶瓷片被握在不同肤色人的手中,就像隔着陶瓷与她握紧了手。

  后来渐渐有人拿着不同的东西和王家琳交换,有刚从海边捡的贝壳,还有在鹅卵石路上拾到的漂亮石头,也有很多人在她的本子上写下留言与祝福。“他们来了解我的作品与故事,我们彼此尊重,于是有了交流与沟通。”在她看来,这种互动不仅是艺术的分享,更是情感的交流。“后来有不少人来问我,说能不能把掌心里的陶瓷片分享出去,我很开心。那一刻我感到陶瓷成了传播爱与尊重的媒介,在无声传递着温暖与感动,那种感觉很美妙。”

  说起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王家琳眼中闪着光,她期盼着有机会去景德镇,在那里与千年陶瓷来个亲密接触,“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我会一直热爱下去。”王家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金代河津窑枕入藏仪式

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国家博物馆24日在京举行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和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入藏仪式。

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 田雨昊摄

 2021年3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一件;2024年9月,深圳望野博物馆再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了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一件。

  望野博物馆三年内先后两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无偿捐赠的河津窑珍珠地枕、河津窑三彩枕,皆产地明确,有考古信息可做对应,且都保存较为完整,纹饰清晰生动,型制独特。经专家研究,前者纹饰有葡萄叶的轮廓,是古代晋地葡萄流行的佐证,也是中西文化物质交流的体现,后者则具有宋代文人画风格。

  据了解,国家博物馆宋金时期的陶瓷收藏,主要集中于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等,而河津窑瓷器的收藏属于空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右)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 田雨昊摄

  入藏仪式上,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向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颁发收藏证书,对其捐赠义举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这两件河津窑枕的入藏,对丰富国家博物馆馆藏体系,提升藏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社会人士能够积极向国家博物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好中华文化优秀成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四川博物院启幕

在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为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丝路文化精神,加深中意两国文化交流,12月20日,“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开幕式暨中意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博物院开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5日。

此次展览汇聚来自意大利的84件精品文物以及来自中国的190余件(套)珍贵文物,囊括了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青花瓷等多个品类,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沉浸式领略数百年前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代中国社会,也生动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世界,再现一段波澜壮阔的东西文化交流史。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与意大利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了文化纽带,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及《马可・波罗行纪》更是为中意文化交流注入了强劲活力。希望借此展览,四川与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览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续写中意文化交流的不朽传奇。

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罗莉安、驻华使馆文化处副处长高达宁对展览各方人员表示感谢,认为该展向中国观众提供了认识马可·波罗世界的独特视角,对中意双边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未来,意大利各文化单位将继续推动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开幕式上还揭晓了马可·波罗半身像《为了对话的旅程》。该作品是由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皮特拉桑塔的雕塑家迪诺·德·拉涅里(Dino De Ranieri)以大理石为原料创作而成。在意大利外交部及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的支持下,意大利罗穆阿尔多·德尔·比安科基金会将这件作品捐赠给了四川博物院。

在后续的中意文化交流活动中,嘉宾围绕展览内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活动不仅为两国文博人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为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高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

景德镇12月22日电 (记者 姜涛)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22日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产生的一批优秀获奖作品,展现了中国135所院校创意人才用数字艺术对话千年陶瓷文化的成果。

12月22日,第19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景德镇御窑专项赛在江西景德镇落下帷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供图)

本次御窑专项赛以“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为主题,围绕馆藏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再创IP“岁岁鸭”,全国高校参赛选手们围绕御窑数字IP角色设计、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岁岁鸭和TA的朋友们”数字动画短片设计、旅游区数字交互设计等七个命题进行创作。

  22日举办的颁奖仪式上,IP、衍生品、动画、漫插、数字交互、短视频、空间设计七大组别的获奖作品相继展示,并举行7件“最具转化力作品”版权转化签约仪式,标志创意成果迈向产业化。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品控最精的官办窑厂,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其长期与民间窑场互动互补,共同促使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景德镇不断推动陶瓷产业特别是陶瓷文创产业向新发展,千年瓷都致力实现由“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蝶变。陶溪川“老瓷厂”变身创意工坊、陶瓷博物馆“文博热”火爆出圈、“岁岁鸭”这一蕴含千年陶瓷文化灵魂的创意形象IP一经发布便实力圈粉。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岁岁鸭IP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作品“考古鸭找朋友——御窑文化香氛仪”获该命题一等奖。“我们想做一个御窑文化的香氛仪,融合御窑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作为底座,增加一些氛围灯,让它看起来具有千年窑火这样一个文化意象。”参赛选手邓淋淋说。

  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表示,选手们通过数字艺术,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未来进行再创造,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种结合不仅让景德镇的文化焕发新生,也拓展了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哈萨克斯坦姑娘瓷都“捡瓷”:拼凑瓷片上的文明记忆

 “快来看,这是我捡到的瓷杯,它看起来就和新的一样,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90后”姑娘萨沙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开启了一次“捡瓷”之旅。

  “景德镇免费捡瓷器最全攻略”“在景德镇捡瓷器捡不完根本捡不完”……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关于“景德镇捡瓷器”的帖子已超2000篇。在江西南昌工作快两年的萨沙也时常浏览社交媒体,关注中国年轻人的新潮流,在做了相关攻略后,便立马前往景德镇“捡瓷”。

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捡瓷”

 据了解,这些可以被免费捡走的瓷器是景德镇各个陶瓷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因部分微小瑕疵不影响实际使用,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捡瓷”。

  “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传承了千年一直没有断过,我们的陶瓷在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瑕疵甚至肉眼不可见,但只要有瑕疵,便要销毁不可流入市场。”当地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德镇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一直忠于品质。

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了解古瓷片的故事

 事实上,这一声声瓷器碎裂的声音,已经在景德镇回响了数百年。“捡瓷”收获颇丰的萨沙为了探寻更多瓷片故事,来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古陶瓷基因库。

  “中国古代皇室对瓷器有严格要求,不合格的瓷器需要被打碎掩埋于地下。现如今我们已挖掘出近2000万件瓷片,并将部分瓷片做成标本收录进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目前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已收录从晚唐至民国时期的近万件瓷片标本。

  一块小小的碎瓷片上能记载什么?面对基因库内海量的碎瓷片,萨沙有些疑惑不解。

  “每一块瓷片都有自己的‘DNA’,通过观察瓷片标本,不仅可以看出瓷片的造型与纹样,还能推断出当时这件瓷器的烧成温度。”翁彦俊邀请萨沙前往显微镜前观察,并表示,古陶瓷基因库正在对瓷片上的造型、纹样、色彩进行程式化提取,以便现代工匠以及设计师从中获取灵感。

哈萨克斯坦姑娘萨沙正在欣赏自己设计的T恤。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萨沙也在此尝试设计了一款T恤。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研发的小程序中,萨沙选取了“缠枝纹”,并将它排列组合在T恤上,约20分钟之后,这个独一无二的纹样就打印在了一件白色T恤上。

  “最近景德镇也加入了过境免签240小时停留活动区域,我想把今天这段神奇的旅程分享给更多人。”萨沙表示,她不仅收获了许多喜爱的瓷片,更在这些瓷片上看到了遥远的文明记忆,“捡瓷”之旅虽结束,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才刚刚开始。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陶瓷上的中国传统色,角楼图书馆展出260件颜色釉瓷

12月21日,“顽石过山—陶瓷上的中国传统色”高温颜色釉瓷作品展在北京角楼图书馆开幕,展出260件由景德镇非遗匠人烧制的颜色釉瓷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

260件颜色釉瓷作品涵盖了白釉、青釉、绿釉、红釉、紫釉、黑釉、蓝釉、黄釉、茶末釉和窑变釉10大类别、共72种中国传统色。当中既有景德镇明清两代御窑厂创烧的霁红、朗红、美人醉、霁蓝等传统釉色,也有通过陶瓷技术创新,将以往在中国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颜色载体上记录的中国传统色以陶瓷釉色的形式加以重现的新品种,例如水华朱、艳炽、朱樱、紫蒲、齐紫等。其中,由非遗基地原创的新釉色种类就多达50种,占到了展览釉色总数的69%,很多釉色还是第一次与首都观众见面。

器型上,包括茶器、花器、香器、赏器,佛教造像等多个门类。

此次展览由江西省景德镇市高温颜色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过山陶瓷主办 。作为景德镇四个高温颜色釉非遗传承基地之一的过山陶瓷基地,侧重于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创新釉色占到基地所有釉色种类的一半以上。

主办方为每个展柜中的展品设置了一组中国传统色的色卡。色卡上标示了该展柜中陶瓷作品上包含的中国传统色色卡和名字,方便观众自己去按图索骥,“查颜观色”。

现场还设置了观众体验区,营造了以陶瓷为主题的生活场景,观众可以亲手把玩和使用陶瓷作品,还能拍照打卡,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最美中国传统色。

马可·波罗主题展览在蓉开展 再现丝路“传奇之旅”

成都12月21日电 (单鹏)“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21日在位于成都的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12月21日,“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四川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图为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的一幅木板油画吸引参观者

踏进具有欧洲中世纪特色的展厅,仿佛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观众被带回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今年是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以及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场展览为观众带来一场领略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视觉与文化盛宴。

  “马可·波罗的遗产超越了简单的探索,代表了丰厚的知识与理解交流,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与欣赏。”20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罗莉安表示,本次展览重申了马可·波罗遗产的持久价值,而且加强了意大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联系。

  此次展览汇聚了意大利和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囊括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青花瓷等多个品类。现场展出的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藏的《寰宇记》(又称《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复制件),曾是欧洲人了解东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印记还体现在瓷器之上。现场展出的一件明代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造型别致,这件八角香炉造型简洁大方,端庄古朴,曾被欧洲人认为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的瓷器器型之一,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荷兰人在德化定做的马可·波罗纪念品。

  此次展览还设置了VR体验区。观众通过高清影片和VR观看设备,沉浸式体验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副处长高达宁说,该展区未来将单独巡展至中国其他地区、亚洲乃至世界各地。

  此次展览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和四川博物院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青少年来华开启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南昌12月13日电 (记者 刘占昆)13日,由南昌大学主办的“CHINA· china 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在江西南昌开营,来自美国的10余名青少年将开启为期10天的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

12月13日,“CHINA· china中国陶瓷艺术探寻之旅”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开营仪式现场。刘占昆 摄

  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在开营仪式上致辞时表示,此次冬令营活动目的就是让美国师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大家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南昌大学的学生能通过此次冬令营更加了解美国,中美青少年在交流互鉴中加深青春友谊、分享真知灼见。

  据介绍,本次冬令营以探寻中国陶瓷文化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以陶瓷艺术为主线的授课、参观、交流、体验活动,旨在通过无国界的艺术之美联通中美青少年,让美国青少年感受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进行的创新以及成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英文China大写意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这两个名称与‘千年瓷都’景德镇都有渊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黄美玲在开营仪式上表示,江西,作为中国陶瓷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到江西来探索陶瓷文化艺术,可以说是找到了源头,相信美国师生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12月13日,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左)向参加美国青少年来华冬令营的学生代表授旗。刘占昆 摄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生代表雷米·卡明斯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说,“未来数日有幸深入探寻中国,这个既存在于书籍之中,也萦绕于想象之中的古老的东方国度。这不仅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更使我们深刻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样性。”

  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于2020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多项实质性合作。本项目充分利用了该校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两校的合作基础,加强两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江西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三级调研员肖依明说,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化办学,不断扩大与国外合作伙伴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希望南昌大学能以此次冬令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美国高校在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外国留学生江西九江“看见非遗”:学茶艺做陶瓷 感受非遗魅力

九江12月13日电(朱莹)学茶艺、制作陶瓷、学习景泰蓝工艺……13日,来自柬埔寨、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看见非遗”,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九江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万里茶道第一关”姑塘海关旧址位于九江市境内。在万里茶道茶学院,留学生们学习果茶以及奶茶的制作工艺,在茶香中学习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

  “在万里茶道茶学院体验茶文化,让我感受到茶不仅是饮品,饮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相机记录下茶艺、品茶的精彩瞬间,希望让各国朋友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柯木兰(KHEMARA)说。

  活动期间,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多项非遗技艺体验。在陶瓷技艺展示区,留学生们尝试制作陶瓷作品,体会从泥土到精美器具的奇妙转变;在扎染技艺环节中,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感受传统染色技法的独特魅力。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之一。景泰蓝制作区域吸引了众多留学生的目光,他们细致地学习景泰蓝掐丝、点蓝等工艺,惊叹于这一技艺的繁复与精美。

  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哈米渡(HAMIDU)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期待能多多学习体验陶艺、版画、扎染、蜡染、剪纸、插画及漆画等技艺。”

图为13日,留学生代表在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和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活动。九江职业大学供图

  此次活动领队帅式毅介绍,九江职业大学通过建立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促进茶文化国际传播,推动非遗技艺国际交流,打造“职教出海”新名片。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丨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正式贯通。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铁器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运往西域,胡乐、胡舞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扁壶,留下了这段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这件北齐黄釉扁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别具一格,而壶腹两面还模印着西域乐舞图案。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土于中原地区,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乐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种翻帽,穿的是那种圆领或者是翻领的长袍。当时的人称为胡人的形象,跳的这种舞蹈,包括使用的乐器,可能最主要是来自中亚。

专家介绍,胡腾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独舞,黄釉扁壶上一名舞者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顾,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动态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横笛、铙钹;还有一人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历史乐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这种题材实际上在传统的中国陶瓷上是没有的。北朝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它的一种崇尚或者一种喜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题材,整个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发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创作者,根据黄釉扁壶定格的舞乐图,复原出了“胡腾舞”,作为常设剧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欣赏互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员 王璟:我们也是依据一些文献记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动作是提臀动胯,是当时的一个胡人的舞蹈形象。还有扬眉动目是我们扁壶上形象的最后一个。

观众 张琳婧: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现象。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