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观察:中国陶瓷企业携新品开拓多元化市场

广州4月24日电 (记者 孙秋霞)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24日正在广州举行,本期以“品质家居”为主题,中国陶瓷企业针对目标市场推出上万个新款,涵盖餐具、茶具、花瓶等品类,以期开拓多元化市场。

  中国是全球日用陶瓷生产大国,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产品种类。近年来,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对日用陶瓷需求较大,推动了中国日用陶瓷出口。

4月23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二期在广州开幕,图为采购商在日用陶瓷展区挑选产品

  记者在展区看到,来自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的参展商带来了款式不一的陶瓷用品,瓷器上的贴花既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也有简洁的线条。

  “以往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地区,通过本届广交会,我们想拓展中东和亚洲市场,针对这些市场我们开发了一些新品,目前来自迪拜、俄罗斯、欧洲的客户已有意向下单。”潮州市海鸿陶瓷制作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洪喜珊说。

  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全国陶瓷卫生洁具、日用陶瓷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2024年,潮州陶瓷产品出口货值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大关。

  “潮州陶瓷生产工艺多样,且产能较大,具有价格优势,创新的节奏也更快。”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袁立介绍说,本届广交会该公司上新近2000款产品,在工艺和设计上均有创新,业务员一直忙着对接采购商,几乎没有停下来过,“本届广交会有很多欧美老客户过来洽谈,我们也想尝试拓展一些新兴市场”。

  香港采购商黄先生特意来到日用陶瓷展区选品。他告诉记者,公司客户以美国商超为主,他想多对比几家产品,选更多款式给客户。展馆现场也有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美国采购商。他们告诉记者,打算选购一些设计新颖和颜色丰富的陶瓷产品。

  近年来,随着海外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材质、设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中国陶瓷企业不断创新,推出高端、环保、个性化的日用陶瓷。

  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上,偏欧美风的窑变釉吸引采购商选购,大部分新品使用了可回收的环保泥。

  “欧美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环保性,我们新品80%左右的材料采用的是可回收泥料。”该公司事业部总经理黄检峰表示,陶瓷属于快消品,国外市场需求大。本届广交会公司对接了很多长期合作的欧美老客户,今后希望进一步开拓日韩、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市场。

  在广州生活了两年多的也门采购商仁杰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拿着客户提供的图片,在日用陶瓷展区选品。“中国的陶瓷既便宜,质量又好,我的客人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因此我想选一些具有中东元素的陶瓷用品。”他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0件(套)匠心之作讲述何为“中国好手艺”

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日前在京开幕,展览汇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中国好手艺展”秉持“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学术标准,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苏绣作品《九龙图》让人惊艳,作者运用精湛的刺绣技艺,以仿古真丝绢为底,巧妙地融合了平针、乱针以及创新的螺髻针法,通过精细的针法模拟传统笔墨效果,成功复现了南宋画家陈容所绘的纸本画作《九龙图》。

  陶瓷作品《如梦令》以古代词牌《如梦令》为创作灵感,塑造了三个古代文人形象,并将德化传统花卉、鸟兽塑作手法融入古代文人赏石、戴花、笑傲林泉的意趣之中,与德化白瓷纯净温润的色泽和质感完美融合,体现了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寻求德化瓷塑的当代发展之路。

参展作品。 主办方供图

  作为“中国好手艺展”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意义在于,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和建筑、环境、陈设等现代居住环境相配合,更要讲究工艺与艺术的平衡,不是说一味追求细致就是最好的工巧。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所用的器物上都寄托了一种精神内涵,强调器物和人一样要气韵生动,要神完气足,这就是“器韵”。

  据悉,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至5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品质家居吸引采购商选购

广州4月23日电 (记者 孙秋霞)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23日在广州开幕,本期以“品质家居”为主题,线下展览总面积51.5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4735个,参展企业10313家,展览题材包括家庭用品、礼品及装饰品、建材及家具等。

4月23日,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在广州开幕

本届广交会第二期突出“大家居”概念。在建材及家具板块,首次设立集成房屋专区,展出活动房屋、模块化房屋、可拓展房屋等产品;在家庭用品板块,设计新颖的餐厨用具、日用陶瓷等琳琅满目;在礼品及装饰品板块,造型独特的家居装饰品、节日用品等吸引采购商选购。

  当日,记者在节日用品展馆看到各式各样的圣诞装饰品。上海东浩新贸易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苏锷告诉记者,本届广交会公司带来的展品以节日装饰品为主,包括圣诞倒计时立柜、圣诞音乐盒等,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我从20世纪90年代参加广交会至今,见证了公司客户从欧洲逐渐拓展到美国。针对欧美客户的使用习惯,我们设计了不同款式的圣诞礼品,价格均在20美元以内,希望今年在广交会能够认识更多的新客户。”苏锷说。

  在日用陶瓷展区,来自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地的参展商带来了款式多样的餐具、茶具、花瓶等。

  福建省德化臻南陶瓷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苏昆仑告诉记者,本届广交会公司带来了1000多个新品,包括工艺美术陶瓷、日用瓷以及树脂工艺品等,主要目标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当天上午已有多个采购商过来咨询洽谈,希望本届广交会能够成交更多订单。

  进口展方面,本届广交会第二期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2家企业参展,其中包含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79家企业,占比约68%。土耳其、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埃及、日本、越南、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展团,集中展示餐厨用具、家居用品、礼品及赠品、建材家具等。

古韵与未来交响 科技文化共激荡——从丝路旅博会看产业新趋势

4月18日至20日,以“促进文旅消费 激发产业活力”为主题的2025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在西安举行,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及18个国内省(区、市)的187个代表团、803家企业参展,汇集文化韵味与前沿科技,展现文旅体验和消费转型升级的新图景。

 在人来人往的喧闹中,来自陕西铜川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徐杰专注地在茶壶上雕琢花纹。刀锋流转间,耀州窑的千年风韵跃然眼前,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游客来到耀州不仅能选购瓷器制品,还能亲自拉坯、刻花,在体验中增加旅游乐趣、感受非遗魅力。”徐杰说。

非遗传承人徐杰在旅博会现场展示耀州瓷刻花工艺

活跃在展会上的非遗不只有耀州瓷,精致的剪纸、美丽的唐卡等等,都有手艺人现场制作,活灵活现地展示。

  宁夏麻编技艺传承人徐亦琛拿起一件以贺兰山岩画元素为图样的麻编作品对记者说:“过去麻编技艺的传承十分依赖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如今我们根据麻编文化和技艺设计成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受到人们欢迎。”

  “古老非遗正在成为可互动、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IP。”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说,近年来在县域旅游热发展中,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和产品走进景区、市集、庙会,形成了“体验-消费-传播”的良性循环,推动县域文旅经济发展。

 观众在“大千迷境”VR大空间展区体验

 引人注意的还有本届旅博会满满的“科技范儿”。在“大千迷境”VR大空间展区,观众鱼贯而入,头戴VR设备沉浸于《大唐穿越记》项目营造的历史空间之中。

  “VR大空间项目除了视听感受,还有与影片中人物和场景的互动,让观众真实地产生走独木桥、飞行等体验。”“大千迷境”展区工作人员张宁健说,当前不少博物馆、景区、商圈开始布局VR项目,丰富了文旅体验和消费。

  展馆另一角,景区导览机器人、餐饮取号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热情地向观众打招呼,各类智慧景区解决方案、智能导览系统等前沿科技应用悉数亮相,构建了虚实交融的智慧旅游新生态。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科技增强文旅产品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创造出新玩法、新业态刺激产业变革与消费,另一方面,科技有助于重新整合上下游文旅资源、深入了解游客需求,形成更具前瞻性与效能的产业发展模式。”陕文投集团展区工作人员许铭说,在“百业+文旅”和“文旅+百业”推动下,文旅产业将源源不断产生更多新蓝海。

来源:新华网

一捧陶土两国情 云南建水紫陶架起中越友谊之桥

红河4月15日电 (陆希成)“手工艺是无声的语言,能跨越国界促进民心相通。”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越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传统手工艺交流已成为两国人文往来的重要渠道。

  云南建水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便是中越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长期通过商贸往来和民俗活动保持互动,形成众多共通的文化表达形式,陶艺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资料图:2023年11月12日,2023“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中越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中,越南记者采访田静(左一)。 受访者 供图

  “建水紫陶与越南陶艺在工艺传承上有着明显共性。”田静介绍,两地陶艺都注重手工拉坯、柴窑烧制等传统工艺,装饰手法中均采用以刀代笔的雕刻技艺。建水紫陶以“阴刻阳填”和无釉磨光技法见长,越南陶艺则更侧重自然釉色与纹理融合,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东方陶瓷艺术的传统美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中越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两国手工艺领域的交流合作亦不断深入。建水紫陶茶具在越南市场逐渐受到当地茶道爱好者青睐,而越南传统手工艺也为建水紫陶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田静举例,越南的漆器镶嵌、竹编纹理等艺术形式启发她在紫陶表面尝试复合材质创新;越南精湛的藤编、刺绣工艺也为紫陶制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同时,中越手工艺互融互鉴也吸引了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23年,“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中越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建水,中越记者深入探访建水紫陶文化。田静回忆,“交流过程中,有越南记者曾表示,越南陶器传统上更侧重生活实用性,而建水紫陶则在保持实用功能的同时,融入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这种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恰好为两国陶艺未来合作提供了互补优势和创新空间。”

  “一捧陶土,既能展现中华文化特色,也能连接两国民众感情。”田静期待未来建立常态化的跨境手工艺交流机制,让传统手工艺成为中越民心相通的纽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湾教师逐梦瓷都德化:助力两岸文化交流

 “在德化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台湾陶艺教师李诗维眼中,德化陶瓷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连接两岸文化的重要纽带。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世界陶瓷之都,闽台两地陶瓷文化渊源深厚。明代便有德化人入台建窑烧瓷,产品畅销台湾。台湾知名陶瓷产地莺歌镇同德化一样,至今仍保留着祭窑神的传统民俗。

  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李诗维2015年辞去在台湾的工作,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毕业后,她选择入职位于德化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目前在该校的工艺美术研究院进行陶瓷文化研究与陶艺教学。

4月1日,李诗维(左一)带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创作陶瓷作品。 吴冠标 摄

  李诗维在高雄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有幸走访多个台湾陶瓷大师工作室,看到了匠人们聚精会神地守在窑炉前,用火、柴、泥等创造出一件件作品。“我被他们的匠人精神感动,为这种‘火’和‘泥’交融的艺术而痴迷,并决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李诗维说。

  来到德化后,李诗维看到了与台湾陶瓷行业不同的“风景”。“德化陶瓷产业成熟,工人分工精细,能批量生产优质产品。而且,这里在保留传统制瓷技艺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德化白瓷焕发出新的魅力。”

  平日里,李诗维热衷于奔赴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她用心记录着砌窑师傅们构筑龙窑的每一个细节,仔细观察匠人烧制瓷器的每一个步骤,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

4月12日,李诗维(右二)在泉州德化记录砌窑师傅曾启映(左一)构筑现代柴烧窑炉。(受访者供图)

  在教学过程中,李诗维则致力于将德化传统制瓷技艺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陶艺人才,为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近期,李诗维正带领学生以“乞龟祈福”民俗为主题,创作陶瓷作品。“泉州、澎湖两地多年来联合举办的‘乞龟’活动,是闽台历史文化互动的见证,更是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象征。我们希望以此为主题,展现两岸间的友好关系。”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台湾陶艺工作者来到大陆,大家共同探索陶瓷文化的无限可能,用手中的泥土和火焰,创作出更多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陶瓷作品。”李诗维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比利时陶瓷爱好者走进“青瓷之都” 技艺为媒促文化交流

丽水4月13日电(傅飞扬)“这次来龙泉,我看到了许多漂亮的青瓷作品,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浙江丽水龙泉市,来自比利时的陶瓷爱好者Erwin Petrus Malfliet接受采访时说,比利时工匠烧制瓷器以小型的电窑和气窑为主,而他在龙泉看到了采用传统工艺烧制青瓷的龙窑,“龙窑的外观像一条龙,内部空间也很大,我觉得非常震撼!”

  连日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的邀请下,来自比利时一家艺术学院的21名师生走进当地,沉浸式感受龙泉青瓷的魅力和奥秘。

2025年4月,来自比利时的陶瓷爱好者欣赏龙泉青瓷作品

龙泉素有“青瓷之都”的美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青瓷是如何烧制的?”“这种器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釉色为什么会不一样?”漫步龙泉青瓷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

  在铁骨王文青瓷工厂,面对创新的釉色,师生们激动地讨论颜色的变化;在得道云青瓷工厂,龙泉青瓷的自动化生产流程让大家感叹不已;在古由文创青瓷工厂,造型独特的文创产品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龙泉青瓷从原料选择、制作成型到烧制,每个环节都值得研究。”来自比利时的陶瓷教师Marieke Pauwels说,这次龙泉之行,学生们充分感受了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为他们之后的创作打开了思路。

  “目前,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比利时PXL-MAD艺术学院已形成从学术讲座、展览竞赛到教育联盟、科研项目,再到全球陶瓷文化生态的多层级、跨领域协同合作。”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深入挖掘龙泉丰富的在地文化,策划系列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让龙泉焕发新的艺术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中国行|尧头窑:千年窑火 “烧” 出传承新路径

“这是我们尧头窑在千年烧制过程中,因独特窑温与工艺自然形成的‘山水画’,这边窑壁上还有一幅好似龙凤呈祥的印记,在每次开窑时都让人充满惊喜。”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西南11公里处的尧头镇尧头村,尧头窑讲解员指着窑洞上方的烧制痕迹,眼中满是骄傲,向记者细细介绍着。

尧头窑静静伫立于此,承载着千余年陶瓷烧制历史。它被称作“中国第一民窑”,更被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迹,都默默诉说着往昔辉煌,宛如一部厚重而生动的史书。

千年传承 窑火脉络中的神秘与繁荣

尧头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然而在窑址区却尚未发现确凿的唐代产品,仅村民采集到过数量稀少的元代青瓷和黑瓷,从唐代到明代之间存在着历史空白,这为尧头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明清时期,尧头窑迎来鼎盛。民间相传,当时尧头镇窑场林立,最多时达一百余处,年产陶瓷高达220多万件。其产品不仅畅销渭北各县,更远销至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澄城县志》中“黑瓷,瑶头镇特产”“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的记载,充分印证了彼时尧头窑瓷业的繁荣,其中黑瓷声名远扬。清雍正年间,解元游得宜作诗《咏尧头瓷窑》,“百道玄云矗绛霄,祝融扇炭鼓尖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贵休夸汝定窑”,诗中对尧头窑白碗赞誉有加,也证实其除主产黑瓷外,还兼烧白瓷。民国时期,尧头窑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

民国15年(1926年)《澄城县附志》记载,当时瓷器以黑瓷瓮、盆、碗、盏等为主,虽出现了改良的蓝花碗、碟,但与同官(今铜川)的瓷器相比,精细程度仍有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尧头窑私人作坊归入集体,成立澄城陶瓷厂,后因市场需求变化,陶瓷厂转营煤炭生产。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尧头村还有村民在农闲时烧制粗瓷制品。1993年,尧头窑才首次被外界知晓。

匠心雕琢 土火交融的艺术密码

走进尧头窑遗址,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能看到往昔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现存129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窑址、78处制瓷作坊和75处古民居,虽历经岁月侵蚀,布局错落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窑火熊熊的盛景。

尧头窑主要烧制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以黑瓷为主,同时兼烧白瓷、青瓷、白釉赭花、青花等。其烧制的瓷器种类丰富,多为缸、盆、碗、炉、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产品粗朴耐用。明清时期有少量细瓷,近现代则以大缸、脸盆为主要产品。

在一处保存较好的作坊里,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正在忙碌。年近60岁的刘忠阳出身陶瓷世家,自幼与窑火相伴,掌握了制作尧头陶瓷的72道工序。他拿起一块揉好的陶土,放在拉坯机上,双手轻轻按压,随着拉坯机飞速旋转,陶土逐渐成型,一个碗坯很快就呈现在眼前。刘忠阳说:“拉坯是个技术活,手上的力道要均匀,心里得有个形状,不然坯就拉歪了。

国家级非遗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忠阳

拉好的坯要经过晾晒、修坯等工序,才能进入施釉环节。尧头窑的釉色丰富,有黑釉、茶叶沫、黑釉棕斑等多种,釉料均用当地的矿物和植物配制而成,烧制出来的釉色独特。施釉方法多样,如浸釉、浇釉等。施釉后的坯体还会进行装饰,装饰手法有剔花、印花、釉上釉下绘花等,图案题材广泛,有缠枝牡丹纹、飞禽走兽、石榴纹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特定寓意。

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尧头窑采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刘忠阳指着一座废弃的馒头窑说:“这窑烧起来可有讲究了,火候、温度都得控制好。温度低了,瓷器烧不熟;温度高了,瓷器就变形了。以前烧一窑瓷器,得有专人守着,一刻都不敢松懈。”正是凭借着工匠们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土与火在窑中完美交融,诞生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

传承创新,古窑焕新的时代答卷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工业陶瓷兴起,给传统的尧头窑陶瓷带来巨大冲击。曾经热闹的尧头镇,大部分陶瓷作坊关闭,老匠人们逐渐年迈,尧头窑烧制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但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仍有众多人坚守着。

刘忠阳便是坚守者中的典型代表。他深知传承责任重大,“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绝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虽说现在做陶瓷经济效益不高,但我一心想把它传承下去。”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尧头窑烧制技艺,他频繁走进各大中学、高校,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都会为学生们悉心传授陶瓷技艺。如今,刘忠阳家“一门皆传人”,他的妻子、儿女都是尧头窑制瓷技艺的能手,他还在全国收徒20余人,其中有9人已取得一定成就。刘忠阳透露,前两年他参加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还前往日本参展,明显感觉尧头窑市场行情逐渐向好,未来他期望能到香港参展,让香港同胞也领略尧头窑的文化与技艺。

除了民间艺人的坚守,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黑瓷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10月,尧头窑陶瓷遗址被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渭南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澄城县成立了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累计投资4.4亿元,完成园区一、二期建设,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黑瓷展销中心、景区大道、精品酒店、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在尧头窑景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制定了《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方标准》。

如今的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古老的窑址与现代化的旅游设施相得益彰。游客们可以参观古窑址,了解尧头窑的历史和烧制工艺;在黑瓷展销中心购买精美的黑瓷制品;在研学基地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尧头窑,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瓷窑,在非遗传人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渭北大地,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相信在未来,尧头窑的千年窑火将持续燃烧,不断续写土与火的传奇。

来源:中国日报网

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福州启幕 70余件精品亮相

福州4月2日电 (叶秋云)“新生代刚加入到德化白瓷艺术传承中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慢慢去磨练,也需要经常外出做一些交流‘充电’。”2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郑建忠在福州如是说道。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图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建忠正在介绍作品。

 当天,“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2日,“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展览现场,吴志勇、郑建忠、王顺、刘钱、吴学苗5位陶瓷艺术家的70余件精品力作惊艳亮相,这些作品涵盖了传统佛像、现代雕塑、日用器皿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

  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行业发展部部长郑荣兴正在现场参观。他感慨说道,德化的陶瓷艺术领域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这一技艺。现如今,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员日益增多,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也在不断地突破陶瓷产业的传统界限,使得整个陶瓷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展览中,一件名为《卫国戍边英雄》的白瓷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的创作者刘钱透露,此作品是依据当代戍边英雄陈祥榕的一张照片为灵感进行创作的。他说道:“创作这件作品,我倾注了半年的时间,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完成的。”

  “素白凝光——德化白瓷艺术传承展”中,传统佛像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佛像慈悲祥和的面容,令白瓷温润的质感更添庄重之感;现代雕塑作品则大胆创新,融合现代艺术理念,赋予白瓷全新的生命力;日用器皿类作品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展示了德化窑当代陶瓷工艺的魅力。

  郑建忠透露,他此前曾为此次展览精心雕琢了一尊高达50多厘米的哪吒陶瓷作品,然而,在烧制过程中不幸失败,实在令人惋惜。“陶瓷艺术本就如此,雕刻成型仅是初步,烧制过程同样至关重要且充满变数。”

  郑建忠补充道:“我自五年前起着手创作《一百零八罗汉》系列作品,迄今为止,已顺利完成40余尊罗汉雕像,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余下的作品预计仍需五年时间方能圆满完成。”

  展览期间,还设置了现场陶瓷创作展示环节。市民、游客可近距离观看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感受他们在泥土与火焰间的艺术表达,了解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得到了德化县陶瓷办的支持,由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遗泉州 味连五洲” 驻华使节点赞“宋元海丝宴”

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王高飞 赵丽)28日,北京福建大厦内丝竹绕梁、海韵飘香,作为北京福建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的“世遗泉州 味连五洲”宋元海丝宴外国驻华使节专场品鉴会在此举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与文化盛宴。来自希腊、黑山、巴拿马等25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高级外交官及有关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约50人受邀到场品鉴,感受泉州的美食魅力与深厚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

象深刻的城市,感受它的历史底蕴,以及它在商业、贸易和渔业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得以领略这里美味绝伦的佳肴,这不仅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典。”

  黑山驻华大使布兰科·布拉托维奇(Branko M. Bulatovic)对“宋元海丝宴”中山珍与海味的融合赞不绝口,称其“咸甜交织,风味独特”。他说:“我刚刚在成都品尝过四川菜,如今又在北京品味泉州美食,两者各具特色,令人赞叹。”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串联起一部“海洋商贸史诗”。 千年之前,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商贾云集、舟楫林立,陶瓷、丝绸与来自异域的香料在此交汇,东西方的智慧与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海丝精神。海上丝绸之路的的开启,也给泉州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新食材、调料和烹饪方式,形成当地独特的美食文化。

  当下,泉州市正全力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泉州美食的魅力,由福建省工信厅、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驻京办、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导,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工作专班、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泉州市商务局、泉州市外事办、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在北京福建大厦举办“石狮‘京’宴  海丝启航”活动。本次“宋元海丝宴”外国驻华使节专场品鉴会就是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品鉴会上,各国嘉宾品尝了簪花围、紫英菊、蟹酿橙、太守羹、沆瀣浆等十道极具特色的“宋元海丝宴”精选菜品。除此之外,主办方还精心策划,细心安排,巧妙嵌入非遗展示和文旅推介等,在活动期间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指尖上的艺术奇迹”——泉州提线木偶、“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宣传片、现场推介等形式,向出席活动的各国嘉宾宣介了泉州美食、石狮文旅等。

  本次专场品鉴活动以文化为桥,以美食为媒,向各国驻华大使和高级外交官以及更多外国友人推介泉州这座既有海洋胸襟、又守文化根脉的城市,推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丝路精神传递至五洲四海,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开放包容。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