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宜兴窑
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时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紫砂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与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在汉唐时期产品有青瓷罐、盘口壶、碗、体、洗、盘、灯盏、瓶、盆等。宋代产品有盆、壶、罐、 钵、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闻名中外,产品有壶、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壶蜚声世界,出现了供寿、时大彬、陈鸣远等一批制壶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辈出,品种繁多:有紫泥、红泥、黄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师有杨怀仁、陈汉文、葛子厚、潘大和、吴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闻名于世。
陶器比瓷器早了几千年,为什么陶窑系为什么会没有呢。原来是因为大部分陶器品相粗质,在宋代“急流勇退”,被精美的瓷器占据统治地位。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受传统认知影响,国内许多陶瓷专家也都曾认为目前陶窑体系已不复存在。
宜兴陶博馆研究人员在走访宜兴窑址遗迹、进行资料研究后发现,被誉为“中国陶都”的宜兴,完全拥有确立窑系的各类条件,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传统认知,备受关注国内陶瓷学者关注。从古到今宜兴境内窑场就分布广泛,明代的前墅龙窑依然还在烧制产品,是中国龙窑史上的活化石。
智慧的宜兴人在明代中晚期还孕育陶瓷产业的革命,成功弃瓷兴陶,相继产生“均陶”和“紫砂陶”两个新陶种,一改传统陶器的粗劣品相。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承,这两种陶器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目前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有深远的影响力。
所以,宜兴窑系是景德镇窑系等国内八大窑系之后的第九大窑系,而且是国内唯一以陶器为代表的窑系,堪称华夏第一陶窑系。
宜兴窑址小窑墩遗址文物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宜兴窑址涧潨窑遗址文物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碟)、灯盏为主。宜兴窑址真武殿窑群文物主要为罐、碗、碟、执壶、枕等青瓷日用器,也有少量褐釉瓷器以及碾轮、碾槽等粗砂陶器 [2] 。宜兴窑址前墅龙窑文物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宜兴窑址筱王村古窑群文物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盆等,灰褐色胎。宜兴窑址前进窑遗址文物主要为大缸、盆、酒坛、陶台等。
宜兴窑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宜兴窑址古代陶瓷器,烧制历史悠久,器物种类齐全,窑址分布广泛,瓷片堆积丰富。同时,宜兴窑址古代陶瓷器存世较多,不仅为研究宜兴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等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对中国南方古代青瓷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