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颜色釉–胭脂红

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主要以郎窑红、豇豆红、祭红、胭脂红等最为名贵。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胭脂红釉灯笼尊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洋彩折枝花卉纹合欢瓶

   胭脂红釉灯笼尊,线条挺拔秀美,收放中自带弹性,韵律非常,釉色精良莹润,色泽娇媚妍丽,令人叹为观止,胭脂水釉又称“红金”,只有在釉水中潺入纯金才会发色明艳,这是单色釉瓷器典范之作。

雍正款胭脂红釉碗

 胭脂红釉,其实也叫金红釉,因颜色似胭脂而得名,是一种自带皇家气度的釉色。
       这样别致的带有紫色调的红,之所以并不算多见,是因为在调色时加入黄金作为着色剂,造价昂贵,唯有盛世才得以烧制。虽然在康熙晚期就已经有了胭脂红釉,但是胭脂红釉并非中国传统釉,是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由于科技含量高,需手工吹釉,二次烧制成形,工艺复杂繁琐,也导致了成品率低,没有大规模烧制。直到乾隆时期,工匠们才真正掌握了这其中的技术,将胭脂红运用自如。

【名称】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类别】瓷器
【简介】
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